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氣的河豚」身上 可否也有你的影子?
導讀
豚,《說文》曰:「小豕也。」豕就是豬,所謂小豕,自然指的就是小豬。揚雄《方言》中也說「豬其子謂之豚」,所指的就是小豬。但有的動物雖也叫做「豚」,卻未必指的就是豬,比如河豚。
豬素以蠢而著稱,被稱為「豚」的河豚,也是死腦筋,遇事常不自省其身,一味責備他人他事,往往落了個悲慘的下場,故惹來大文豪蘇東坡的嘲笑。
顧名思義,既然名為河豚,那它一般是生活在水中。但是,為何要給它加個「豚」字呢?原來,這種動物在被捕出水時,常常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故此得名河豚。
當然,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有趣的名字,比如「氣泡魚」、「吹肚魚」、「氣鼓魚」、「雞泡」等。細心的你可能看出來了,這些名字都指向了河豚的另一個特徵,那就是「鼓」。
當遇到外來危險時,河豚會鼓足氣,把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但這種頗為拙笨的自衛方法,好像並沒有達到它們預期的效果,反而招來人們的嘲笑。在嘲笑者中,蘇東坡或許是名氣最大的人之一吧。
蘇東坡寫有一篇《河豚說》,不長,茲錄於下:「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於橋間,而觸其柱,不知遠去。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豎鰭。鼓腹而浮於水,久之莫動。
飛鳶過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觸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東坡筆下的這隻河豚,撞到了橋的柱子,非但不知道離橋遠點,反而對著柱子發起火來,於是張開魚鰓立起魚鰭,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許久不動,好像要跟柱子對峙一般。這個時候,一隻老鷹飛過來把它抓住了,可憐的河豚就這樣被老鷹剖腹而食了。
蘇軾那個時代,可能並不知道河豚鼓氣是一種自衛的方式,所以我們可愛的東坡才寫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把河豚描寫成一種愛生氣的動物。
又或者東坡知道,卻要故意這樣寫。因為東坡最後想說的,其實是另外一番話。他在故事結尾曾這樣評價這隻河豚:「喜歡游泳卻不知道停止,因為遊行而碰到東西,不知道反省自己的過錯,胡亂髮泄它的怒氣,導致被撕裂肚腹而死,多麼可悲啊!」。
其實,蘇軾想說的話並沒有說完,他之所以不說,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河豚碰柱而不知返,現實生活中的人碰了壁,又有幾個人知道真正能夠反省自己呢?
蘇軾筆下的這隻河豚遇到了挫折,非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責怪外在環境的不是,怨天尤人,最終落了個葬身鷹腹的下場,可笑又可悲。
其實,河豚如此,人亦如此。有的時候,可能人還不如河豚呢。
文以載道
※孩子未來的絆腳石 正是你現在大包大攬的愛
※邵雍:守護好內心的溫暖和柔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