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才叫「藝術」嗎?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來聊聊最近出現的一種「射墨書法」。前兩天,一段視頻「火」了。視頻中,七位禮儀小姐共同展開一幅宣紙,一位創作者手持裝有墨水的注射器向宣紙上隨意噴洒。圍觀者大聲叫好,網友則紛紛表示「看不懂」。近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發表聲明,表示這位自稱清華教授的「書法家」與學校並無關係。
「射墨」是不是書法,藝術造詣如何,自有人評說。不過,近年來讓人「看不懂」的藝術倒是很多。從倒立書法,到「靈魂畫作」,從粗製濫造的城市雕塑,到不知所云的實驗戲劇……各式各樣的前衛藝術、先鋒藝術、叛逆藝術層出不窮,讓普通觀賞者不禁開始懷疑,觀眾看不懂的才叫「藝術」嗎?答案並非如此。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系統的文人書法,是千餘年習字者繞不開的神話;畢加索的抽象繪畫,看似怪異卻功力深厚、表現傳神。但歷史上那些不走尋常路的人,並不都能另闢蹊徑,誤入歧途的不在少數。一些創作者以打破傳統為務,實則走上了亂彈琴的「死胡同」。作品無法引發審美共鳴,「一揮而就」的作品更丟掉了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在博人眼球的呈現方式、憑空捏造的「創作理論」「解放無意識」「走向創新」等旗號背後,是創作者無法突破傳統巔峰的逃避和無法正視自身平庸反而投機取巧的悲哀。
而藝術資本的躁動與逐利性,更進一步助推了這類「藝術」的泛濫。炒作、宣傳甚至作假,成了心照不宣的藝術推廣手段。而一些評論者對積弊陳痾避而不談,一些創作者相互吹捧合作,觀眾審美素養有待提高,又為這類故弄玄虛的畸形創作野蠻生長提供了溫床。但糟粕即便暫時成為名利收割機,也逃不過行家的慧眼,也終將淹沒在藝術史的長河中。
現代藝術興起以來,「看不懂」的作品似乎越來越多。在西方藝術史上,杜尚創作的《泉》被討論了一百年。這件簽了名的小便器,顛覆了當時的傳統藝術。人們質疑,丑也能成為藝術?流水線工業品的藝術價值何在?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藝術家?的確,《泉》沒有凝聚杜尚的汗水,沒有過人的技巧,但不可否認,它洋溢著天馬行空的自由追求,是對傳統藝術語言的徹底反叛,其創意不可估價,其理念超越時空。杜尚開風氣之先,而今天的很多「現代藝術」,要麼拾人牙慧、有樣學樣,要麼徒具形式、缺乏深意。所以,先鋒藝術與欺世盜名僅一牆之隔;同類的作品,一件可能是珍寶,一件則是垃圾。
那麼,看得懂的作品才算藝術嗎?也不然。藝術之美,在於其能夠以獨特的形式傳遞出作者的人文精神和美學理念。正所謂,有以造不言之妙也。當觀眾面對一件作品時,將根據自己的體驗、知識、思維對其「再創作」,此時,作品已不再「屬於」原作者。正如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人看到北宋城市的發展,有人看到嚴謹工細的筆法,也有人覺得這僅是一幅古代巨尺長卷罷了。這並不妨礙《清明上河圖》成為經典,因為它凝聚著作者的智慧,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成就。因此,一幅作品是否能被「看懂」並不是決定其藝術高度的關鍵。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超越作者自身創作水平,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給藝術界以啟迪,進而推動藝術進步。
「藝術是靈魂之事,而不是文字之事。」賣弄無意義的概念、曲解自我表達的權利,並非創新。創新,應如杜尚那樣超越範式,而不是摒棄傳統、讓美學超越淪為狂歡遊戲。尤其對於書畫金石等傳統根脈深厚的藝術門類而言,沒有汲取傳統養分的創新,就如沒有根系的浮萍,不會孕育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所以,當代藝術家需要的不僅是描摹勾染的技術訓練,更是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的精神滋養,以及勤懇踏實的創作態度。不然,缺失了氣韻的中國藝術,「看得懂」又有何用?又何談傳達中國精神,彰顯中國氣派呢?
這正是:一點一染一皴一擦,以形寫神方得趣味。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與古為新才是正道。
(文 | 馬蘇薇)
※用主流價值紓解「演算法焦慮」——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