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有1600萬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中?BBC跟拍揭開殘酷真相…

美國有1600萬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中?BBC跟拍揭開殘酷真相…

文|克里斯

From 精英說

當我們提起「窮孩子」,你會想到什麼?

是山溝裡衣衫單薄、頭頂風霜的「冰花男孩」?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還是飽受戰火與饑荒、瘦骨嶙峋的非洲小孩?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這世上,就算有在貧困中掙扎的「窮孩子」,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似乎很少有人會首先從發達國家找例子。

尤其在美國,這個被視作兒童幸福成長天堂的富裕國度,「窮孩子」,彷彿是個遙遠的字眼。

在舊金山上演的一部政治諷刺劇中

平民百姓向政府人員哭訴自己的窮困潦倒

卻引來了對方不敢相信似的嘲諷——「窮?在美國?」

引得台下觀眾一陣哈哈大笑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可正如極端的富裕會令人瞠目結舌一般,肆虐在美國的極端窮困,有時也會讓人難以置信。

而深受貧窮影響的美國孩子,當他們透過清澈的雙眼看著這個世界,看著他們的家園——所謂的「世界第一強國」,會是怎樣的感受?生於貧困、長於貧困的他們過的又是怎樣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這就是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This World, America"s Poor Kids)》試圖探討的內容。根據片中數據,如今還有1600萬美國兒童掙扎在貧困邊緣,而這其中有將近1/10的孩子處於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窘境。

貧窮本身並不是個新鮮的話題,只是當它和文明發達的現代國家聯繫在一起,當它滲透進下一代天真懵懂的心靈,這背後的無助、心酸與哀傷,無疑譜寫了一曲引人深思的塵世悲歌。

「餓,每天的感覺就是餓」

眉清目秀的10歲小姑娘凱莉,和12歲的哥哥泰勒、罹患抑鬱症的失業母親租住在愛荷華州一個小鎮里。凱莉自打出生起就沒見過父親,而獨自撫養他們兄妹倆的母親從工廠下崗後,就陷入了十分窘迫的經濟狀況,只能靠著一周320美元的救濟金和食物補貼券勉強度日。

凱莉雖然還不太理解貧窮的真正含義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但她本能地知道:自己是窮人。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貧困最直觀的影響,就是總是吃不飽東西。

「餓,我好餓」,這也是兄妹倆常說的口頭禪。

凱莉在媽媽幫自己剪頭髮的時候,不停地詢問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吃飯,「我只是很餓」。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當母女倆閑坐在家門口時,最常聊的話題也是「吃飯」。凱莉無精打采地向媽媽提問「我能吃飯嗎」,可得到的只有媽媽無奈的眼神。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是凱莉媽媽故意不給東西給孩子吃嗎?顯然不是的,那是因為家裡真的沒有吃的,而在交完房租水電等費用後,他們真的買不起食物。

他們每天能做的,就只是默默等待凱莉外婆送些吃的過來,哪怕是很簡單的餐食,能果腹就足夠。小小年紀的兄妹倆,也早已學會了用各種方法轉移注意力,熬過那些飢餓的時刻。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兄妹倆在空閑時間,也會做些雜事幫家裡賺點「外快」。凱莉會沿著火車鐵軌撿拾被丟棄的易拉罐賣錢,而泰勒則會幫別人家除一天草。

一美分、兩美分,一美元、兩美元,凱莉和泰勒小心翼翼地積攢起賺到的零錢,交給媽媽。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然而,在凱莉媽媽長期找工作失敗後,為了省下更多的錢,凱莉一家人不得不做出一個讓他們心痛的決定:棄養家中的寵物狗娜拉。

養狗,意味著還要多負擔寵物的開銷。在人都吃不飽的情況下,狗的安危已經沒那麼重要。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凱莉很捨不得從小陪她一起長大的娜拉,可是懂事的她也非常清楚家中困難的情況,面對著鏡頭,她起初並沒有流露出悲傷,只是描述著與娜拉相處的點滴,眼裡的光逐漸黯淡下去。

「她很乖很可愛,但不愛洗澡,當你睡覺的時候,她會爬到床上一起睡,像個小守護神。」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隨著車輛一步步逼近娜拉的「新家」——動物收容所,凱莉的話慢慢變少直至陷入沉默,她用手指在起霧的車窗上比劃:

「我愛你,娜拉。」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在抵達動物收容所之後,凱莉終於迎來了和娜拉永別的時刻,這個小小的孩子先是倔強地抿起嘴沒有說話,默默瞪著娜拉離去的方向,片刻後,她才伏在桌子上無聲地抽泣了起來。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失去,不停地失去,這也許是貧窮教會孩子的最殘忍的一課。而更可怕的是,它永無止境。

在把寵物狗娜拉安置到「新家」後,凱莉一家人從原本租住的小房子中搬了出來,搬進了每月租金更為便宜的汽車旅館。也就是說,在失去寵物狗之後,他們再次失去了穩定的居所。

凱莉有時會伏在旅館欄杆上向遠處眺望,可這個10歲女孩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沒人知道。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我好懷念自己有家的日子」

賈斯敏和約翰尼曾經也是有「家」的小孩。

那時,他們的爸爸每月拿著5000美金的收入,全家人居住在一棟漂亮的花園小洋房裡,兄妹四人,每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單獨房間。

直到現在,13歲少年約翰尼回憶起那時的溫馨場景,語氣中還透露著些許自豪與快樂。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可是隨著父親的生意破產,他們賴以生存的小別墅很快就被銀行收去抵債。當外面的人冰冷地對著孩子們說「兩天之內必須搬走」時,他們完全是懵的,最後只能儘快收拾行李離開。

現在,全家六口人擠在當地收容所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和幾千人共享餐廳、浴室和前院。對於賈斯敏和約翰尼兄妹來說,這並不「光彩」。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收容所就是收容所,嚴格意義上它並非被收容者的「家」。當它為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們提供免費的餐食住宿,它也會同時要求你付出相應勞動,讓你享受的「免費」變得「合情合理」。

像賈斯敏和約翰尼這樣的孩子,會被要求做一些倒垃圾、擦桌子、整理雜物等小事,在收容所,這是理所應當的。這裡不歡迎只吃飯不做事的「閑人」,若不服從,那就只有趕你出去。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像賈斯敏和約翰尼這個年紀的小孩,已經懵懂地學會了服從命令以及不給別人「添麻煩」。他們知道,如果因為「不聽話」而被趕出去,全家就真的沒有安身立命之地了,只能流落街頭。

只是,在孩子天真幼小的心靈里,他們很懷念以前那個家,也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家」。

在那裡你不必和很多人共享吃飯、睡覺和洗澡的地方,而且可以擁有「決定什麼時候吃飯」這種小小的自由,不會像在收容所里一樣,如果沒在規定時間吃飯,那麼就只能挨餓到天亮。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每當提及全家人寄居在收容所里的窘迫狀況,賈斯敏和約翰尼的媽媽總會默默留下眼淚。

她何嘗不想給孩子們一個穩定的「家」呢?只是,對於破產後背負沉重債務的她和丈夫來說,能讓孩子們跟在自己身邊,並讓他們有個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就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

「生活總是很難的,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人這輩子,並不是永遠都能擁有想要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不,這不是美國夢」

賈斯敏和約翰尼兄妹倆的願望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而租住在舊金山市區的11歲女孩塞拉,唯一心愿就是永遠不要再回到收容所。

她和媽媽、姐姐也有過一段寄居收容所的慘淡時光,在她的記憶中,那段日子「糟透了」。

如今,母女三人蝸居在舊金山一個小小的一居室里,靠著每月600美金的補助金勉強度日。這個一居室雖然擁擠不堪,但好歹是有政府短期補貼的「廉租房」,而且,它是一個「家」。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可是,塞拉的好日子可能很快就要到頭了,隨著政府短期補貼的終結,她不得不面臨著和媽媽、姐姐重回收容所的悲慘命運。

對此,塞拉的答案很明確——「不要回去」。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當然,塞拉一家人不是沒有別的出路,她的媽媽正在努力申請有政府長期補貼、條件更好的「廉租房」。可是在漫漫無期的排隊與等待中,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搬進新家。

有時,塞拉會站在公寓樓里遠遠眺望曾經去過的收容所,它無聲無息地矗立在那裡,時刻提醒著塞拉,她隨時有可能會重新回去。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這個惆悵的小人兒就這麼倚在窗檯邊,奶聲奶氣地嘆息:

「不,這絕對不是偉大的美國夢。」

語調中的早熟與滄桑,讓人有些吃驚。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也許是沒有保障的窮苦日子,讓本應無憂無慮的孩童過早地成熟了起來。租住在市區公寓的這段時間裡,塞拉清楚地知道這周邊混雜著毒販、吸毒者、幫派團伙和潛在犯罪分子,面對BBC的鏡頭,她狡黠地說:

「我知道當一個男人要侵犯我時,我應該踢哪裡才最致命。」

這一切,也許都是生活所迫吧。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在BBC跟蹤拍攝的這三個故事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個貧困家庭的不同處境,以及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真實的成長狀況。

而他們,也只不過是美國貧困兒童中的1600萬分之一。隨著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貧困群體日益壯大,深受影響的無辜孩童也只會越來越多。對此,BBC總結得十分精闢:

「孩子的教育、健康與未來藍圖都深受其害。」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造成貧窮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國家層面的經濟危機,也可能是個人層面的突發事件。可當這些孩子已然身處貧困時,我們卻不難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共同點——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與學業的比重佔得太低。

首先,這些孩子的家庭狀況,已經決定了他們去不了優質的公立學校或貴族精英私校,可長期處於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威脅之中,往往讓他們連最普通的公立學校都無法好好讀完。

在紀錄片中,由於凱莉的媽媽仍在尋找下一個居所

她決定先暫停孩子的學業,直到居所穩定為止

對於這種做法,凱莉並不能完全理解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學業重要嗎?當然重要。並且,這些因貧困而過早地成熟起來的小孩,都非常清楚——教育可能是改變命運、實現階級攀升的唯一途徑。

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都不用大人告訴他們後果,孩子們自己都非常清楚未來的模樣。

圖片來源於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然而,在階級固化日益成為現實的今天,這些美國窮孩子的未來究竟會如何,沒有人知道答案。也許,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祝福:但願他們有機會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努力與打拚,收穫一份與上一代不一樣的人生,而不是在無解的惡性循環中,將貧窮代代傳遞……

本文來自INSIGHT視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3 年虧損 13.12 億的拼多多接下來該怎麼辦?
賺錢不忘鄉里人 他養牛羊賺百萬 帶動鄉民致富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