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苑貢茶的前世今生

北苑貢茶的前世今生

北苑貢茶的大名在茶界中可謂「如雷貫耳」。雖幾乎從未有人見過,但江湖中關於他的傳說卻一刻也不曾停止過。論起中國茶葉發展史,北苑貢茶無疑是無法迴避的高山,其所達到的輝煌成就也是至今沒有其他茶類可以相提並論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北苑貢茶的命運似乎與大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其經歷也伴隨著大宋王朝的興衰而沉浮。

據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

北苑西距建安之洄溪二十里而近,東至東宮百里而遙。(自註:焙名有三十六,東宮其一也。)過洄溪,踰東宮,則僅能成餅耳。獨北苑連屬諸山者最勝。北苑前枕溪流,北涉數里,茶皆氣弇然,色濁,味尤薄惡,況其遠者乎?亦猶橘過淮為枳也。近蔡公作《茶錄》亦云:「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造,色味皆重矣。

北苑貢茶早期產區主要在建安北苑鳳凰山一帶,此地被宋子安授予極高的評價。

今北苑焙,風氣亦殊。先春朝隮常雨,霽則霧露昏蒸,晝午猶寒,故茶宜之。

對北苑貢茶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丁謂也曾提到

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峯絕崦,而崗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又以:「建安茶品,甲於天下,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

又論:

石乳出壑嶺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

雖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可是北苑茶在宋以前卻並未展現出任何過人之處。雖黃儒為其辯解,言:

說者常怪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蓋前此茶事未甚興,靈芽真筍,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自國初以來,士大夫沐浴膏澤,詠歌昇平之日久矣。夫體勢灑落,神觀沖淡,惟茲茗飲為可喜。園林亦相與摘英誇異,制卷鬻新而趨時之好,故殊絕之品始得自出於蓁莽之間,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陸羽復起,閱其金餅,味其雲腴,當爽然自失矣。

直接將鍋甩到了當時茶事未興,北苑茶不屑嶄露頭角。然後還藉機吹捧了一把今朝,說今朝如何如何好,北苑茶一看,哇撒,好時機,我趕緊出世。

給北苑茶賦予了人的特性,雖說此種論調過於荒唐,但也可以看出,宋代以前,北苑茶的名聲確實不顯。

溯源北苑貢茶,離不開兩個人,此二人對於北苑茶的興起及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此二人先後擔任過大宋的宰相。蘇軾一首《荔枝嘆》更是對此二人進行了批判。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開寶年間,便有龍團茶入貢,至道年間,丁謂任福建路轉運使,為了討好迎合皇帝的歡心,丁謂親自督造龍團,不計成本不計工力。乃至「貢額驟益,觔至數萬」。更是親自撰寫《茶圖》一書,論「采造之本」,直接促使了宋代北苑貢茶的發展。

如果說丁謂算北苑貢茶的開創者的話,那麼蔡襄無疑則是發揚光大了北苑貢茶。蔡襄的名氣不需贅言,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在建州北苑官焙監造小龍團茶上貢,在品質與精炒程度上遠遠超過了丁謂所監造的龍團茶,而藉由蔡襄親自撰寫《茶錄》,論烹點之法,帶動整個文人圈子皆以烹茶鬥茶為雅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均以事茶為樂,而鬥茶之首選,又尤重北苑。北苑茶自此愈加興盛。

但是對於蔡襄的如此舉動也引起了諸多非議,如蘇軾之《荔枝嘆》,羅大經更是感慨:

茶之為物,滌昏雪滯,於務學勤政,未必無助,其與進荔枝、桃花者不同,然充類至義,則亦宦官、宮妾之愛君也。忠惠直道高名,與范、歐相亞,而進茶一事,乃儕晉公,君子之舉措,可不謹哉?

直言蔡襄此舉,於君子德行有虧。

於北苑貢茶,蔡襄無疑是大功之人,推動了制茶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北苑貢茶的光大,但也是如此,將北苑茶推向了一條極盡奢華、繁複的道路,在勞工勞時,損耗民力的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明初,朱元璋深知茶農疾苦,廢除團茶入貢,正式終結北苑貢茶數百年的輝煌。真可謂「成也丁蔡、敗也丁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不可思議!宋茶竟然是這樣加工出來的!
狗狗躺在茶几上裝死,一動不動暗中觀察,一見饅頭整段垮掉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