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地:以良知對抗暴力

甘地:以良知對抗暴力

大難臨城

1947年8月,恐怖的陰雲籠罩在印度加爾各答城的上空。

此前,經過漫長的鬥爭和艱苦的談判,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勛爵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達成協議:印度以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形式取得獨立。這兩個國家將於1947年8月14日午夜同時宣布他們的誕生。

各派政治領袖都沉浸在即將享受勝利果實的喜悅中。達成了協議,下一步只不過是對印度大地進行一場「外科手術」式的分割而已。為確保公平「分家」,各方同意任命一個對印度一無所知的英國律師拉德克立夫來操刀,對印度土地進行分割。

隨著獨立日的臨近,種族、教派仇殺的陰影也日益逼近。教派衝突原本在各派領袖預料之中,印巴分治本身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衝突的產物。他們樂觀地認為,兄弟分家時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鬧矛盾,時過境遷還會重歸於好的。

但種族、教派的暴力騷亂以前所未有的血腥和殘酷爆發了。首先發難的是旁遮普省。面臨分離,世世代代還算和睦相處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沒有半點留戀。他們不是友好地告別,反而拿起了屠刀向自己的無冤無仇的異教鄰居毫不留情的砍去。男人在爭鬥中死去,婦女被姦殺,老人兒童被集體屠戮。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更多的人逃離家園。隨著難民的擴散,騷亂和仇恨也不斷在印度大地傳播開來。

動亂和屠殺

這實在出乎各派領袖的意外。蒙巴頓總督為應付衝突在旁遮普準備的五萬餘名士兵在種族仇殺的激流中顯得微不足道,幾乎消於無形。

現在,這股仇殺的洪流挾帶著血腥、暴力向加爾各答衝去。加爾各答形勢更為複雜。這個城市秩序本來就很混亂,人群流動性大,種族對立的情緒更為嚴重。一旦大規模的騷亂開始,後果將更為慘酷。

如何制止這股血腥的洪流?蒙巴頓手頭已無兵可派。即使派兵,根據旁遮普的經驗,也是無濟於事的。大難將至,蒙巴頓、尼赫魯、真納等人無計可施。

一夫當關

絕望中的蒙巴頓想起了甘地。這位傳奇的老人,一生屢出奇招,總是能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在他的領導下,印度人民以匪夷所思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將英國人趕出了印度。但對於他和尼赫魯、真納達成的印巴分治方案,甘地則全力反對。甘地堅持一個統一的印度。於是他們與甘地分道揚鑣了。

只有甘地預料到分治會帶來的巨大災難。國家獨立之日正是人民蒙難之時。甘地宣布決不參加任何印度獨立的慶祝儀式,他要獨自為印穆兩派的人民祈禱。

蒙巴頓不敢肯定這位老人一定能解決加爾各答的問題,但他只有這一根救命稻草了。蒙巴頓向甘地求助:「現在只有你能挽救那裡的人民。您隻身一人將會起到千軍萬馬的作用」

出乎他的意外,這個一向大慈大悲的老人一口回絕:「這正是您以及國大黨對真納做出妥協讓步的結果。」

還有別的人來請求甘地出面,但甘地不為所動。他無意於前往加爾各答。

看來加爾各答的人民只有聽天由命了。

即將到來的屠殺使最殘酷的人都不寒而慄。加爾各答城穆斯林激進分子的頭領賽義德·蘇拉瓦爾帝,這個曾經策划過多起恐怖、屠殺事件的恐怖分子,雙手沾滿了印度教徒的鮮血,預感到印度教徒可能對穆斯林的屠殺,不得不來祈求甘地出面保護穆斯林。

朋友的請求,甘地拒絕了。但仇敵的哀求卻使得甘地動心了。他決定再次出山,拿自己的生命進行一次抗爭。

1947年8月13日,78歲的甘地到了加爾各答。他與蘇拉瓦爾帝達成協議,蘇拉瓦爾帝保證穆斯林不會殺死一個印度教徒,死一個印度教徒甘地就絕食。同樣他保證印度教徒不殺穆斯林教徒,若有此事發生,也是他絕食。兩個人一起留在加爾各答城,為這個城市的人民守護。

在他的感召下,人民平靜下來。幾十萬雙方教徒一起參加他主持的祈禱會。在遍及印度的仇殺中,加爾各答如一個奇蹟般保持著和平。

彷彿為了考驗甘地的毅力、信心以及人民的良知,奇蹟保持了半個月後,終於有印度教的激進分子開啟事端,攻擊穆斯林。走投無路的穆斯林投奔甘地。

甘地懷著極大的憤怒和絕望開始了絕食。全印度和全世界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身上。人們開始奔走呼籲,號召雙方放下仇恨,挽救甘地的生命。

真正的奇蹟發生了。人們的良知被喚醒了。印穆雙方的領袖都出面保證不再發生仇殺,肇事分子來到甘地面前放下武器,連最極端的激進分子也趕來向甘地懺悔。

甘地再次取得了勝利。加爾各答再沒有教派仇殺發生。

一夫當關,仇恨的洪流在甘地面前止步。

無欲則剛

甘地的一生就是一個奇蹟。

這個被丘吉爾譏笑為「那個東方的苦行僧」的矮小乾瘦的老人,總是赤裸著上半身,只用一塊土布遮身,總是隨身帶著一輛紡車,每天都像祈禱一樣織布。但就是他領導印度人民,把日不落帝國從印度趕走。在甘地面前,英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完全失去了作用。當他以絕食這種自戕的手段鬥爭時,他的力量不亞於百萬大軍。

甘地憑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莫漢達斯

·

卡拉姆昌德

·

甘地

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於印度波爾班達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族世奉印度教。甘地的母親是個虔誠的教徒,經常絕食修行。受其影響,甘地一生都奉行素食、節食的信條(年輕時曾短暫時期破過戒,一生為此多次懺悔)。甘地在後來的鬥爭中常常使用絕食作為武器,這與他的生活方式不無關係。

他一生公開絕食16次,累計達151天,但實際上甘地絕食的日子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絕食本身也是他宗教生活的一個內容,私下裡他也經常絕食修行。到了晚年,構成甘地食譜的僅僅是橘子和山羊奶,以及摻有蘇打的水。可以說,甘地的一生都沒有多少食慾。

他也放棄了性生活,雖然他的宗教並不要求節制性慾。甘地在37歲那年做出決定,過沒有性的生活。他認為性生活導致孩子增多,會影響一個人為公眾服務(他的宗教觀念使他拒絕使用避孕套)。一個人不可能既為公眾服務又為自己的家庭服務,所以他必須戒絕性慾。或許另一個因素對於甘地戒絕性慾也起到作用:他父親臨死的一刻他離開了父親去和妻子溫存,這導致了他終身為此內疚。為考驗和堅定自己的定力,晚年的甘地一直和他的一個侄孫女同床共枕,赤裸相對。僅有一次甘地產生了慾望,為此他絕食懺悔了幾天。這事雖然也引起人們的一些非議,但甘地對自己的「坐懷不亂」有充分的自信和坦然,他不在乎世人的不了解。

他對於財產也沒有多少慾望。甘地崇尚簡樸的生活。早年他在南非為印度僑民服務,當他離開南非時,各界人士出於感激送給他一批財物。甘地認為為人民服務的生活本身就是獎賞,貪圖財物會影響他為公眾服務的信念。他說服妻子將這批財產捐的「僑民團」。在此後的革命生涯中,他更是身無餘財,也無意於謀財。或許他那副苦行僧式的扮相就說明了,這是一個對於物質沒有多少慾望的人。

甘地最為偉大之處在於他戒絕了對於權力的慾望。對於職業政治家來說,身無餘產不足為奇,但對於權力的愛好卻是幾乎所有政治家難以擺脫的。在甘地的身上,我們很難找到他對於權力慾望。他從來不會為了權力犧牲他的原則,如果他的原則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他就選擇退出而不是為了權力而改變自己的原則。他是國大黨的靈魂,但他僅有短暫的時間擔任國大黨領袖之職,一旦找到合適的人選(尼赫魯),他便毫不猶豫地退出。為了避免印度分裂,他甚至提出了讓國大黨放棄權力這個不可思議的建議。對於政治家來說,握有權力對於實現自己的抱負是必要的,但甘地似乎從沒有想到運用權力來迫使別人服從自己。他相信他的真理的力量,他總是訴諸人類的良知。

甘地與國大黨

這樣一個沒有食慾,沒有性慾,沒有物慾,沒有權力欲的人生,或許有人會問:「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甘地唯一的追求就是真理。如果我們承認人類需要真理的話,那麼甘地的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此。雕塑家喬·戴維森曾經為甘地和列寧塑過像,他評價說:「甘地和列寧是誠摯和真理的象徵,兩個人都絲毫不背離他們的理想。列寧和甘地都毫不妥協,坦率直言。對他們自己所產生的影響都毫不感興趣,真理才是真正的一切。」

對於這樣一個沒有半點個人慾望,一心只求真理的人來說,人民還有什麼理由不信任他呢?又有什麼人敢於冒著失去全部道義的危險對他動用武力呢?

有容乃大

對於甘地,加爾各答是一次冒險,但還有更大的冒險在等著他。

正如甘地所預言,印巴分治後患無窮。印巴兩國剛剛獨立,就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發生了武力衝突。印度領導人宣布,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度政府將拒絕付給巴基斯坦五億五千萬盧布的事先約定的款項。此舉導致剛剛成立的巴基斯坦政府在經濟上陷入絕境。

甘地為自己的政府和國家痛心疾首。他認為一個人或一個政府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都不應該違背自己的承諾。甘地希望印度能在全世界樹立道德高尚的形象,如果剛成立就做出一件背信棄義的事,以後印度如何立足於世?

1948年1月13日,甘地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絕食抗議。

這次絕食引起了印度人的質疑。這是為一個敵對國家,一個隨時拿起槍向自己射擊的敵國討債的行動。人民不理解,朋友不理解,輿論嘩然,政府領導人也不知如何是好。

常人如何理解先知的胸懷?風燭殘年的甘地決心不惜以自己生命喚醒印度人的良知。

一個天良未泯的人做壞事時會痛苦的,同樣,一個尚未失去正義感的民族行非正義的事時,也會感到痛苦的。甘地的痛苦就是印度人的痛苦,甘地的自戕幾乎就是印度人良知的自戕。甘地的絕食猶如拿著一個道德良知的皮鞭來拷問印度人的良心。

終於,印度人受不了了。尼赫魯說:「喪失了聖雄的生命,也就是喪失了印度的靈魂。」印度政府宣布:「為了結束印度靈魂忍受的痛苦」,決定立即償還巴勒斯坦五億五千萬盧布的欠款。

甘地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為巴基斯坦討回欠款。巴基斯坦人會為此感激他么?那個倔強的真納會改變對甘地以及印度的看法么?似乎並沒有改變,真納仍然把甘地看作是敵人。那又如何?這些事當然不在甘地的考慮之中。

甘地具有無限寬廣和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一生鼓吹非暴力,實在出於其純真的天性。他不相信任何人會壞到必須用暴力去對待,也不相信會有人狠心到對於苦難無動於衷。所以他見不平而鳴,但對於自己所反對者,也從不趕盡殺絕。

無論在南非還是在印度,甘地總是公開地讚譽對手的美德,他真誠地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良知、美好品格會有共鳴。

他一生在同英國人做鬥爭,但他從來不吝對英國人的讚美之詞。真納徹底破壞了他維護一個完整的印度的夢想,但在真納的政府遭到不公平對待時,他以性命相博,為其討回公道。蘇拉瓦爾帝,這個無惡不作的惡棍,一旦走投無路向其求援,他即以性命相托。拋棄前嫌、與對手合作的事例,在甘地的政治生涯里非止一端。

1948年1月30日

一顆罪惡的子彈結束了甘地勞苦的一生

同耶穌一樣,他是被自己人殺死的

甘地幾乎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地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

他以一生的實踐生動地闡釋了無欲則剛的道理

展現了道德可以使一個人具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而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會對一個民族發生多麼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甘地.我體驗真理的故事(又譯為:《甘地自傳》)[M].吳耀如、杜危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羅曼·羅蘭:甘地小傳[M].謝頌羔、米星如譯.上海:美以美會全國書報部,1925.

尚勸余.聖雄甘地宗教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台望道 的精彩文章:

TAG:金台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