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海棠山摩崖造像中的這些蓮座法器,解讀佛教歷史文化的遺傳密碼

從海棠山摩崖造像中的這些蓮座法器,解讀佛教歷史文化的遺傳密碼

海棠山摩崖造像

位於遼寧阜新市東南大板鄉境內的海棠山上,遍布著精美的摩崖造像,在其大小不同的花崗岩石上,雕刻有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藥師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度母、金剛護法等造像,還有阿底峽、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米拉日巴、關公和普安寺高僧活佛的造像,這些造像兼有蒙、藏、漢民族的藝術特點。

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法器法物體現的是北方草原文化精髓,是蒙藏佛教信仰的具體物化,具有警策精進、供養莊嚴等功能,記錄了蒙藏佛教在歷史上的流變。相對於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來說,法器法物的寓意與功用更為突顯,人文內涵更為豐富。

海棠山摩崖造像上的蓮座與蓮花圖紋

海棠山摩崖造像上的蓮座

蓮花,又稱「荷花」、芙蕖、水芙蓉,是生於池塘、沼澤的草本植物。自古以來,人們對蓮花具有特殊的感情,素有「花之君子」的譽稱,並將之視為美好、純潔的象徵,滲透於民俗文化之中。

海棠山摩崖造像的蓮花圖紋展現的是大氣、樸拙、厚重之美。其設計獨特,造型誇張,從而賦予了蓮花美麗而神密的色彩。

海棠山摩崖造像上的蓮座

追溯起來,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和特殊意蘊,是佛教經典與佛教藝術經常提到、見到的吉祥與象徵之物。例如蓮花和釋迦牟尼佛諸多傳說的聯繫,當釋迦牟尼出生時,便站在蓮花之上,向不同方向各走七步,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釋迦牟尼成道之後,起座向北,一步一蓮,他的手「開敷如蓮花」,還常偕弟子借蓮花譬理釋佛。蓮花又是佛國凈土的象徵,阿彌陀佛凈土中即有七寶蓮池。

蓮花座外圈為蓮花瓣環饒,中部束腰,上層的蓮花瓣朝上,稱「仰蓮」,下層的蓮花瓣朝下,稱「覆蓮」,上下邊緣均有蓮珠紋環饒。佛兩腿屈盤結跏趺坐又稱為「蓮花坐姿」。觀世音菩薩以蓮為伴,其標識為肩上的蓮花或手持的蓮花,喻意清凈無礙,普度眾生。早期觀世音菩薩像多以這種形式表現。

海棠山摩崖造像上的蓮座

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中的諸多蓮花座多為單層蓮瓣,覆蓮居多。其中度母像手持蓮花,綠度母右腿向下舒展,足踏在一朵蓮花之上。經云: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在千瓣以上。故千瓣蓮花為佛國所獨有。佛經說蓮花分為白、青、紅、紫、黃五色,其中以白、青二色為上。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其花瓣數百,生於佛國阿溽達池中。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其花葉狹長,酷似佛眼,故又稱為「蓮眼」。

蓮花喻示修行由煩惱到清凈的過程,在佛教中還象徵著聖潔與不滅。其所蘊含的清凈無染的品格為信眾所崇仰。《諸經要解》云:「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蓮花妙寶為瓔珞,處處莊嚴凈無垢,香水澄涼具眾色,寶華施布放光明。」佛教認為:眾生身處五濁之世,有種種煩惱,然心若住持如蓮花處,於淤泥而不染,乃「遠離塵垢,得法眼凈」,不為五濁所污染。又說眾生要擺脫生、老、病、死等痛苦,只有從蓮花中再生,並從蓮花中進入佛國凈土。同時將蓮花賦予了「四義」與「十善」。《涅盤經》云:佛有常、樂、我、凈「四德」,而蓮花有「四義」,與「四德」相應,即:在泥不染,自性開發,為群蜂采,香、凈、柔軟、可愛。《三藏法數》中將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即:離諸污染,不與惡俱,戒香充滿,本體清凈,面相熙怡,柔軟不澀,見者皆吉,開敷具足,成熟清凈,生已有想。在海棠山雕刻的藏文經咒中,有信眾日常所誦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叭、咪」梵文意為蓮花,即蓮花部心,比喻佛法如蓮花一樣潔凈。蓮花又由於開合的大小與形狀的不同而各有寓意,含苞待放者,寓示眾生內藏的菩提心;微微初放者,寓示眾生初發的菩提心;全部開敷花果具足者,寓示證果,福慧具足。

海棠山摩崖造像上的蓮座

可以說,蓮花在海棠山摩崖造像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出水蓮花自清靜」,蓮花圖紋,令人觀後忘卻了塵世的煩惱和浮躁,帶給人們心底的是絲絲清涼。

海棠山摩崖造像的法器法物

佛教的法器法物,乃是僧俗信眾在修行、祈請、供養、法會儀式以及佛教生活中使用的有形制的器物,用於莊嚴佛壇及祈願、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也是叢林中共同遵守的訊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莊嚴、神聖的特質。

通過法器法物,不僅可以了解僧團嚴格的戒律以及重大佛事活動儀軌的由來,從而體悟到佛教厚重的文化內涵和僧眾修習生活的精神境界,還可以解讀源遠流長的佛教歷史與文化的遺傳密碼,其意涵之慈善,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海棠山造像中的法器法物,由於是浮雕石刻,使之更有厚重感,是蒙藏佛教精神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公元十七世紀以後,清代皇家崇奉藏傳佛教,法器法物的製造數量與工藝水準進入了鼎盛時期。乾隆年西藏大量的佛像和法器法物進貢宮廷,清宮廷也將製造與收藏的藏傳佛教法器法物供器等用品賜予藏地。而海棠山佛教造像中所持所用的法器法物古拙厚重,藝術特點突顯。

一般來說,法器法物分為6大類,即:

1、禮敬類:有五方佛冠、袈裟、項珠、哈達等。

2、稱讚類:有鼓、號、鈴、鐃、鈸、骨笛等。

3、供養類:有酥油燈、佛台、水盂、華蓋、瓔珞、花蔓等。

4、持驗類:有曼荼羅、念珠、鈴、杵、灌頂壺等。

5、護摩類:有護身佛、護摩等。

6、勸導類:有瑪尼輪、轉經筒、經石等。

若以用途分類,則法器法物可大致分為莊嚴具、供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以及密宗專用法具等。

1、莊嚴具:包括幡、傘蓋、斗帳、花鬘、佛龕、花瓶、香爐等,是莊嚴佛堂道場的器物。

2、供佛器:包括鮮花、香爐、燭台、凈瓶等,是日常勤行供養的器具。

3、報時器:包括鍾、鼓、磬、鑼、鐃鈸、鈴等、是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的敲鳴器具。

4、容置器:包括:篋、袈裟箱、戒體箱等,可裝置有關修習之具。

5、攜行器:包括念珠、缽、錫仗、如意等僧眾日常隨身所持之物。

6、密宗法器:包括輪、金剛鈴、金剛杵等。

根據海棠山摩崖造像中所雕刻的法器,這裡選擇持驗、稱讚和供養三類中的數種典型的法器法物加以淺析:

1、五方佛冠

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薩頭戴五方佛寶冠。

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薩頭戴五方佛寶冠

一般來說,在寶冠的冠葉上,有幾種內容。其一刻有五佛,中為毗盧遮那佛,身白色,代表法界體性智,施智拳印;左為阿閦佛,身青色,代表大圓鏡智,施觸地印;寶生佛,身金黃色,代表平等性智,施與願印;右為不空成就佛,身綠色,代表羯磨智,施無畏印;阿彌陀佛,身紅色,代表妙觀察智,施禪定印。

其二在每冠葉上為一梵文,依次表示:東方阿閦佛,發音「吽」;南方寶生佛,發音「卡瑪」;中央毗盧遮那佛,發音「奧瑪」;北方不空成就佛,發音「丹瑪」;西方阿彌陀佛,發音「任瑪」。

還有的在每個蓮瓣上分別刻有寶劍、蓮花、金剛杵、寶輪、火焰等圖案。

2、念珠

摩崖石刻造像中手持的念珠又稱「佛珠」或「數珠」,也是信眾誦佛號、經咒時用以計數的法具。念珠以一百零八顆最為常見。一百零八顆念珠之上附有十小珠,垂於黃穗上,稱作「記子」,即每數完一遍念珠,即過一記子,十顆記子數過,便知已念了一千零八十遍佛號。這裡,一百零八,表示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證得一百零八種三昧。又,每顆珠子還表示佛、菩薩的殊勝功德。串珠中的一顆母珠表示無量壽佛,中間的繩結,表示斷漏,即斷除煩惱意。

僧人手捻念珠的姿勢為單以右手撥珠或左手引珠,右手撥珠,如轉法輪。僧人們持念經咒,念畢撥一顆念珠,行、住、坐、卧,如此集中心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而獲得無上智慧與功德。還有一種十八顆為一串的念珠,俗稱「羅漢珠」或「手串」,意取一百零八顆的六分為十八的比數,這種念珠簡易方便,不用時即可套在手腕上。

3、金剛鈴

造像中所持的金剛鈴和金剛杵,鈴呈半球形,內有舌、上有柄。鈴是在佛前誦經時所鳴之法器。具有驚覺、歡喜、說法等含義。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為振鈴。密教修法時,為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

鈴的柄端置有智慧母,再上為五股金剛杵形,又稱五鈷鈴。在藏傳佛教高僧誦經的同時,雙手時常舞動兩種法器,其左手持的是金剛鈴,右手持的是金剛杵。

4、金剛杵

金剛杵簡稱杵,多為銅製,原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藏傳佛教用以表示堅利之智、割斷煩惱、降伏惡魔的法器。由此,金剛杵代表佛智,有空性、真如、智慧等含義。《諸部要目》引經載:「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還有一種由兩個金剛杵交叉成為十字形的,稱「交杵金剛」或「金剛羯磨杵」,象徵息災、增益、懷柔、調伏四業成就之義。其4個端頭有標以顏色的,豎立面對,下方為白色。順時針方向上轉,依次為白、黃、紅、綠,中部為藍色,這5種顏色各有象徵。交杵金剛主要用於寺院建築、塔、殿內供桌的裝飾和繪畫之中。

金剛鈴與金剛杵合用,以驚覺諸尊,警悟有情。

5、缽

釋迦摩尼佛像左手持缽

海棠山釋迦牟尼佛像所持之缽是作為佛的法器而展現的,梵語音譯為「缽多羅」,俗稱「缽盂」,是昔年僧尼必備的物品,也是比丘六物常持法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常用以化緣。缽的形狀為圓形、肚大、稍扁、底平、口略小,以使水等不易灑出。釋尊所用的缽稱佛缽。

佛經載:四天王先後向佛陀獻上金缽、銀缽、頗梨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車璩缽,即材質為七寶的缽,佛陀均不受,最後獻上石缽,佛陀欣然接受。此石缽「其色紺青,猶如雲隊」,當時的供養儀式是:「盛以天花,著滿其內,將一切香用塗彼缽,復持一切諸妙音聲」。

有「衣缽相傳」成語,即指高僧圓寂之前,將自己用的袈裟和缽盂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而「托缽行腳」,是指佛陀時代比丘僧團的修行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佛陀和其弟子生活實踐的真實寫照。托缽,又作乞食、分衛、團墮(食物落於缽中之意)、持缽、捧缽,是古印度僧人為身體之需而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金剛經》載:「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故「托缽乞食」又是昔年僧人修行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6、寶瓶

長壽佛雙手捧寶瓶

摩崖造像中長壽佛雙手捧的寶瓶亦稱「罐」,象徵著吉祥、清凈和俱寶無漏、福智圓滿,又象徵著財運,代表財富匯聚和長壽。瓶內通常裝甘露和無價珍寶,瓶口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其意為能聚滿甘露,福智「圓滿無漏」。寶瓶又代表佛的喉,表示佛教寶藏無盡,佛法功德圓滿。

寶瓶是佛教八寶之一,又稱「八瑞相」、「八吉祥」,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其排列順序為:法輪、寶傘、吉祥結(又稱「盤長」)、右旋螺、蓮花、寶瓶(又稱「罐」)、金魚、寶蓋,簡稱:輪、傘、長、螺、花、罐、魚、蓋。八寶在蒙藏佛教中備受尊崇,並各具象徵意義,其圖案不僅用於寺院內,還廣泛使用、繪製於蒙藏民族的生產、生活所用的各種器物之上,諸如帳房、服裝、哈達、傢具等。

7、智慧劍

文殊菩薩右手高舉智慧劍

文殊菩薩右手高舉智慧劍

摩崖石刻中文殊菩薩的右手高舉智慧寶劍,象徵文殊菩薩敏銳精確的覺識,這種覺識可以斷除一切誘惑,揭示空性的真諦。即以劍斷除一切眾生的煩惱和愚痴。其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寶劍和經書是智慧菩薩文殊師利的兩大標識。

佛教的傳播,一是利用佛經來宣講教義,二是以形象化的實物或圖畫來宣傳。佛像象徵佛身,經咒象徵佛語,塔象徵佛意。

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法器法物具有很高的宗教、歷史與藝術價值,是佛教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如晤歷史的時空,雖不能有言語的交流,卻能從歷史的長河中得到啟示,並有著曠遠的回味與厚重的感覺。

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法器法物是文化,也是信仰的物化,具有警策精進、供養莊嚴等功能,記錄了佛教在歷史上的流變。相對於造像來說,法器法物寓意與功用更為突顯,人文內涵更為豐富。應該說,海棠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法器法物是一種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一種美的藝術創造。

作者:李立祥

原文標題《海棠山摩崖造像蓮座與法器的文化內涵》,內容有部分編輯。

往期鏈接: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正引領全球自動化 工業機器人技術可與日歐直接競爭
美國92歲老母擊斃72歲兒子:怕被送到養老院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