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筆記 地洞
我那時讀到某書評家講卡夫卡的《地洞》與作者自己的關係,一時不甚理解作者所講何意。之後找出卡夫卡的這篇《地洞》,一口氣讀了將近一半,就一直放在那裡沒有再讀完。
是不敢或者說也靜不下來讀餘下的一半。
當然卡夫卡的寫作也從來沒有通常的作家們寫的完整作品那樣的剩下的一半,所以我有種即便讀完剩下的這一半也仍然會是只讀到了一半之感,這也是卡夫卡的魅力之一種。
最主要還是讀的時候那種精神緊繃感實在讓人有些吃不消,至今心有餘悸,唯恐再次鑽進迷宮一般的洞中不可自拔。這種感覺很像潛水到深處之後差點溺水留下的對潛水的恐懼。
何以那位書評家要說《地洞》與自己的關係呢?
這個問題雖然沒有靜下來仔細思索過,但是卻時不時在我混沌無序的腦海里浮出來,像海洋深處一頭迷人的鯨魚露出了水面,讓我總有想要捕獲它的衝動。
可是終於還是力有不逮,只好放棄。
不過隱約感覺到,該作者說《地洞》與自己的關係,是說讀書與他的關係(大概也是很多人的讀書與自己的關係)。
作者是個以讀書為生、用讀者和其他書評家的來講,是「生活在體制外」的作家,而這種「生活在體制之外」,是建立在生活在書齋之中上的。
博爾赫斯曾說天堂是讀書館的模樣。
我猜測作者認為(感受到)的圖書館(書齋)的模樣是卡夫卡的地洞的樣子。
他曾說文學可以歸為兩類,一種是博爾赫斯,一種是卡夫卡,從作者個人來說,我讀他作品的會認為他更像是博爾赫斯,但作者本人給出的說法是卡夫卡。
(這就是旁觀者與當局者的隔膜,但是是旁觀者迷,當局者清)
他說的大概就是書中是世界就好比地洞,而讀書就好比在地洞中挖掘,擴展,躲藏。
當今世界這一類的讀書人已是不多了的,我後來胡亂地猜想,他用地洞來(建立在我前邊的猜測之上)形容書齋和書中的世界,那麼那個世界帶給他的是不是也如卡夫卡筆下的地洞世界類?
儘管卡夫卡的地洞是人所共有的地洞,是人類共同的生存狀態,但是書籍不是有可能是這種普遍的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嗎?
於是博爾赫斯以及博爾赫斯們是找到了,所以圖書館於他們是天堂。
而作者說,它是地洞。
當作者把書也描繪成地洞時,我感到的是真正的生存的不安。
也就是說,書中的世界只不過書之外這個巨大的地洞之外的另一個地洞。
而我們,大概所有的夢想跟摸索,只是從這個地洞鑽入另一個地洞之中。
更有可能的是,我們還有被兩個地洞同時拋棄,或者沒有找到洞口的危險。
而卡夫卡說:地洞外的世界充滿著危險。
2018.07.12 下午 十七
TAG:梅十七的小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