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十年來區域經濟巨變:長江中上游成最耀眼板塊
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距今已有十年。而我國的GDP也從2007年的24.66萬億元發展到了2017年的82.71萬億元,十年增幅達到235.4%。與之相對應的,是區域經濟也在這十年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近十年各省份和主要城市的經濟增長率,發現西部地區成績亮眼,排名前四的貴州、重慶、寧夏和陝西增長率均超過300%。
西部四省增長最快
長江中上游地區是金融危機十年來經濟增長最閃耀的板塊。
GDP十年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35.4%的省份主要位於中西部,其中排名前四的省份都位於西部,增長率均超過300%,分別是貴州、重慶、寧夏和陝西。此外,中部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也擠入前十名。
西南省份貴州以399.7%的增長幅度高居榜首。貴州是金融危機後成功逆襲的一個典型,它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落後的地區之一,人均GDP一度墊底。
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工業發展大會,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26日,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
近年來,貴州還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
今年2月,蘋果公司中國內地iCloud服務將轉由雲上貴州公司負責運營。有專家預測,僅iCloud這一項業務,將為貴州每年帶來10億美元以上的穩定收入。
另統計顯示,目前,蘋果、高通、谷歌、微軟、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富士康等200多個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項目落戶貴州,投資總額超過了2400億元。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苟以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金融危機後,貴州準確地把握了政策和時機,抓住了發展的機遇。在大力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的同時,又抓住了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機會,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規律。
與貴州相似,西北省份陝西在金融危機後的前幾年,憑藉能源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近幾年,陝西的裝備製造、文化旅遊等產業也蓬勃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加快轉型。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游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發展良好。
「西快東慢」轉為「南快北慢」
相比增速較快的省份,金融危機十年來,有11個省份近十年GDP增幅低於200%,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
2008年之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外貿出口基本達到飽和,其中外貿出口依賴度較大的地區進入到發展瓶頸期。此外,隨著土地、人力等各種要素成本的顯著上升,不少產能向成本要素更便宜的東南亞和內陸地區轉移。
但廣東、浙江等地區在2008年受到較大衝擊後,積極探索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比如推進機器換人等計劃。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轉型的陣痛,經濟增速相對有所放緩,但轉型升級已初現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中西部之間的分化十分明顯,中西部地區的甘肅、山西、河南等地近十年增幅都低於200%。
此外,東北、華北地區普遍增速較慢,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十年增幅都位列下游。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2013年以後,隨著能源價格走低,這些地方的經濟也隨之下行。
吉林的十年增幅達到了192.6%,在東三省中相對較好。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吉林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一方面,相比遼寧和黑龍江,吉林的能源產業佔比要小很多,受能源下行衝擊較小。另一方面,吉林的汽車、軌道客車等裝備製造業以及光電子、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都相當不錯。其裝備製造產業正在打造產業集群,也帶來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整體上看,2013年後,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我國經濟增長由「西快東慢」轉變為「南快北慢」。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認為,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的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這一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在雙創領域也呈現出同樣的表現,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畢竟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
合肥領跑城市經濟
與省份的經濟增長和位次變化相對應的是,來自中西部的城市經濟增速名列前茅。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46個主要城市(包括39個GDP總量超過5000億的城市和其他二線城市)過去十年經濟總量的比較發現,有7個城市的十年GDP增幅超過了300%,並全部來自中西部地區。
其中,合肥和貴陽的增速位列前二,且增幅都超過了400%,分別為440.7%和408.3%。
合肥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並擁有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等家電巨頭落戶,一舉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製造業基地。
此外,長沙的十年GDP增幅也很亮眼,排在第三位,去年更是進入到GDP萬億俱樂部的行列。過去這些年,長沙在其主打的產業裝備製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領域都做出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以裝備製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體量較大的企業。
從全國的位次來看,長沙的經濟總量從2007年的第26位躍升至2017年的第13位。位次大幅上升的還有武漢、成都、西安、鄭州等中西部大城市。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進入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像成都、武漢、重慶這些高教資源豐富的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城市將重新崛起,逐漸回歸到原有的位置。
相比之下,在榜尾端,十年GDP增幅大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瀋陽、大連、唐山、哈爾濱、太原、石家莊等地,這些城市主要位於能源重化省份,近幾年隨著能源下行,經濟受到的衝擊也較大。
另一類則主要包括東莞、溫州、煙台、佛山、無錫等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貿明星城市。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認為,未來這些外貿明星城市的轉型升級首先應該立足於以前的發展基礎,著眼於產品的轉型,把產品的技術研發做上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其次,產品的市場要調整,不僅要關注新興市場,也要好好開拓內需市場。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