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茶去,七種飲茶法

吃茶去,七種飲茶法

《神農本草》中寫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就是茶。

從古到今的七種飲茶法

在神農氏引導下,先秦時代的人將茶葉直接放進嘴裡嚼,以此解除一天之疲乏。這成了飲茶的第一形態:「吃茶」。

到了春秋,人們將枝條和芽葉摘下,並放在水中燒煮。煮沸後,將茶湯一飲而盡,便是飲茶的第二形態,但和現在「沏茶」不同的是,煮茶是將茶葉像菜湯一樣煮,芽葉糯爛,所以稱為「粥茶」。

粥茶的味道苦澀,到了西漢,人們喝不慣,就添加了「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同煮,但是這本質上就是加了調味的菜湯罷了,也成了飲茶的第三形態:「擂茶」。

擂茶至今還流傳於益陽安化、桃江、常德,以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成為上流

到了晉代,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而是將其碾成粉末。這個形態到唐代終於廣泛流傳、大為盛行,被稱為:「末茶」。就是現在所說的抹茶。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可見此時的茶末雖然已經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

陸羽在《茶經》提到的「煎茶」也十分流行: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後,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製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後,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

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味。使用這種煎茶法,飲茶時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就不值得喝了。茶飲也就此越發成為一種高端上流的消遣。

學問和講究

到了唐代後期,一種更加新穎的飲茶方法被發明了出來。此法將茶末置於茶盞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後,再持茶瓶注入茶盞中沖點,被稱為「點茶」。

點茶法格外重視點湯的技法,強調注水時水流的通暢,水量的適度,落水點的精準。在點茶的過程中,還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擊拂,以求生成濃郁而懸浮的泡沫,如細膩的積雪般覆蓋在茶麵上,經久不散。

要做到高顏值的茶湯,就需要更細的茶末。在蘇東坡的筆下,細碎的茶末被稱為「飛雪輕」、「瑟瑟塵」。

北宋時,點茶法發展到了「鬥茶」。「鬥茶」,又名斗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風雅人士的一種雅玩。

鬥茶的比拼,大有學問:只有當茶末極細,調膏極勻,火候適中,水溫精確,水與茶末的比例恰到好處,預熱時時機拿捏到位,沖點時水流緊湊不斷,擊拂時動作嫻熟連貫時,最終點出的茶,才能呈現完美的懸浮膠著狀態。

以節儉為榮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他親自下詔,「芽茶以進」。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在所用的散茶葉。

從此,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時期,延續至今。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

飲茶方式簡約化了,人們只好轉而追求茶葉和茶具自身的高檔程度。時至今日,茶也明確的分為了七種: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葉蛋在中國大陸賣1.5元,而在台灣賣多少錢?說出來可能你都不信
中西合璧新騙局,瞄準區塊鏈+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