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水稻」名不符實,專家稱大規模發展灘涂種植缺乏現實性

「海水稻」名不符實,專家稱大規模發展灘涂種植缺乏現實性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沙愛紅

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執筆的《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一文,日前發表在《中國稻米》後,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凌啟鴻在該文中指出,我國已積累了豐富的鹽鹼地種稻經驗,最基本的條件是引淡水灌溉洗鹽,他認為目前水稻耐鹽育種取得突破性的創新發展,但尚不能改變鹽鹼地種稻還必須靠淡水灌溉洗鹽這一基本規律。其次,實現灘涂鹽鹼地開發種稻,必須以建設長距離輸送淡水灌溉工程為基礎,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時間長,因此,實現大面積灘涂種稻較困難。

凌啟鴻認為,陳日勝把在海灘地發現的野生稻定名為「海稻86」或稱「海水稻」,都是合理的,不過它也僅是一個耐鹽的種質資源,因此,不能把青島用淡水稀釋後的海水進行灌溉的耐鹽品種也稱「海水稻」。

這是因為,灌溉水中80%以上是淡水,而且生產上都是把淡水直接灌入稻田。再則,生產上很難先用淡水稀釋海水後種稻。海水灌溉種稻事實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實的偽命題。「海水稻」的名稱,過分誇大了耐鹽育種的作用,忽視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礎作用,會引起誤導。

什麼是「海水稻」?揚州大學農學院戴其根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耐鹽鹼水稻,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海水稻」,不是能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海水稻」只是耐鹽鹼水稻的一種形象化稱呼,並非字面理解的「直接利用海水對水稻進行灌溉種植」,而是一類可以在海邊灘涂等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有媒體報道了一個重大創新成果———在青島海灘上種植的「海水稻」產量達到最高畝產為621公斤。因此,有專家認為,有了「海水稻」,我國的沿海灘地可以開發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我國的糧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更有專家測算,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但在幾十年從事水稻栽培研究以及鹽鹼地種稻實踐的凌啟鴻看來,耐鹽育種可以節省鹽鹼地種稻灌水少部分的成本,確實是一項先進的科技成果。但發展鹽鹼地種稻,切不可忽視大量淡水灌溉洗鹽這一最基本的條件,耐鹽育種僅是一項配套的措施。對發展鹽鹼地種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分樂觀。上億畝大規模發展的灘涂種稻,是一個長期的理想目標,缺乏現實性。

據介紹,對於把土壤含鹽量降至0.2%以下的指標,戴其根教授也曾做了研究驗證,用含鹽量0.3%的水栽培水稻,參試品種均未能正常生長。因此,將含鹽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現有水稻品種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淡水灌溉洗鹽地開發種稻的必需條件。

有專家也提出,「搞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誇大,更不能簡單下一個結論。新的技術、新的工藝、新的成果,能否用起來,能否用得好,能否真正有成效,都是要經過反覆的研究與應用實踐,才能夠得到科學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幻迷們要失望了,科學家稱未來1000年內曲速引擎不可能實現
「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變綠水青山,庫布其治沙講述中國技術創新故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