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銀礦的故事

北京銀礦的故事

GIF

北京銀礦是一個豐富而迷人的檔案館,來自2009起從北京市郊垃圾處理廠收集的

80多萬張銀鹽膠片,裡面裝滿了上世紀末的20多年裡最真實的影像記錄。

大概是因為真實的民間影像喚起了大眾的時代記憶,也可能是近年膠片機漸漸變成了小眾的愛好,那些帶著不可預期的漏光和因為過期而產生的偏色和霉點,倒有些符合正流行的寶麗來風格濾鏡,這個賬號突然就在中文社交媒體紅了。

北京銀礦的策劃者是一個法國人:Thomas Sauvin,中文名蘇文。

Thomas Sauvin

13歲起為了治癒閱讀困難的疾病學中文,17歲通過學校的交換項目來到中國,如願過上了「離家遠,還能在大街,在計程車,在醫院隨便哪裡都能抽煙」的神仙日子,在讀完沉悶的管理學課程後,蘇文找到一位法國老闆,開始和攝影有關的工作。而後的一場國際攝影節上,他遇到來自倫敦的收藏家,於是又開始了3年的收集中國當代攝影的工作。

為了尋找客戶需要的舊相冊,蘇文探訪了大量垃圾處理廠,令他覺得意外的是,買家們通常只對一些特定題材感興趣,比如廣場上掛著畫像的國家領導人,某場革命,天安門和x衛兵。

這些主題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素材,但買家或許更多出於獵奇心態,而且由於題材的緣故,照片資源的稀缺往往會導致價格令人咋舌。

直到2009年,他開始了收購底片的計劃,並且在互聯網上認識了小馬。

小馬的工作是在垃圾處理廠專門負責收集處理含硝酸銀的垃圾,比如X光片,CD和膠捲底片。這些物件在垃圾處理池面前價值上的毫無差別:小馬盡職盡責,一視同仁地傾倒它們,通過提純反應,從中提取出銀,賣給化學實驗室。

比起經人挑選後放進相冊的照片,一整卷未經沖洗的膠片對於蘇文來說似乎更有趣,也更容易看到原主人生活的全景,他開始從小馬那裡大量收購廢棄膠捲。

GIF

2009年,北京的郊區,蘇文把它們以28元每公斤的價格用布滿灰塵的編織米袋成批打包了回來,每月如此,一直到2013年,5年的時間蘇文總共收集和整理了超過80萬張的底片,它們的時間大概橫跨1985-2005,而它們原本的命運是被扔進垃圾處理池。

GIF

最終才有了北京銀礦這個項目。

屬於中國的全民膠片時代大概要早於互聯網和社交軟體(OICQ)的普及,新千年後數碼相機迅速佔領市場,傻瓜機,沖印店和需要等待顯影的忐忑,都統統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推向了身後的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做夢指南 的精彩文章:

TAG:宇宙做夢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