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何集結七大聖?有個妖精也干過,結果還鬧出了一樁命案!
文:白馬晉一
【一】
《西遊記》原著第十七回,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情節。
當時取經人一行途徑觀音禪院,院內住持金池長老因一時貪慾心起,遂起殺人放火之意,未想反而引火上身,燒了自家禪院。附近有一座黑風山,山大王熊羆精同長老倒是相好,便乘了一陣風,前來救急,但見廂房內錦襕袈裟金光閃閃,轉念起了歹意,悄悄將寶物擄走。
擄走作甚?原來,這熊羆精頗有一些風雅,尋思著在「母難日」(即生日)做一場佛衣會,實實地要在妖精界風光一把。
【二】
妖精流行宴請之風,黑風山卻也不是孤例。
譬如孫悟空尚為花果山妖王之時,便日日笙歌,四處張羅同道中人,足足集結了七大神通廣大的妖王(含美猴王),並在水簾洞處公然掛牌「七大聖」辦事處。花果山儼然成為一個吃喝玩樂的聚點。
又如豹頭山虎口洞住了黃獅精家族,竊了豬八戒等人的看家兵器,便大張旗鼓舉辦了一場「釘耙盛宴」,邀請各界妖王前來赴會。
這樣的案例,原著里還有很多。
究其原因,大抵是妖精奉行「草莽精神」,感情深,一口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當然,也不光是吃喝,而是要在吃喝中確立自己在妖界的地位,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某種意義上講,你請客請的頻率越多,請的規格越高,展示的寶貝越高檔,說明你這個東道主能耐越大,今後在妖界分量也就越重。
譬如那孫悟空,方才取得金箍棒時,就曾宴請八方來客,會上猴王展示神通,「將寶貝擅在手中,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聲:長!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把些虎豹狼蟲,滿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頭禮拜,戰兢兢魄散魂飛,霎時收了法象,將寶貝還變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復歸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來參賀」。
正是這一場會上展示,確立了他泛花果山扛把子的地位。
【三】
那麼,熊羆精的佛衣會,與會嘉賓有誰?
便是兩隻妖王。一隻道士打扮,實為一隻蒼狼精,另一隻化身白衣秀士,實為一條白花蛇怪。這二者,時常串門熊羆精處所,高談闊論,「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鍊汞,白雪黃芽,旁門外道」。
這段情節,看似不經意地輕描淡寫,於取經進程也無太多影響,在無形中,卻交代了故事的寫作背景。
熊羆精偷觀音院的袈裟,加之後來投靠觀音門下,自然代表著佛教。蒼狼精道士裝扮,又喜煉丹,便是代表道教。至於白衣秀士,則是代表了儒家。這些恰恰體現明清時期三教合一的時代背景,猶如作者塑造孫悟空師父菩提祖師之時,也給予了三教的風雅。
有意思的是,在這神話時代,儒家似乎便處於弱勢了,尤其這白衣秀士,實在沒用(過不了孫悟空一招,成為棒下亡魂)。無怪乎明代評論家李卓吾先生就曾感慨,「我道秀士中,竟蛇多龍少」。更有意思的是,在名著《水滸傳》中,也有一個白衣秀士王倫,原本是梁山之主,偏又胸襟狹窄,最後死於林沖手刃之下。
興許,明朝文化人的主流意識里,讀書人就得把心思安在朝堂,莫劍走偏門,成草寇(或妖精)一派。否則,下場將是悲催的。
※水滸此人名列天罡星,殺人無數卻稱好漢?魯智深境界絕對完爆他!
※這個神仙只出場一次,實力完爆孫悟空?身份比菩提祖師還要神秘!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