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我們每天都在強調學習 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們每天都在強調學習 究竟是為了什麼?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腦子裡可能立刻冒出一句話:「學而優則仕。」學習優秀了就可以做官。但這麼理解並不符合原意。

這句話出自子夏。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如果學習優秀了就可以做官,「仕而優則學」則理解為做官優秀了就可以為學,這似乎不通。

「優」非「優秀」之優,而是有餘力的意思。「仕」通「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是說事情做好了,有餘力就可以從事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了,可以從事相關實踐活動驗證所學。

可見,在古代,學習並非為了做官。那麼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學習是為了修養自己。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求學是為了修養自己,使自己成為具有德行的君子,而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自己有學問,以學問來謀取現實的利益。

孔子這麼說是有根據的,西周建立的禮樂制度是貴族當權的政治制度,貴族不需為衣食謀,因此,他們需要德行、禮儀、優雅的舉止和談吐不凡來表明他們的身份。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哪個最為好學?」孔子回答道:「顏回好學,並非他能熟讀經書,而是他有極高的個人修養,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發到別人身上,不犯曾經犯過的過失」。

孔子接著說:「現在沒有這樣的好學生了,我也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好學生了。」孔子的學生有才幹者多矣,如子路擅長軍事,子貢擅長經商、外交,冉求多才多藝,但孔子竟然說好學的只有顏回一個,由此更可肯定,孔子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個人修養。

其次,學習的目的在於傳道解惑。

孔子為天下讀書人做出了榜樣。他收徒授學,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除了鄉愿之外,凡十五歲以上的青年都樂意教。他教弟子不遺餘力,傾囊相授。

孔子還整理古代典籍,刪詩書、定禮樂、著春秋,承先啟後,承繼了之前中華文明二千五百年之傳統,開啟了之後二千五百年之文化。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如孔子一般收徒傳道,但人人皆負有教育子輩之責任。父母是子女第一個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你想讓子女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

身教勝於言傳,一個人學習了為人的道理,親身實踐之,通過自己的行為呈現給子女看,給大家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人皆是一個不冠名的老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師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是以正面形象示人,還是充當別人的反面教員,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第三,學習的目的在於承擔使命,造福社會。

孔子在衛國儀城的時候,被地方官稱讚為「天之木鐸」,意思是說老天派他下來警醒那些渾渾噩噩的所謂「政治精英」。

他在楚國到衛國的路上遇到一條大河,派子路向兩個正在種地的人打聽渡口所在。這兩個人恰好是隱士。隱士說,天下這麼亂,天下烏鴉一般黑,你跟著孔子在各國之間跑來跑去,鼓吹仁義有什麼用?不如跟我們一起隱居算了。

孔子說,我怎麼可能去隱居呢,如果天下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需要我去改變嗎?正因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秩序,所以才需要我們一齊努力啊!

儒家最有特色的性格就是有一種積極改善社會的責任精神。對於儒家知識分子來說,學不能有益於社會,等於沒有學。《大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很好地闡述了這種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明日入伏:炎炎夏日 最好的乘涼之法是養靜
孔子面前耍大刀:面對挑釁 我們該怎麼做?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