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球成經:刮鬍泡和VAR,世界盃的「高低檔」
說今天的主題之前,先說一個段子。有點年頭了,但每次引用都覺得很經典。
說有家很大的日用品工廠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缺陷:常常會有盒子里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於是,他們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流水線上空的香皂盒。博士組織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幾百萬元,終於解決了問題。後來,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鄉鎮小企業身上,同樣的生產線,同樣的問題,老闆對下面的工頭說,你想辦法搞定吧。工頭想了兩天,出了個絕招:花100元錢買了個大功率電風扇,對著生產線吹,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世間的事,真是說不清道不明。世界盃上的事,更是這樣。
俄羅斯世界盃開始前,有媒體盤點2014年巴西世界盃「歷史遺產」,主裁判用的「劃線泡沫」居然傲居榜首。這玩意兒在巴西世界盃上正式亮相前,已經在南美足聯的力推下,在南美地區的很多比賽中廣泛應用,但最終也是藉助世界盃,讓「刮鬍子泡沫」和綠茵場鎖定了關係。這種簡單到不可思議的東西,居然一下子治好了球場上那些老油條球員「我就蹭蹭,不往前挪」的百年惡疾。主裁判用簡單一噴,樹立了「按線站人」的絕對標準。
有超級簡單又超級管用的,當然也就會有超級複雜、也很費錢的。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的VAR技術(視頻助理裁判系統)應該就是本屆世界盃留下的最大遺產之一。
截至11日凌晨的半決賽之前,本屆世界盃已經打完的60場比賽,共產生157個進球,其中21個被打進的點球,根據報道,每個進球都得到了主裁判和視頻裁判的雙重確認,在涉及紅牌、禁區內犯規、點球、進球、懸念犯規等項目時,視頻裁判都有介入。ESPN稱,目前每場比賽視頻裁判介入的平均次數約為10次,但不是每次介入都需要主裁判暫停比賽,主裁判行使了很大一部分「過濾權」和「最終判斷權」,從而使比賽更加流暢。
從宣布實施VAR規則,到所有裁判的集中培訓,再到最終運行,讓億萬球迷監督,客觀來說,VAR技術沒有造成大的反感或抵觸。無論是已經對這套系統很熟悉的德國、義大利媒體,還是堅持使用門線技術而不會在聯賽中推行VAR體系的英格蘭、法國媒體,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客觀和中立。國際足聯似乎也很謹慎,到目前為止,有最豐富使用VAR經驗的德國、義大利裁判,是擔當「小黑屋」裁判的最主力人群。
當然,零星的爭議還是有的。最近的一次就是英格蘭2比0擊敗瑞典的四分之一決賽上,斯特林在明顯越位位置拿球後,邊裁居然無動於衷,而是放任斯特林做完了所有射門動作,這導致瑞典隊門將奧爾森在撲救之後對著邊裁怒吼。但在賽後,國際足聯也表示,他們不反對裁判將自己有疑問的判罰交給更高科技的VAR。
換句話說,裁判可以選擇「犯錯」,不損失球員在場上的機會,但需要把最終的裁定交給機器——反正進球後有爭議,主裁判也會看視頻。當時斯特林確實處在很明顯的越位,但可能邊裁併不確定,於是,他選擇了「幫助」——不舉旗,如果斯特林打進那個球,通過VAR回放,也會被吹為無效,不會造成對瑞典隊實際的傷害。這是原則性的改變:只改正可能被扼殺的進球,而不再擔心可能被誤判的進球。
VAR讓那些心理不夠堅強、思想不夠集中、眼神不夠明確的裁判,不再感覺哨響或者舉旗將面臨「大災難」,對於那些感覺很委屈的球員,也不再感覺孤立無援。
實際上,現在看下來,國際足聯本屆花大代價推行VAR,也算是真正踐行了用高科技保護球員、鼓勵進球的大原則。
圖片/新華社
※日本大阪地震已致至少3死多人傷 部分新幹線已經停駛 國內旅行社啟動應急預案
※NHK最受歡迎的生活實錄片落地中國,你猜日本的「深夜食堂」變成了什麼?
TAG: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