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找商業道德的基因密碼

尋找商業道德的基因密碼

金融並非為了賺錢而賺錢,

它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社會的目標。

如果金融不負眾望,

它就是幫助我們實現好社會的最佳手段。

——席勒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七 宗 罪

最近熱映一部關於「葯」的電影,讓很多人感慨萬千:老百姓看到了世態炎涼,醫藥界看到了癥結現狀,傳媒界看到了民之所望,立法者看到了施政所向……

有人戲稱,這就是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辛德勒的名單》。

三部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主人公最開始都經營自己的一門生意,在一番波折、一次醒悟之後,漸漸與需要幫助的人互助、抱團、取暖,共同沉著面對命運的冷酷和不公。甚至,可以完全不計犧牲自己的身家血本,助他、為他、利他,義無反顧不回頭。

所謂「在商言商」、「人為財死」,在三位老闆的眼裡根本就是浮雲糞土。

最終,時代給主人公開了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玩笑。但人性的光芒,照亮了烏雲的銀邊,化作你我眼角的一顆晶瑩。

一位智者早就道出了比電影更為複雜的劇情。被譽為「印度國父」的聖雄甘地在1925年所著的《年輕的印度》一書中,總結了毀滅人類社會的七宗罪:沒有勞動的富裕、沒有良知的享樂、沒有是非的知識、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犧牲的崇拜和沒有原則的政治。

經濟全球化熙熙攘攘的當下,「沒有道德的商業」 ( 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對人類社會的傷害尤為巨大。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與流通。有經濟學家認為,缺少了道德約束,商品交換面臨更不對稱的信息風險,雙方交易成本、信任成本更加高昂;商品的流通也陷入不確定性的漩渦之中,商路商機阻滯,甚至會伴隨財富清場、家破人亡、社會動蕩。

商業道德的基因密碼

商業道德是個永不過時的話題。

在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中,道德亦道義。李宗盛《凡人歌》一句「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央」,唱出了讓凡人永遠煩惱的矛盾:「義」和「利」,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商業道德與商業利益的博弈。

儒家學說中的鄉里社會,用傳統的血緣、長幼等規則予以規範。然而,自唐代以來,隨著商業興盛、人口流動,鄰里漸漸可以「無情」,商業夥伴也可以「賣假」。於是流動的公共空間中,形成了一種基於合作、信任、利他主義精神的公共道德,每人都希望同路者、合作者是個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

舉凡商幫、漕幫、行會、票號,無不追求義利並舉,更講究以義制利。在500多年前的歐洲大航海時代,水手之間為了抵禦生命與財產風險,同樣也形成了一種互惠互濟的互保行為,這算是現代保險業的萌芽。

而在中國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看來,保險的本質恰恰是最具有道德的商業模式。「保險從誕生到發展,一直具有互助、補償的慈善特性和因子,體現的是大愛與責任。」

中國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 丁當

現代保險的商業基因,也正是由互惠、利他的密碼構成,即通過商業形式,把眾人的錢聚集起來互濟互助,一旦有人遭災受難,保險公司就會給予救濟與補償。丁當提出,無論是保險銷售者還是購買者,心理上都會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為己所用,但單純計算回報;

第二重,為親所用,通過保險讓配偶和子女父母受益,體現家庭的「小愛」;

第三重,為人所用,將保險看作是一種捐助,即使自己用不到,但能夠救助素不相識的他人,是在布施一種大愛。

「保險天然是一種慈善文化,是一種好文化,是最講『德』的!」如果有賠償,固然好;如果沒有賠償,總會有人受益。從業25年的丁當堅定地表示,保險公司其實就是在以商業方式做著一份「慈善」事業。

以 化 天 下

《周易·繫辭》言: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天下。」

平安人壽近年一直重視基於中國平安集團儒家文化的底蘊,深化文化建設平台,培育並推行「愛與責任」為基礎的慈善文化,踐行「執善心,築大業」的理念,提倡代理人以善念善行開展業務與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讓生活更美好,可以從保險開始。平安人壽從代理人層面,激發他們發自內心的善意,樹立良好的職業信仰,做到「捨身處地」為客戶著想,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只有這樣,代理人才能把善意的舉動帶給客戶,讓客戶切實感受到保險的福祉。放眼全社會,若800萬代理人的力量凝聚起來,為慈善事業助力和奉獻,其力不可小覷。

丁當認為,企業要想行穩致遠,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擁有「好文化」。有了好的文化,才有好的道德,代理人隊伍就能在展業、銷售、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更有底氣和幸福感。

近年來,平安人壽倡導以健步健走和閱讀捐書為主體的「新生活運動」。 通過號召公眾參與健步行,強健國人體魄,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通過鼓勵百萬代理人和廣大客戶籌書捐書,實現好書向鄉村學校的流轉,達到志智雙扶,精準扶貧,以改變鄉村的落後面貌為目的,助力「書香中國」建設。

平安人壽發起「幕天捐書」,實現好書向鄉村學校的流轉,助力鄉村少年成長

平安人壽發起「平安有約健步行」,號召公眾參與健步行,強健國人體魄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安有約健康行」影響人次已超過3億;「幕天捐書」 累計寄出書籍逾135萬本,建立圖書角7000餘個,覆蓋108個貧困縣,幫扶逾26萬名學生。今年,平安人壽還將全力推動「千城萬區」公益行動,希望籌集1000萬冊圖書,幫助592所貧困縣的100萬鄉村少年開啟智識。

平安人壽「幕天捐書」已建立鄉村圖書角7000餘個,惠及逾26萬名鄉村少年

甘地未曾想到的:不靠演算法的智慧

古代人流物轉、技術進步帶來的「義」成為連接人際的紐帶。

在過去10年里,億萬消費者轉變為互聯網產銷者:在全球範圍內以接近零邊際成本的方式製作並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綠色能源、3D列印產品和大量慕課。也通過社交網路、租賃商、合作組織以極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車輛、住房、服裝等。互聯網使我們以更加互惠協同的姿態,共享資源、商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保險科技正推動保險業在產品、渠道、服務及風控等方面持續提升,與傳統保險業優勢互補,共同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改善「客戶體驗」的終極目的。「市場上有一種說法,中國保險復業以來,經歷了兩次黃金髮展期」,在最近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丁當回顧了前兩個黃金十年之後表示,目前中國壽險業正處於第三個黃金時期,而且是超乎所有人想像的「黃金二十年」。

數據顯示,我國人身險保障缺口高達約242.7萬億人民幣,人均保障缺口達到約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中國壽險業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但這種成長絕非田園牧歌、輕輕鬆鬆就能勝任,在構建普惠共享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對數據的利用開發能力將成為降低邊際成本的新核心生產力。他們面對的是拼智慧、拼數據、拼計算。

臻於化境的慈善文化,無需噼里啪啦的計算,亦要遠離處心積慮的算計,這就是一條尋初心、探大愛的固本之道。

利慾之外,道義永存。丁當相信,近利者只能看到眼前的得失,而近道義者,能放眼未來,樹立脊骨。

一份企業的 「好文化」,能切實為營造正能量的「好社會」作出貢獻。「保險既是解決困厄的慈善事業,也是創造『好社會』的助推器。」丁當將帶領著平安人壽的百萬同仁,繼續身體力行,踐行保險慈善文化,以善心和善行迎接未來,改變未來,創造未來。

(部分圖片來自visualhunt)

策劃:三聯.CREATIVE

作者:麥倫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開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海鮮的正確吃法
泰國被困少年8人獲救:不分國籍的深洞營救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