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全球最善於偽裝種類最多,同時也是最殘忍的昆蟲

全球最善於偽裝種類最多,同時也是最殘忍的昆蟲

世界上一共有大約2200種(也有說法是1800種)螳螂,

它們主要分布在溫帶及熱帶地區。有一種演化理論認為,螳螂是從原蟑螂進化出來的,這兩者直到白堊紀時期才與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這個共同祖先可能是一種長著螳螂狀前肢的掠食性蟑螂。但與其白蟻近親一樣,螳螂直到早第三紀(第三紀是指從6500萬年前~260萬年前的地質時期)才變得常見並豐富多樣起來。

螳螂有兩根尖利的前肢用來牢牢地抓住獵物。螳螂的第一胸環節即前胸,通常都細長、靈活,從而賦予前肢更大的活動幅度。與此同時,螳螂身體的其餘部分則不怎麼動。螳螂的頭部非常靈活,一些螳螂的活動幅度接近300度,因此它們可以在無需移動身體其餘部分的情況下擁有更寬的視覺,而螳螂的複眼本身就具有寬泛的雙眼視野。由於螳螂捕獵依賴視覺,所以螳螂主要在白天活動,但許多種類的螳螂在夜間也會飛行。

螳螂是絕對的掠食性動物。昆蟲是螳螂的主食,但一些大體形螳螂也掠食蜥蜴、蛙、鳥、蛇、魚,甚至嚙齒類。總之,只要獵物小到能讓螳螂成功抓捕併吞下,它們就可能成為螳螂的盤中餐。已知大多數螳螂會互相獵食。絕大多數螳螂是伏擊性殺手,等候獵物在不經意間自投羅網,然後以極快速度斬首獵物。不過,一些棲息在地面和樹皮上的螳螂,也會以飛快的速度追殺獵物。

總體而言,螳螂只藉助隱蔽來保護自己。當受到直接威脅時,許多種螳螂都會高高立起,展開前肢和翅膀,這使得它們看上去個頭更大,更具有威懾力。一些種類的螳螂在其尾翼和前肢的內表面還有明亮的驚嚇色。如果騷擾繼續,螳螂就可能用前肢或嘴猛夾對方或咬對方。作為威懾力的一部分,一些種類的螳螂還會通過腹部的氣門排出空氣,從而產生咄咄逼人的嘶嘶聲。在夜間飛行時,有些種類的螳螂能探察蝙蝠的回聲定位,當音頻開始迅速增加——意味著蝙蝠越來越靠近時,螳螂會停止水平方向的飛行,開始螺旋飛行,最終安全降落到地面。

與竹節蟲一樣,螳螂也有身體搖擺行為,即身體有節律地、重複地由一邊搖到另一邊。一種解釋是,螳螂搖擺身體是為了模擬風中的植被,從而強化保護色。不過,這種重複搖擺通常被認為是螳螂通過相對運動來辨識背景中的目標,這種視覺機制在總體不太愛動的較簡單動物中很常見,這讓它們無需過多飛行或奔跑就能識別獵物或天敵。

螳螂善於偽裝,大多數種類的螳螂都運用保護色與植物融為一體,這既是為了防禦天敵,也是為了更有效地獵殺獵物。多種螳螂不僅與植物融為一色,而且直接模仿植物的形態,使自己看上去與新鮮樹葉或枯葉、樹枝、樹皮、草葉、花朵甚至石頭沒什麼兩樣。非洲和澳大利亞的一些種類的螳螂在發生森林大火的地區蛻皮後能化為黑色,從而與林火肆虐之後的場景融為一色。

螳螂還會咬人,但它們沒有毒素,它們好像並沒有什麼化學保護手段。幾乎所有的較大的掠食性動物都會吞吃螳螂,其中包括角梟、伯勞鳥、牛蛙、變色龍和乳蛇(一種北美無毒小蛇)等。

螳螂有性食同類的現象,即雌螳螂在交尾前後吃掉雄性。就像對付獵物一樣,雌螳螂可能在交尾時咬下雄螳螂的頭部,這時雄螳螂就會顯得更加躁動。早期研究認為,這是由於螳螂的交尾動作由腹部而非頭部的神經節控制,雌螳螂咬掉雄性配偶的腦袋是一種為強化受精而採取的繁殖策略。

後來,科學家發現雌螳螂的上述行為看來是在實驗室觀察狀態下出現的干預性結果。雌螳螂性食同類現象究竟是天生的還是由於人類觀察者導致的分神所造成的,至今仍有爭議。有研究發現,在未經干擾的情況下,被給予隨意採食機會(因而並不飢餓)的雌螳螂實際上會顯現出精心的求偶行為。雄螳螂會讓雌螳螂專註於求偶舞蹈,從而將後者的興趣從進食轉移到交尾。不過,求偶表演在一些螳螂種類中未被觀察到。

雌螳螂性食同類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論。有人推測,雄螳螂之所以不惜赴死,其實是想獲得一種選擇性優勢——以自己獻身換來傳宗接代。有研究顯示,一些在交尾中被吃掉的雄螳螂的交尾時間及交尾機會比沒被吃掉的雄螳螂增加一倍。不過,雄螳螂在試圖與顯得飢餓的雌螳螂交尾時通常會更加小心翼翼,它們騎在雌螳螂身上交尾的時間也會更長,這暗示那些積極避免自己被吃掉的雄螳螂有可能獲得與多隻雌螳螂交尾的機會。

螳螂在溫帶氣候條件下的交尾一般都始於秋季。為了在求偶之後進行交尾,雄螳螂常常會跳上雌螳螂的背部,用前肢夾住後者的胸部和翅膀底部。接著,雄螳螂弓起腹部,向雌螳螂腹部一個特殊的腔室內釋放精子。隨後,根據不同的種類,雌螳螂產下10~400個卵子。卵子通常產在由雌螳螂腹部腺體製造的泡沫團中,這團泡沫隨後硬化,製造一個有著另一保護層的保護囊,而整個分泌的卵團被稱為卵囊或卵鞘。根據螳螂種類的不同,卵囊可能附著在平面上,包裹在植物上,甚至產在地面上。儘管卵囊多種多樣且比較堅韌,它們卻常常成為獵物,尤其是成為多種寄生蜂的美餐。對一些種類的螳螂來說,母親肩負看護卵子的重任。

與相關的昆蟲種類一樣,螳螂也會經歷三個變形階段:卵、蛹(幼蟲)和成蟲。螳螂屬於半變態昆蟲,幼蟲和成蟲在結構上很相似,只是幼蟲個頭小一些,也沒有翅膀。有時候幼蟲的顏色也與成蟲的不同,幼蟲常常模擬螞蟻的顏色。通過用結實、靈活的外骨骼替換軀殼以及在必要時蛻皮,螳螂幼蟲逐漸長大,在此過程中它的飲食也發生了改變。根據螳螂種類的不同,這樣的過程會出現5~10次。經歷最後一次蛻皮後,大多數種類的螳螂都有了翅膀,但另一些種類的螳螂卻沒有翅膀或者翅膀很短,雌螳螂尤其如此。

熱帶螳螂在野生狀態下的自然壽命為10~12個月。人工餵養的一些螳螂種類能活14個月。在寒冷地區,雌螳螂將在冬季死亡,此前活下來的雄螳螂也是這樣。

在一些國家,一些花工為避免使用殺蟲劑,可能會改用螳螂作為控制害蟲的一種生物手段。在一些花園用品商店裡,每年可能因此出售數十萬個螳螂卵囊,這或許也是一些種類的螳螂瀕危的部分原因。在秋季,雌螳螂會把黏糊糊的卵囊產在樹葉或枝條下面,如果卵囊能挺過冬季,幼蟲就會在晚春或初夏出現,它們胃口極大,假如缺乏足夠的蚜蟲及其他小昆蟲,螳螂幼蟲就會互相獵食。不過,螳螂不僅吃害蟲而且吃益蟲,因此用螳螂控制害蟲這種做法一直有爭議。

圖中,一隻中華大刀螳正在獵食一隻蟋蟀。中華大刀螳原產於中國,1895年為控制害蟲而被引進北美洲。它們比其他大多數螳螂個頭都要大,身長可達10厘米。中華大刀螳的食物主要是其他昆蟲,成年雌螳螂有時還敢攻擊小型兩棲類、爬行類甚至蜂鳥。

偽裝大師

這隻盾背螳螂從側面擴展自己的胸部,把自己惟妙惟肖地偽裝成了樹葉。盾背螳螂分布廣泛,在亞洲它們常見於印度新熱帶區,在美洲則見於從南美洲到墨西哥的相同氣候區。

螳螂百態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螳螂之一,這種螳螂得名於模仿花兒以規避危險。

這隻螳螂看上去就像已經準備好了要翩翩起舞。

一隻螳螂的頭部特寫。

受到威脅時,這隻花螳螂亮出自己尚未展開的翅膀上的黃色以示警告。實際上這種螳螂很小,身長最多也只有40毫米。

這隻雌性馬來西亞蘭花螳螂身長6厘米,而這種螳螂的雄性身長僅3厘米。

這隻魔花螳螂簡直是十足的「外星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自然發生說」是什麼?在歐州中世紀為什麼會有人相信
人類通向宇宙的「另一隻眼」盤點人類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