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康歷史上的青銅鑄造

安康歷史上的青銅鑄造

夏商時期,中國人類文明史步入青銅時代。安康地區儘管尚未發現青銅時代初期實物,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1987年夏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安康水電站庫區考古隊,在紫陽縣馬家營遺址發掘了四座龍山文化(相當於夏商)時期石棺墓。其中M2內葬四人,年齡在13-35歲之間,在墓內1號人骨的頭部發現有14處創口,系由刃部較鋒利的器械砍殺所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鑒定認為:「頭骨上的砍切痕砍切面平整,顯然出自薄刃鋒利兇器所為。從砍切截面十分平整推測:它們必定是被高硬度的薄刃金屬兇器砍切形成的。」又在墓內3號人骨的「殘頗骨片上也發現有多處砍削傷,這些骨傷處都沒有骨組織修補痕迹,表明這些石棺墓葬死者中存在非正常的致死因素,從砍削麵十分平整可以判斷,這些骨傷當由鋒利的薄金屬兇器所為。由此推測,馬家營石棺墓年代在明顯的金屬時代,例如已屬青銅時代。」

所謂青銅,主要是銅、錫、鉛等元素的合金。它與純銅相比,熔點較低,硬度增高,因而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和機械性能。人類發現和掌握銅的熔煉和合金技術,是鑄冶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安康地區進入有意識地用礦石煉銅,應當在西周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我國青銅器的的盛時代,無論是煉銅技術或鑄造工藝,都已日趨成熟。1986年,在安康市關廟王家壩出土的「史密」,就是這一時期的遺物。

史密簋 斂口,鼓,圈足,口徑20.5厘米,殘高13厘米腹深11,4厘米。口沿下飾一周竊曲紋,腹上下各飾一道瓦紋,中部凈素,圈足上留有四個破孔,孔寬5厘米,系圈足下所附四個小蹄足脫落的殘痕。外底有菱形網格狀線,內底鑄銘文九行,行十字,合文一,重文二,共93字。它的發現為研究安康地區青銅時代礦治技術和鑄造工藝,提供了實物依據。

首先從熔治技術看:

人類的金屬文化起源於制陶,燒陶要求爐溫高達100℃,從而獲得了高溫技術;在找尋材料時,翠綠色的孔雀石容易被發現,安康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即開始利用綠松石礦物,綠松石的伴生礦有褐鐵礦、孔雀石、藍銅礦、輝銅礦等,因此在綠松石礦床附近,便有銅的硫化物礦石一孔雀石,其含銅量高達57%,是鹼性碳酸銅,分子式為CuCO?Cu(OH)3,如果木炭加熱產生的一氧化碳使礦石還原,生成的金屬銅,就是紅銅。安康市牛山張家口,史載「有銅礦」(吳廷錫《續陝西通志》),曾經開採,後失其處。1954年前蘇聯地質專家小組在牛山進行鑽探勘查,證明牛山是一處已被採掘貧化的輝銅礦床。礦床已被採掘貧化,其原因無非是經過長時間大規模開採。至於何時採掘?規模何如?史載闕如,不得而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水銀杉 的精彩文章:

安康歷史上的中藥材發展
安康遠古陶器的出現與燒制

TAG:漢水銀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