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李昶元

清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李昶元

李昶元,字東來,號竹山,四川丹棱縣張場鎮大田坎人。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17年),卒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享年67歲。李昶元一生經歷五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晚清著名詩人,教育家。授職工部主事,官至鎮寧知州。

李昶元出生農家,自幼聰穎,才思過人。相傳「八歲學吟五七字,十二歲學作文」,因才華橫溢,得洪雅名士張霞泉賞識,於道光十年(1830)招至門下課讀,學有所成。弱冠入縣學,成績斐然。道光二十三年(1843)新任縣令高士魁見其苦讀而博學,遂招於門下培養,並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舉薦到縣學執教。咸豐五年(1855年)李昶元省闈中舉,名列前茅。咸豐六年(1856)春進士及第,在第三甲一百一十三名進士中,李昶元位列第46名。經殿試授職工部主事,同年秋告假歸省。

咸豐八年(1858),李昶元執教於仁壽縣冶官書院。咸豐八年(1860年),受聘掌教雲南楚雄之日南書院。咸豐十一年(1861年),藍大順起義攻入川西南,李昶元返川攜家避亂於總崗山上。兵燹後,受聘執教陝南漢中書院。同治四年(1865),應漢嘉(今樂山)太守文冶庵之聘為嘉州書院掌教。

同治七年(1868)秋,其恩師張霞泉弟子曾壁光任貴州巡撫,經師門推薦,向朝廷保奏李昶元為直隸州知府,留貴州候缺補用。同治九年(1870)夏,以知州銜署領湄潭,治理黔東北川黔、湘黔接壤一隅。李昶元到任後治理有方。他整飭綱紀,訓練地方軍隊,修築城垣,保境安民。禁止私加稅賦,並行減免稅賦,勸民發展生產,廣植糧桑。興辦學堂,開啟民智,時或親臨授課。一年後亂象初平,治安好轉,境內已無持械抗官、聚眾鬥毆事件。兩年後春種秋收趨常,氣氛祥和,城鎮商賈秩序井然,黔東北局勢得以穩定。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昶元履任鎮寧知州。此前,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導致清廷簽訂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加劇了國內官紳加強對平民以土地為主的掠奪,不斷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太平天國起義為首端的各種民族起義風起雲湧,戰亂不錯,波及鎮寧。

同治三年(1864年),水城苗民義軍首領黃金印揭桿為王,號稱「黃大王」(民間稱「黃大苗」)。黃金印聯合永寧苗民義軍首領岩大武搗郎岱,逼安順。同治五年(1866年)3月,黃金印又與鎮寧扁擔山一帶布依族首領馬阿雙聯合,用巧計攻破森嚴壁壘的官寨寨門,一舉滅掉土司溫少奎據守的官寨,殺死男女老幼萬餘人。旋即, 黃金印趁勢攻克鎮寧。自5月至12月,黃金印與清庭官兵展開拉鋸戰,6次襲占鎮寧州城,並攻克其周邊清軍營壘,「連營十七座被占者十四座」。黃金印勢甚雄厲,清廷累易剿將亦無力收復失地,後巧用「招撫」之術,逐漸瓦解其勢力,黃金印漸趨勢單力孤,最終於同治九年(1870年)初將被官府誘殺於水城家中。鎮寧兵燹之災始趨於平定。

李昶元履任鎮寧知州之際,鎮寧已歷經兵燹十餘年,戰亂初平,百姓死亡者有之,四處逃散者有之,流離失所,城內殘破不堪,住戶零落,煙火稀疏,滿目蒿萊,荊棘叢生。每到夜間,豺狼進出自如,山野匪患不時搔擾,城中百姓膽戰心驚,苦不堪言。李昶元可謂受命於憂患,百廢待舉。面對破敗不堪之州城、民生凄涼之境況,李昶元頗為憂戚,卻勉力而為,極力為民解憂,興辦諸多實事。其一是動員鄉紳捐助修復了文廟及書院,立校興學,以便「宏科名之越,隆貞干於國家」;其二是重修武廟,以「振拔士林之習」、「挽回民俗之顏」;其三是重修城隍廟,以便安撫遊魂,拜跪有所;其四是重修下水關,以「捍外患」、「御虎狼」於城外。李昶元的一系列濟世安民之舉,使得鎮寧州城逐漸恢復了元氣與生機,深得百姓擁戴。

同治13年(1874),李昶元開始主持為鎮寧州編修《鎮寧州志》三冊八卷,兩年後完成,開鎮寧修志之先河。雖因離任未能付梓,卻為後世徵文考獻、鑒往知來留下珍貴史料。

光緒三年(1877),李昶元辭官返里。《清實錄光緒朝實錄》這樣記錄他御任的原因:「清鎮縣知縣唐開運、鎮寧州知州李昶元,才具均欠開展,人地亦有未宜。均著開缺留省。另行酌量補用。」另片奏參佐雜教職等語。「才具均欠開展,人地亦有未宜」,此為李昶元被解職的冠冕堂皇理由,至於被解職的深層次原因,現已無法稽考。

李昶元辭官返鄉後,潛心教育,先後掌教眉山書院及洪雅雅江書院,任雅江書院院長。他博學多才,工於教育,一生造士尤多。如弟子王伯年(一號樹人)後登劉百霖榜進士,官至湖北松滋知縣,後擢作長沙知府;王藩(曾璧光婿)官至廣西泗誠知府;王德元(李昶元婿)官至貴州大定(今貴州大方縣)知縣;王道官至松桃廳同知,後至鎮遠知府;王德昌官至貴州黎平知府;王必昌官至貴州大定知縣;王道昶官至江西石誠知州;葉含章官至湖產江陵道尹;費崇基官至戶都淅江司主政,等等。李昶元風雅倜儻,才情橫溢,詩賦文章,韻致深邃,洒脫不拘。其詩文俱佳,尤工於詩歌。詩眾體皆備,不拘一格,至臻至純,意境空靈,氣魄雄浩。自咸豐三年(1853)至光緒九年(1883)凡三十年,風雨懷人,花鳥適性,一生之遭際,朋友之唱酬,即出山入山莫不隨時隨事發而為詩。道生平,如泣如訴,無不感人至深。紀勝跡,繪影繪聲,皆有丹青之跡。紀亂世,悲歌慷慨,懷憂含戚,有人濁我清之致。李昶元卒後,其門生晚戚駱應選,約同眾及門第子多方搜求其詩文,編輯成冊,並由其關門第子進士黃樹勛題序,分為八冊,名《修竹山房詩草》,凡896首。《修竹山房詩草》大多筆情空靈,氣魄浩瀚,如《宿丁旗西峰寺題壁》,由五首二絕構成。此詩狀物寫景,景象宏闊,筆力雄健——

時巡攬轡到城邊,

萬壑奇峰立馬前。

夾道送迎揮不去,

宵來引往翠薇巔。

李昶元其詩,有不少屬於紀錄世道變遷之作,深懷憂國憂民之情。他既哀嘆所統轄地人民的悲苦,又對家鄉的離亂深懷憂患。如:「朝廷正賦久懸虛,只道催科拙使然。今日西來三十里,民間都是未耕田。」大膽揭露了朝廷不顧民生疾苦,只一味催科征賦,舉目民間,田園荒蕪,一片蕭瑟凄涼景象。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入川西南丹棱縣李昶元故里。時李昶元正受聘掌教於雲南楚雄日南書院,李昶元聞訊後立即返鄉,並攜家避難到張場總崗山上。後李昶元以《紀亂》一首長詩,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描述——

我居總岡巔,賊擾總岡麓。

烽火四面紅,妖氛來飄忽。

直入名山城,生靈遭荼毒。

焚掠遍鄉村,搜捕及山谷。

老弱填溝渠,少壯為賊屈。

蹂躪半月余,慘不忍屬目。

又顧而之他,縱橫隨所欲。

去之日二三,流民始漸復。

……

日費國家糧,何曾相角逐。

所以軍興來,兵賊兩和睦。

屍骨滿山林,概是良民族。

哀哉亂離人,何以遂生育。

慘無天日光,下情難上告。

言之不忍言,直筆為痛哭。

《紀亂》一詩,洋洋灑洋,慷慨激昂,詩中呈現了兵燹禍連,屍陳遍野,催賦逼科,民不聊生的悲慘之狀,特別是揭露了官兵與義軍竟然相互勾結,掠奪民脂民膏,狼狽為奸這一史實,具有較強的記事風格和史詩性質。其另一首長詩《鎮寧署中臘日寄陳禹門》,既表達了對好友的思慕之情,又表現了生逢亂世為官的無奈:「巧婦欲炊無米飯, 蜃樓海市終成幻」。

李昶元亦有部分田園詩,寫得極其恬淡與適然。如狀寫鎮寧八景之一雙明洞的一首詩《游雙明洞》,著筆從容閑雅,神思邈遠,意趣橫生:

間游何處賦逍遙,

南海潛通北海潮。

舞劍有光雲灼灼,

彈琴無調雨蕭蕭。

流金巧鑿山腰屋,

古木橫支洞口橋。

小夢偶從花下覺,

起看明月坐中宵。

載於《丹棱縣誌》卷九的《高橋》一詩,語言淺近直白,質樸真摯,卻極富詩意,勾畫出一幅高橋古樸寧靜、如詩如畫古鎮之山水風貌。

村落二三里,人煙十數家。

全依山作市,半在水之涯。

溪口橫橋渡,街心斷嶺遮。

筒車楊柳岸,搖曳酒旗斜。

整理:萬玉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棱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丹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