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和下西洋,帶上了哪些蘇州牛人?

鄭和下西洋,帶上了哪些蘇州牛人?

600多年前,

咱們蘇州的一位民間醫生

踏上了鄭和下西洋的大船,

為船員的健康和明代後期醫學的發展

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後人卻從不知曉,

直到一塊墓碑意外重見天日……

1

墓志銘揭陳氏秘聞

民間醫生曾下西洋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忽魯謨斯等三十多個國家,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英國前海軍艦長在他的《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一書中稱鄭和曾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我對鄭和下西洋的關注是因收藏隨鄭和下西洋的蘇州醫生——陳良紹的墓誌開始的。我因撰寫《蘇州儒醫陳良紹墓志銘研究報告》一文,參加了2005年7月在南京召開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以新的物證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如今這方墓誌已捐贈給了鄭和下西洋的起始地——太倉博物館。2009年我又撰寫《海醫下西洋》,對隨鄭和下西洋的陳良紹等醫生作進一步研究,並應邀參加了在馬來西亞檳城召開的世界華人華文論壇。

陳良紹的家族墓地原來位於蘇州城西北高景山下的一片荒地,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墓地被開挖成水田,陳良紹的墓誌因而得以重見天日。2002年春天,我在楓橋的一家古玩店看到這方墓誌,墓志銘上的幾行字引起了我的關註:「永樂中膺薦使海外諸國。凡所經歷觸目感懷,輒形諸賦詠。所著又有《遐觀集》,因別號海樵。」經過一番考證,證實這墓誌的主人陳良紹是一名隨鄭和下西洋的蘇州醫生

我對墓志銘全文作了一番校點,可以看出陳良紹的前六代祖先是南宋時從浙江溫州來蘇州負責茶鹽專賣的官員,並因此把全家遷來蘇州。陳良紹的高祖陳天佑、曾祖陳原善曾在蘇州做醫官,他的父親也是位醫生,陳良紹繼承了家族行醫的衣缽,成為蘇州城裡的一位名醫。

陳良紹這位民間醫生是如何被推薦隨鄭和下西洋的呢?進一步研究陳良紹的墓志銘,發現陳良紹的前妻是給皇室看病的太醫院醫官韓公達的女兒,因病早逝,繼室是翰林侍講王進的女兒。當年鄭和下西洋從醫官中調派了一批人隨行,韓公達也在調派之列,陳良紹隨鄭和下西洋,正是得了他這位前岳父的舉薦。

我的發現和考證得到專家的認同,新華社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央視《鄭和下西洋》專題組也前來採訪。

2

隨船醫生多出江南

治療瘴癘經驗豐富

在隨鄭和下西洋的180名醫生中,留下姓名的有嘉興府的陳以誠,松江府的陳弓、陳常、吳仲德,太平府的彭正。蘇州府則有常熟的匡愚和太倉的郁震。

明弘治年間的《常熟縣誌》載:「匡愚,出身世代醫家,善醫術,征隨中使鄭和三使西洋。」而太倉的郁震在志書中也記載他是明初名醫,精通針砭和艾灸之術,曾三次跟隨鄭和下西洋,「任醫官,因功勛卓著,授蘇州醫學正科賜三品」。

徵召隨鄭和下西洋的醫生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多都來自江南水鄉,這與下西洋的特殊環境有關。事實證明,鄭和船隊徵召江南一帶的醫生隨行,是有遠見的,這些醫生在平時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水鄉地區治療瘴癘疾病的經驗,又善於一路上搜集海洋島國的草藥偏方,這些隨船醫生為確保船員戰勝各種疾病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船醫生中是醫官的才有機會被地方志書留下他們的姓名,而更多的像陳良紹這樣的民間醫生連姓名都被埋沒了。

3

保船員未大幅減員

開溫病學派之先聲

鄭和下西洋:減員比例為23%

分析史料可知,鄭和七下西洋有去有回,沒有發生大幅的減員現象,以有明確來去人數記載的第三次下西洋統計來看,這一次鄭和率27000餘眾,於1409年10月出發,經馬六甲海峽,遠抵非洲西海岸,並在錫蘭打了一仗,於1411年7月返航歸國,據《明實錄》記載,歸來受賞的人數為20754人,約減員6300多人,減員比例為23%。這些減員的人員並非全部死亡,有的留在了馬六甲官廠守衛基地,有的因船隻遇風浪傾覆等不可抗力造成人員失蹤,有的因其他原因留在了途經的當地,可以推測真正死亡減員的比例在10%左右。

麥哲倫環球航行:減員高達93%

他們於1519年9月出發時共有5艘船270人,1522年9月返航時只剩下了一條船,18個人,很多船員死於壞血症和熱帶傳染病,減員高達93%,麥哲倫的船隊上也配備了4名醫生,醫生與船員的比例是鄭和船隊的兩倍,而減員人數的比例卻遠遠高出鄭和船隊,而且有3名醫生也病死了。據海洋學家統計,在16-17世紀的兩百年間,西方各國死於壞血病的海員高達100萬人以上,而死於熱帶傳染病的則更多。

兩者比較,鄭和下西洋的27800多人的船隊應當算是科學之航、健康之航了。除了得益於在當時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的保障和統帥的正確指揮,隨行的醫生們是船員健康的重要保障。據考證,在鄭和下西洋的27800人中,醫生有180人,占船員的比例達150:1,遠遠超出明代軍隊軍士與隨軍醫生的15000:1的比例。

鄭和下西洋絕非坦途,首先是航程遠,續航時間長。每次往返都在二至三年,最長的一次航程達七萬海里以上。

其次航行區域屬氣候炎熱海域。航海海域主要在赤道兩側、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範圍。熱帶海域全年平均氣溫25至30攝氏度、極值溫度達40攝氏度以上,悶熱多雨,自然條件惡劣。

第三,海員蜷曲於船艦之上,活動範圍狹小,作業強度大。雖然鄭和的船隊主要靠季風張帆航行,但在赤道附近的無風帶,依然需要搖櫓行駛。如果遇到大風浪,全體船員還得與風浪博斗,勞動強度極高。

第四,鄭和下西洋雖是和平之師,但是征程也是不平靜的,常常遇上海匪及某些族群的抵抗。鄭和的船隊一路上也打過幾仗,打仗就有傷亡。

綜上所述,這樣的海上遠航,是對海員的體力、耐力、戰鬥力和心理忍受力的極大考驗,要完成這樣艱巨的遠洋航行,必須保障海員有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體力,充分的醫療保障、醫術精良的隨行醫生必不可少

隨同下西洋的江南一帶的醫生帶回了熱帶雨林島國的大量藥材,豐富了中國的中醫藥寶庫,可以說他們的海上醫療活動為明代後期發源於蘇州的溫病學派開了實踐和理論先聲

4

謀臣技師軍官通事

蘇州人才貢獻巨大

蘇州太倉劉家港是鄭和下西洋的始發港,蘇州本地產的絲綢是船隊的必備物資,從全國各地調運來的瓷器等各種貨物屯集在碼頭裝運,最近太倉樊村涇元代龍泉窯倉庫遺址的發現就是證明。對鄭和下西洋做出貢獻的不只有蘇州醫生,蘇州更為鄭和下西洋儲備了各方面的人才。

首先出謀劃策者是永樂皇帝朱棣的謀臣姚廣孝,姚廣孝是蘇州相城人,朱棣奪取皇位,姚廣孝立了大功。選用鄭和下西洋,也是姚廣孝的點子,且有傳說姚廣孝曾暗中隨鄭和船隊下過西洋。鄭和下西洋靠的是海圖,白天可以看海島方位,晚上需要看星位,蘇州人馬懷德發明的牽星板為導航發揮了很大作用。又如太倉衛所的百戶長周聞曾率衛所的軍人隨鄭和下西洋,立下戰功,回到太倉衛所升為副千戶長。太倉劉家港當年號稱六國碼頭,世界各國商人云集,崑山人費信精通多國語言,專事翻譯工作,隨鄭和下西洋任翻譯官,他留存於世的《星槎勝覽》用詩文記錄了他隨鄭和下西洋一路上的見聞。

文:譚金土

原載於7月15日《姑蘇晚報》A13人物

編輯:徐婧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姑蘇晚報 的精彩文章:

蘇州00後女生錄取世界級名校!將與比利時公主做同學……
新區地標「大龍蝦」又回來啦!就在……

TAG:姑蘇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