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明日入伏:炎炎夏日 最好的乘涼之法是養靜

明日入伏:炎炎夏日 最好的乘涼之法是養靜

我們常說一句話,「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三伏天這個詞兒大家都不陌生。但讓你細說,你能說出多少呢?

原來,從夏至日算起,之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那麼,什麼叫庚日呢?我們都知道,在紀年的時候通常用天干、地支的排序。其實不止是紀年,記月、記日也都是如此。

庚日就是像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在天干中帶「庚」的日子。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而今年從夏至日算起,第三個庚日就是在己未月的庚戌日,也就是7月17日。

而在今年來說,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再過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每年進入三伏天后,都是很熱的,特別是其中的第二伏——中伏。

進入三伏天,不少人都有這樣一個感覺:心浮氣躁。在中醫上看也是如此,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靜則心火降,浮躁之氣自然消退。而在《黃帝內經·素問》中直接說,這個時節應「使志無怒,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簡單來說,在炎炎夏日裡,更要學會「養靜」的功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意動怒,保持內心的安靜和愉悅,將精力轉移到美好的外物中去。

在中國古人看來,人的性格氣質、精神面貌都是和身體狀況息息相關的,所以說,養靜不僅是身體上的調息,更是精神上的修行

中國古人說,「靜以修身」,還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人一旦有了這種氣度,就有了「心遠地自偏」的能力。喧囂遠了,內心的本真就顯現出來了,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也就能不為世間的名利與慾望迷失了心智。才可以坦然面對世間的一切,包括生死。

就如楊絳先生在她100歲生日那天說道:「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這種靜氣不是憑空而來的,這是修養的結果。曾國藩的日記里就詳細記錄了他自己養靜的過程。

他年輕時為人浮躁,在經歷了一番世事之後,越來越體會到「靜」的重要性。在日記中記述道:「『靜』字功夫緊要,大程夫子能成聖人,也是因其『靜』字功夫足。

王陽明也是在『靜』方面有一番功夫,所以他能面對世間種種誘惑而不動心。一個人若心不靜,省身不密,見理也不明,做什麼都是浮起的。」所以他特別提倡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每天再忙,也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靜坐。

他的靜坐,可並不等同於我們平時的發獃、無聊,更不是胡思亂想。恰恰相反,靜坐過程中需要「正位凝命」。「正位凝命」這個詞出自《易經》,指的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用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使命。

所以,靜坐的過程,也是一個凝神靜氣、摒除雜念、反觀自我的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想明白那紛繁表象背後的本質。

我們也不妨從曾國藩這番養靜的功夫里借鑒一二。每天留出片刻的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反觀一下自己。在這個炎炎夏日裡,心底的清明透徹,才是最大的舒爽愜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生活未必全是苟且 詩意不必尋到遠方
文言文是攔路虎?朱熹教你讀書法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