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婁底,我的家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

我的婁底,我的家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之二十四:過年風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民謠曰:「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長工下工,匠師不再上門,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肴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曰:「請辭歲」。各家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諺云:「小孩盼過年」。

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蔔,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蔔過年」。

除夕年關,在萬民歡樂的同時,也不乏「有家不敢歸」的貧困人,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債主收債,匠師收工錢此時已是最後期限,城鎮街巷、鄉間小路上收帳人的燈籠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無法付帳,銅壺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帳。還有的在辭年之後,用紅紙書寫「衡門衍慶」4宇貼於門上,緊閉大門,任何人不得出進,叫「封財門」。問帳客無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詩:「貧家早早掩財門,債主雖臨難進門。惱煞商家收帳客,無錢反吃閉門羹」。

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鬧元日,萬眾縱情歡」。辛亥革命後,將公曆1月1日叫元旦,改夏曆元旦為春節。

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清朝時,拜年行跪拜禮,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家庭內拜年畢,鄰里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內多在天明出行,到親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虛銜者,個個衣冠頂戴,大搖大擺,高視闊步赴各處拜年。商人嗜擯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罷果盤開,檳榔元寶雙雙來」,曰中嚼個不停。交遊廣的生意人,自己不親往,就使晚輩或傭人持名帖投賀,叫「拜帖」,即後世賀年片之來歷。

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認為「北(風)主豐,南主歉」;陰多晴,暗多雨。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元旦抱柴進門,意「進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有的讀書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為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長沙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諺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牆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了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之二十五:居住習慣

在鄉下,一般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後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門、圍屋,並有八字牆、山字垛、照壁等。大戶人家,前後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樓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十米甚至百餘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迴廊與巷道將數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入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築藝術價值。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民國以前並不鮮見,在瀏陽北鄉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於喜慶活動,但室內採光不好,中心區域陰暗潮濕,春季甚至生綠苔。民國時兵火水患頻仍,大屋場多遭破壞,越來越少。現瀏陽等地尚存數處,彌足珍貴。如瀏陽龍伏鄉的發八寺大屋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內有正廳、橫廳14個,曾同時宴容300桌。

婁底四季分明,冬寒夏熱。農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穀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吊於樓,鉤上掛炊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績,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於家中修夾牆,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牆,兩牆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於發現。梅山地區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使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對主家均不利。

婁底民居大小及建築用料,因地而異。濱湖平原,房屋多為青磚腳、土磚牆或泥抹牆茅屋,進深多不足8米。丘陵地區,因木材豐富,地勢適宜,房屋較高大,屋脊有的高達8米多,進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於樓上釘木樓板,樓上可開鋪、儲糧、堆農具雜物。牆腳多用麻石、紅石或煙磚,牆體多為土磚砌成,也有士築的,甚至全用木質牆,稱木心屋。富家也有煙磚到棟的。山區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築牆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間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福」。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後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後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云:「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如有外人毀風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樑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樑,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達。梁木正面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級圖,兩端書「乾坤」二字,註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封圖。上樑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樑。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之二十六:歲時節日民俗

小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渭之小除夕,俗稱小年。這一天以齋果糯飯敬送灶神(人稱玉帝的女婿灶王爺和玉帝的女兒灶王奶奶)上天奏事,祈求灶神在玉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全家人畜平安。從這天開始,各家各戶把屋前屋後以及桌椅器具打掃洗刷乾淨。農村餵養有肉豬的農戶開始殺過年豬,並置辦年貨,如做套花(或稱焦餌)、糍粑等。外出他鄉經營、謀業、做生意者,開始返里。過小年後,鄉間小道行人驟增,多為親戚之間互送年貨者和返鄉的遊子。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臘,遠古是一種祭禮名稱,「臘八節」,原本是用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臘八」這一天,又稱「佛成道節」。為了紀念釋逸牟尼「得道成佛」,各佛寺都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供佛,名臘八粥,後演變成為民間習俗。家家戶戶都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聚食,饋送親友。湘南一帶人於這天釀酒,名臘八酒;釀製霉豆腐,香辣可口,名臘八豆腐。

冬至

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湖南省盛行冬至宰豬掛肉之習。將豬宰殺後,用鹽稍腌即掛通風處曝干,經久不腐,味香,謂之冬至臘肉。釀酒藏儲,名冬至酒。釀製豆子和豆腐,名冬至霉豆子,冬至霉豆腐。農民常以冬至這天的天氣預測來年的天氣與收成。認為:天晴,則來年遭旱災;天陰或下雨,則第二年風調雨順,豐收有望。農諺云:「冬至暗一日,農夫不費力。」部分群眾有冬至掃墓的習慣。俗稱「掃冬至墓。」

重陽

古人以九為陽數,農曆九月初九日,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清朝、民國時期,省內文人墨客,多去郊外登高遊覽,吟風弄月,飲酒賦詩。清代拔貢吳家章詩云:「時逢重九陟山巔,野徑風微暑氣煎。」山區男子集體出動,上山登高打獵。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釀酒、吃糯米糍粑的風俗。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虺。諺云:「重陽釀酒桂花香。」因此,許多農家都在這天釀酒。一般家庭普遍都做糯米糍粑和包粽子。1949年後,學校和機關往往組織登高覽勝,觀賞秋色。有的還攜帶飲料、食品、炊具登高野遊,舉行野餐。1988年,將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各地一般由老齡委、老年人協會組織老年人登山比賽、環城賽跑等活動。

婁底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之二十七:湘中喪葬風俗

治喪,俗稱「老了人」,又叫辦白喜事。本為哀,何言喜?因古人認為人死是「駕返仙鄉」、去極樂世界「再造輝煌」。喪事文書悉用白紙,槽門上懸白紙墨書「當大事」;屋內做法事、佛事,行儒禮,熱鬧隆重;屋外鏡炮聲聲,氣氛肅穆,故名白喜事。親友聞逗噩耗自動幫忙料理,叫「幫白喜事忙」。孝家備佳看待之,俗稱「吃爛肉」,下寧鄉叫「吃白皮肉」,上寧鄉叫「吃白豆腐」。聽到銃響,叫化子紛至沓來,所謂「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

鄉下則有更多的繁文縟禮。

鳴銃報喪。長者病危,在外子孫要火速歸家守候,聽其遺囑。一旦落氣,屋內號陶做哭,屋外鳴銃報喪,同時要燒紙轎「送行」,名曰「起轎」。並燒「倒頭紙」作「路上盤纏」,將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邊路口焚燒。所謂銃,並非鳥統,而是相當於禮炮性質的「三眼銃」,其一端為木柄,另一端為鑽有品字形洞眼的鐵質銃管,用時在眼內築以硝葯、黃土和引信,對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報喪,亦先在屋外鳴銃,再徑奔正廳,點燭伏泣神龕前,待長輩掖起,再稟報詳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長跪於神龕前,任訓責鞭答。

打水裝殮。由師公或長者鳴鑼開道,領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歲,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鑼。打水歸,加貢香(柏木)煮沸,涼後沈浴,更衣裝殮;穿五、七、九層衣褲,戴「唐巾帽」。棺內墊石灰、炭末,鋪皮紙。棺置正廳(在外身亡的,則禁止入廳,只能在屋側搭棚停棺),入棺俗稱「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稱「長生」、「壽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葉頭」等兩種。長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紳用內外兩棺,內棺為陶質,外棺為楠木、柏木或檀木製成。普通人家僅一杉木棺,赤貧者有用木板臨時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準備了壽器,用漆(內紅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後,棺稱柩,或靈柩,殮而未葬則稱殯。

祭奠。從「上材」到出院的時間,因貧富而相差甚遠。貧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為安」,富者有十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才葬的,多數為5-7天。入礆後,立扎孝堂,羅孝帷,點長明燈。子媳頭戴孝帽,身著麻衣,腰系草繩,腳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紙的竹棍或桐木棍),孫輩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縫白布。親友來弔唁,不論年長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內嚎哭一場,俗名「鬧喪」。

法事,又名做道場,將音樂與開壇、念咒、誦經、請水、告廟、開方、破獄、解結、安神等等過程相結合。民國以前,道場做5-7天,需道士9-11人,後多做3天,所謂「三日四夜道場」。做佛事即念經,邊念邊敲木魚。古人迷信這些活動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獄之苦,降福子孫。行儒教即請禮生喊禮開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讀祭文時抑揚頓挫,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後,有繞棺習俗,所有在堂男賓各持一根香,由人帶領,圍著靈柩轉圍,口誦《正氣歌》等。

治喪活動在出濱前一天達到高潮,弔唁賓客絡繹不絕,喪酒有多達幾十席甚至百餘席的,最後恭迎母黨(舅家)。此日一般有封殯(又名封靈),告祖,成服,燒靈屋,打八封燈、開路燈等活動。封殯,與亡者永別,是喪葬中最悲痛的時刻,親人們把亡者生前最喜愛的東西悉數堆入柩內,除衣物外,還有金銀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淚流入。

靈屋,又名冥屋。相傳起源於三國:周瑜作古,孔明夢見他披髮仗劍呼喊:「還我荊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寧,乃召工匠作一紙紮荊州城與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靜神安,從此民間漸有此習。長沙扎的靈屋,均為樓堂亭閣,雕樑畫棟,前有八字門,後出西湖景,中有迴廊,室內床櫃桌椅鍋碗瓢勺一應俱全,大門上有「陰陽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類的聯語,堪稱藝術品。惜乎付之一炬。

出殯前夕,孝子通宵守靈,俗稱坐夜。賓客多擁聚孝堂聽夜歌。夜歌是一種民間輓歌,來源已久,周朝時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認為源於「莊子鼓盆歌,是夫婦之死別」。長沙人多請歌師或亡者生前好友唱,連唱幾晚,有一定的曲調,內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懷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語。至出殯前夕,唱「辭別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淚泣不止。

構墓。長沙葬俗,西漢以前,士大夫多棺外套木槨,外封白膏泥。到晉朝時,木棒被青磚結構取代。至清朝,結墓多用石料和三合土,貧苦人家有臨時討地草草安葬的。富紳之家,甚至用糯米飯結墓,一層糯米飯一層瓷碗,干固以後,堅硬無比。一般墓上有羅帷,前有拜台祭坪,樹八字青石碑或湘白玉碑,有的還有石人石馬等,如曾國藩墓。其構墓時間,有的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瀏陽有生前自營「仙基」的,用紅色條石或三合士或煙磚砌成上圓下方的拱形「坑」。古人信風水,「葬重堪輿,嚴選擇,不以財吝其親,貧富皆然。」吉「地」要求後有群山如萬馬奔來,左有「青龍」右似「白虎」環抱,前有水域;著蛇盤迴復。葬後有「三朝」、「周年」紀念,有的士大夫服喪3年才穿官服,可謂盡孝矣。

解放後,舊禮漸除,提倡火葬,喪事多從簡,以開追悼會為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頭條丨昭通這些同學可以免費上名校,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的孩子?
蒼山與洱海之間——大理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