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認為手串很油膩時,文玩人笑了
自從馮唐提出「油膩的中年男人」以後,手串就被大家嫌棄了,這無疑傷透了文玩人的心。
文玩手串或者說文玩珠串,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了,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有一萬多年就發現「珠串」。
佛珠最早發現在北京房山山頂洞人遺址,這裡出土了距今約1萬多年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所生產的「珠串」。
山頂洞人所佩戴的首飾,是用有穿孔的獸牙、貝殼、小石珠、鯇魚眼上骨等串連而成。這些形態各異的骨、石飾件就是山頂洞人的「護身符」,將各式各樣的珠子穿起來,作為頸飾佩戴。
後來到了商周時期,玉文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製作也極其發達。
周代的貴族以玉、石、瑪瑙等珍貴材料穿成串,稱做「禮玉」,用來佩戴以顯示其身份或地位。這種習慣到秦漢以後式微,但似乎仍然有所傳承。
「珠串」這種用較有價值的材料通過貫穿絲線(有的還飾以瓔珞)來作為裝飾的形式,因製作簡易而在歷代貴族中十分流行。
直到魏晉、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土發展並興盛起來,一種叫「佛珠」的宗教用品在寺院甚至社會上也逐漸流行。佛珠遂成為與本土珠串文化發展並行不悖的飾件及用品。
到了清朝的時候,手串所具有的裝飾和藝術價值進一步提升。
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作禮品進貢。
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源於藏傳佛珠。清皇室的佛教情緣不僅影響著朝廷禮儀服飾,也同樣融入到後宮女眷的日常服飾中,宮廷手串因此應運而生。
可以說,朝珠興起於朝堂之上,手串濫觴於後宮之中。
一般而言,清代女子佩帶手串,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紐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上方的襟鈕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於手中。
玉石質地的手串多由翡翠、紅寶石、水晶等製成圓珠,選一精緻的墜角系在上端,戴在衣襟扣上。手串與墜角呈下垂狀。
當然也有沉香、紫檀等珍貴木料質地,總體而言,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既增加美感,又體現富貴。
除了日常佩戴,串兒在宗教中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早在佛教誕生前,印度婆羅門教的教眾就已經開始使用佛珠了。
宗教信徒們通過對佛珠的盤捻記誦修行,佛珠便是一種輔助修心的工具,而修行的目的則是為了獲得菩提正覺,即獲得了卻塵世三千煩惱而領悟未來的無上智慧。
中國自古就有很多人喜歡動手把玩,有的人玩球,有的人玩核桃,有的人盤念珠。手裡的運動,看似局部運動,其實不然,這是全身參與的一種健身運動。
西醫認為:手指的活動能刺激腦髓中的手指運動中樞,使腦發達,心靈手巧。
中醫認為:十指連心,就是說經絡把手指與腦神經、五臟六肺聯繫起來而互為一體。
盤玩文玩靠手指在掌心不停旋轉,是手部最好的運動之一。尤其對腦力勞動者有著調節大腦中樞神經,健腦益智,增強記憶力,提高思維能力的功效。
通過手指的運動,讓文玩物件與手指的穴位接觸、按摩,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舒筋健骨、清神活血。久經鍛煉還可以健腦增智、加強記憶、消除疲勞、延年益壽。
除了運動手部之外,在盤玩文玩的過程中,人特別容易靜下心來,消除雜念。
這種寧靜平和的狀態,正是我們在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所缺乏的。有助於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也大有益處。
中國人的基因里,是有沉香的。林清玄說:「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
手腕間的沉香珠子,是很多中國人的情結,不僅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更是一個人氣質和信念的象徵。做人和沉香一樣,靜下來沉澱出氣質,方能芳香悠遠不消散。
文玩人,玩的是物,修的是心。而不管是不是文玩人,修心都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堅持的事。
——END——
※重點推薦 咸豐重寶 當五十
※玉雕人物作品:唯一讓帝王將相,士農工商頂禮膜拜的偶像!
TAG:藏品大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