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當年被迫簽訂天津條約,但卻因此年賺3000萬兩白銀,續命半個世紀
清朝末年,中國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被強制打開國門等等,當時的清政府根本無能為力。簽訂不平等條約固然是屈辱的,但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有一個不平等條約卻救了清政府,為其續命半個世紀,這就是《天津條約》。
19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下了天津,慈禧帶著一大票人跑了,只剩下幾位欽差大臣硬著頭皮與列強們談判,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其實說白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鞏固、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成果,又發動了一次戰爭,企圖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權力。在《天津條約》里有一條就是打開中國的口岸,同時大清海關總稅務司這個位置要由外國人來坐。
總稅務司是海關的最高領導,擁有制定關稅、統管一切海關人員的權力。當時的大清海關分為兩個部分,外國商船的稅務由總稅務司為首的洋人負責,清政府只能獲得國內船隻的稅收。看上去清朝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這一條給清朝續了命。
《天津條約》簽訂後,就該考慮誰來出任總稅務司這個問題了,恰好當時一個名叫赫德的英國人與清政府關係不錯,他要是當上總稅務司,總比不認識的人好得多。於是在清朝官員的要求下,赫德成了大清海關總稅務司,這一當就是45年(28-73歲)。
赫德在任期間,嚴格治理了海關係統內的腐敗現象,所有人員都是經過考試選入的,完全沒有走後門的可能,這給了許多人公平競爭的機會。隨著中國的貿易越來越繁榮,赫德的高效廉潔的體系就展露出了作用,海關的稅收連年上漲,1902年光清政府的稅收就達3000萬兩白銀,更別說更繁華的英法稅收了。
說句不好聽的,以清廷當時的腐敗程度,如果赫德沒有建立這麼高效的海關,恐怕清朝的王爺們早已插手海關事務,清政府的稅收能有500萬兩白銀就不錯了。
到了清朝的最後十幾年,海關稅收已經成為了清朝的支柱產業,這主要是因為其他方面的稅收連年下降。康熙年間,為了拉攏漢人,搞了一個「聖世滋丁,永不加賦」,即從今往後賦稅都是固定的,多出來的全是農民們自己的。這樣的措施在盛世確實是很不錯的,但可惜自嘉慶之後清朝就在不斷走下坡路,地主家也沒有餘錢了,更別說農民,清政府能收到的稅賦也越來越少。
直到海關的出現才救了清朝,因為海關在此前的清朝是沒有的,所以它的稅賦屬於另一個系統,不受「永不加賦」的制約,赫德完全可以自由調控。後來每當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大多是從海關稅收里拿的,賠的越多,赫德定的稅率也就越高。甚至連清朝養兵的軍費,也要依靠海關稅收,完全可以想像清朝末年海關的作用有多強大了,因此才能為清朝續命半個世紀。
延伸閱讀
都說二戰義大利是豬隊友,那麼意軍到底坑了德軍啥?這一戰埋下東線德軍失敗的禍根
這個國家擁有全球四成黑土地,比東北黑土區多了87萬平方公里,卻因饑荒死了數百萬人
雍正登基之前,身上最值錢的身份不是親王,而是這個,可以調動康熙身邊的御前侍衛
※湘軍有30萬人,算上各地鄉勇有50萬人,如果當初曾國藩選擇造反,有沒有機會稱帝?
※二戰期間,什麼級別的日本軍官,才能擺脫徒步行軍的限制,騎上軍馬?
TAG:知根知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