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道理的爸媽很多,會講故事的卻很少
寫完「恐懼」的文章之後,收到了很多留言,關於孩子們所害怕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還有有害怕大型動物的,比如大灰狼、恐龍;有害怕蓮蓬頭不敢洗澡的;也有害怕聲音的,比如煙花鞭炮、門鈴聲……
孩子們的害怕正如我文章里所說的一樣,無法考究原因,種類也毫無道理可言,孩子怕了,那就是怕了。
我看到留言一個媽媽分享的方法特別有趣,她提到了「用講故事的方法,幫助孩子積累抵抗恐懼的力量。」
萌芽說的這個具象化的方法我很喜歡。有段時間我家孩子害怕晚上窗帘縫透的光,一定要我把窗帘完全拉黑,然後我靈機一動,講了一個月亮婆婆的故事,說每天晚上月亮婆婆都會來看望小朋友,它的光就是從窗帘的縫隙進來的,這樣月亮婆婆就能看到小朋友啦,然後還會給小朋友一個甜甜的夢。孩子慢慢地就不害怕了。(豬豬媽)
所以今天的文章,也想和大家談談這個新方法。生活中習慣且喜歡講故事、編故事的父母,同樣也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故事思維」。
這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溝通之道,不僅可以給孩子多維的信息體驗,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隨之產生的影響。
用想像的方法鏈接故事和日常育兒
什麼是故事思維?解釋起來,是將道理、事實、需求等必要的信息,從多個維度豐富化。
它強調的是對情感因素的關注,對細節的關注,最終能夠讓人從聽覺、視覺、情感、想像等多方面體驗,得出更真實、豐富的多層次感知。
一張繪製「故事是怎麼影響我們大腦的」的腦圖,來源flicker
故事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從成語、寓言到童話,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我看到留言里那位媽媽幫助孩子緩解恐懼時,和孩子講了月亮婆婆的故事,這些結合了自己感受和力量的討論過程,心理學上是「將恐懼具像化」,文學上是成功地運用了「故事思維」,可以很好地幫助低幼孩子接收那份關鍵的「道理」。
GIF
我第一次給哥哥Joshua講故事的時候,是因為我當時在養育中遇到了問題,焦頭爛額,卻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解決之道。
那會兒弟弟剛出生,哥哥因為二胎關係,壓力特別大,導致每晚夜醒、痛哭,並且脾氣暴躁。但當時弟弟正患腸絞痛,一點都睡不好,我只能抱著腸絞痛的弟弟靠著床頭一整晚。
哥哥半夜發現我不在身邊,更是大哭,沖爺爺奶奶咆哮,滿屋子來找我。
那段時間對我們來說特別「煎熬」。當孩子情緒處在容易失控的狀態,筋疲力竭的我也會不知所措,非常無助,也會和孩子說,「不哭了,弟弟也不是壞人,不能互相好好相愛嗎?」
家裡的長輩當然也呵斥過「你怎麼可以讓全家人都雞飛狗跳的」,因為當時全家人根本連覺都沒法睡,持續的精神高度透支,但這些話顯然對當時的困境毫無幫助。
GIF
最後我決定「破釜沉舟」,說服了家人把兩個孩子放一起睡,最起碼半夜我還可以牽著兩個孩子的手,大家互相有一個安慰。
我記得第一天晚上當我把兩個孩子放在一起的時候,哥哥很難過,不停地問我為什麼弟弟要和他一起睡,他拒絕和弟弟和媽媽一起睡,要把弟弟「趕走」。
我抱著哥哥,輕輕搖晃著懷裡的他,「鬼使神差」地沒有正面和他講道理,卻跟他講了我們的第一個故事:
//
很久很久之前,有一個藍色的小鳥,他有著溫柔的羽毛,每天跟媽媽一起生活在大森林裡,它們的家是圓形的鳥巢,有著很漂亮的裝飾……
//
結果 Joshua 若有所思後說,「媽媽,我要聽藍色的小鳥的故事。
GIF
我想了想,決定把這段零碎的片段糅合起來,給孩子講一個關於二胎的故事。
//
藍色的小鳥它這段時間遇到了問題,因為他發現森林裡多了一個紅色的小小鳥,這隻紅色的小小鳥一來就得到了森林裡所有鳥兒的關心,大家圍著小小鳥轉,媽媽給小小鳥穿衣服、洗澡;啄木鳥給小小鳥檢查身體、做按摩;貓頭鷹晚上還要守著小小鳥休息,早上還給小小鳥找吃的……這些都讓藍色的小鳥不能理解。
//
「媽媽,我要繼續聽,你接著講藍色小鳥和紅色小小鳥的故事」,Joshua繼續堅持。
「好的」,我說,那天晚上我靜靜地抱著他,和他講了很多關於藍色小鳥和紅色小小鳥的故事。它們是如何從一開始的互相不開心,到最後藍色小鳥發現紅色小小鳥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最後慢慢嘗試和紅色小小鳥做朋友的過程。
最後,哥哥在我的搖晃和故事的講解中,慢慢地放鬆且睡下去,那一晚,兩個孩子都沒有夜醒啼哭。
這個故事後來我寫進了日記本,對我來說,這個關於小鳥與小鳥之間的接納與力量、感情與連接,一樣啟迪著我,它給我孩子們帶來的安定和療愈的作用。
GIF
讓我原本想借講道理和孩子表達的心愿,像具有魔法一樣一下子植入到了孩子的頭腦里。
多管齊下,擴大講故事的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有很深的體會,在一些有針對性的事件主題上(比如棘手的教育問題,關於孩子的恐懼,孩子破壞公物,孩子打人等),講故事、編故事是一個很好的「道理溝通」的過程。
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它考驗的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的能力。
請輸入圖片描述
它需要我們在故事裡,結合童心,將事物擬人化;同時結合經歷,把孩子所遇到的問題,自然地融入故事的語境里。同時做到這兩點,才能加深講故事的影響力。
比如,如果我們想改掉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就可以考慮創造一個關於「破壞玩具」的故事,可以嘗試這樣傳承轉折(下面的內容建議大家結合文章音頻一起聽,因為有演繹示範):
第一步:發起緣由
簡單地描述經歷,然後製作轉折:
=========
寶寶今天自己出去玩,寶寶非常高興,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前面有很多的玩具堵在自己的路上,寶寶過不去,很生氣,就抬起自己的小手和小腳,啪一聲,把所有的玩具都扔了。玩具扔了,道路都乾淨了,寶寶很高興想要繼續往前走,可是突然聽到一個聲音……
加入擬人化的形象:
=========
「哎呦,哎呦,哎呦——」寶寶身後傳來兩聲呻吟,寶寶回頭一看,發現有一個很小的老爺爺,哦不,一個玩具車老爺爺,有個白鬍須的玩具車老爺爺,在和他大眼瞪小眼,一邊揉自己的屁股,一邊看著寶寶。(這裡便是把「被破壞的玩具」擬人化地出現在孩子面前)
GIF
第二步:展示故事核心主題
「你是誰?」寶寶問。
「我是玩具車老爺爺」老爺爺呻吟著說。
「你為什麼揉屁股?」寶寶問。
「我,我就是剛剛被你扔到旁邊的老爺爺,我可痛了,屁股都紅了。」老爺爺說。
寶寶搖搖頭,不能明白老爺爺的話。
將破壞玩具的後果立體和具體化:
=========
「嗚嗚,我們都好痛好痛。」老爺爺說完,身邊又出來了一堆小玩具,有小袋鼠小妹妹,有小狐狸哥哥,還有風火輪賽車叔叔,大家都東倒西歪,捂著身體的某個地方,從草叢裡走了出來,髒兮兮地,可是都很難過的看著寶寶。
GIF
引入孩子的心情狀況,並提問解決問題的方法:
=========
繼續代入孩子的心情狀況,寶寶想起了原來都是他剛剛扔的玩具,嚇了一跳,於是連連往後退,撞到一個東西。寶寶一看,是媽媽。寶寶急著大哭了起來,「媽媽,玩具都在找我,我害怕。」
第三步:示範解決之道
GIF
=========
媽媽蹲下來抱著寶寶,對玩具車說,「真的很對不起,寶寶不是故意要欺負你們的,我和寶寶一起向你們道歉。」玩具們搖搖頭,他們並不接受媽媽說的話。
媽媽於是看著寶寶說,「寶寶,我看到玩具們都髒了,你覺得我們要不和玩具一起洗澡,我想玩具就會接受我們的道歉的。」
寶寶聽了媽媽的話,於是拿了沐浴露和洗髮水,媽媽拿了洗澡盆,放好了水後,寶寶邀請玩具們一起進去,並且最後自己也跳進了澡盆……
可以繼續細化解決之道,越詳細,越具有趣味性越好,比如給受傷的玩具貼創可貼、帶受傷的玩具去看醫生等。
第四步:總結道理,展望未來
把道理簡單化處理:
=========
經過了和玩具洗澡的故事,寶寶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扔玩具的話,玩具會很痛,想要和玩具做朋友,就要好好地照顧它。因為在洗完澡後啊,玩具老爺爺遞給他一個全世界最漂亮的小蒲公英花,告訴它,「寶寶,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了。我知道你一定會照顧好我們的。」
簡單來說,這個過程就是由我們來把孩子帶入到描繪的情境中,融入到故事裡。
我們的語調會讓孩子感受故事是否有感染力,我們的描述會會讓孩子感受故事是否充滿想像。我們的情節可以很緩慢很簡單,但是所傳達的邏輯(特別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一定要簡單、清晰。
講故事其實並沒有「章法」,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的,只要孩子願意傾聽,便是成功的故事。
我最深刻的體驗是,想要讓孩子找到故事的感覺,我們可以在創造了一個故事後,把它記錄下來,反覆地跟孩子敘述、重組和修飾。
今天的文章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我有感而發,想給大家提供一個育兒的解決思路。
現在Joshua已經五歲多了,從兩歲多救急地講第一個故事開始,我們都習慣了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時光。
我們關了燈,躺在床上聊聊故事,故事也從一開始主要是我來說,變成了我們一起說,關鍵轉折點我也會停下來問問孩子,這個過程無論是對我,還是對他,都是很親密且美好的時光。
GIF
當我們為育兒問題焦頭爛額的時候,故事思維同樣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傳球,我們給孩子一點一滴的啟發,讓孩子嘗試去匯聚成河。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行動才是取得成果的唯一方法。想要提高自己對於孩子的語言溝通影響力,需要不斷地練習,在運用中掌握這種技能。
當覺得生活中的道理很難影響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學著講出打動人心的好故事,讓孩子也同樣感知到我們的期盼和祝福。
當孩子的生活習慣了故事的存在後,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編織很多想像的泡泡,並且讓這個泡泡緊緊包裹住我們的創意,成為我們五顏六色的想像力世界的折射光影。
※學習前十名的孩子,父母每天說這些口頭禪!你說過嗎?
※創意滿分的父母們想出的各種帶娃絕招…有一些真的很實用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