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年度報告:多元、創新、跨界、共生成關鍵詞

201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年度報告:多元、創新、跨界、共生成關鍵詞

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2017年11月在第23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電視紀錄片播出總量約5.14萬小時,年底達到7萬小時左右,與2016年相當。明顯的變化是,2017年第三季度紀錄片的地區收視首次超過黃金時間電視劇,逼近綜藝節目,迎來「強國」主題。紀錄電影票房創新高(如《二十二》,單片票房超過1.7億),其票房佔總票房比例繼續攀升(同比增長238.9%)。縱觀2016—201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紀實影像的邊界已被無限拓展,多元、創新、跨界、共生成為了本年度中國紀錄片創作的關鍵詞。

多元題材內容,講述中國故事

時政專題片:獻禮「十九大」。時事政論片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對黨的十九大精神內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詮釋和解讀作用。五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重大變化讓外國媒體對中國題材紀錄片及其所講述的中國故事格外關注,客觀上中國的崛起正日益為世界政治、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難題提供著中國話語和中國方案。

文獻資料片:銘記重大歷史。2016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2017年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香港回歸20周年,這些題材的紀錄片不僅為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註解,更抒寫著今天的人們對新時代歷史使命的認同與傳承。

人文歷史片:弘揚文化自信。在過去的2016-2017年中,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呈現出了產量高、質量高和口碑高的「三高」特點。這一年優秀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以紀實影像帶給人們精神陶冶、美學引領、心靈潤澤和文化自信。

社會現實片:描繪民生畫像。本年度關注社會現實內容的紀錄片作品也非常豐富,區別於政論題材的宏大敘事,社會現實類紀錄片通常以小人物為表現主體,通過平凡人的視角,講述人們身邊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中國人的故事。這一年的社會現實片,從非常規視角觀察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其獨特的視覺魅力和引發的情感關懷和人文思考同樣值得關注。

自然探索片:對話人與自然。因自然探索類作品拍攝難度大、耗時長、要求高,整體創作較之其他題材紀錄片的繁榮景象來說顯得略顯單薄。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較之過往的國產自然類紀錄片創作,2016-2017年湧現的諸多作品可謂質量上乘。這一年的自然探索片,將客觀自然世界與主觀人文情懷有機地結合,借物喻人,凸顯了中國人對自然、動物、環境、生態問題的獨特思考與希冀之聲。

《航拍中國》紀錄片截圖

多重手法創新,推動國際合作

為了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審美觀賞需求,紀錄片逐漸找到主旋律與藝術表達不再涇渭分明的創作方式,「畫面+解說」的老八股與不注重聲畫質量的觀念早已被時代淘汰,而「好看的故事」幾乎成為了新時代紀錄片的標配。一批在敘事結構和影像語言上大膽創新的紀錄片作品映入觀眾眼帘,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大特徵:

視聽語言:以領導人同期聲取代畫外音解說。前文提到的第一類時政獻禮題材中,一部現象級的微紀錄片《初心》非常引人注目。本片的創新之處在於視聽語言的大膽革新和使老資料煥發新活力。全片不設畫外音解說,全程由習總書記本人自述或歷史見證者親訴,極大程度地提升了紀錄片的真實性。

情景再現:以真人扮演+歷史資料深度挖掘進行情景再現。情景再現的手法和真人扮演常見於現實題材紀錄片中,而在革命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中較為少見。在紀錄片《重生》中,以143位和歷史真實人物極為相似的演員,以極為考究的服裝、化妝和道具,來展現符合那一時代特徵的事件。《長征紀事》在歷史資料的深度挖掘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創新。本片發現並完整地拍攝了國內僅存於上海魯迅博物館的孤本謄清稿《二萬五千里》。

平行敘事:以古今對比的平行敘事揭示時代命運共同點。《追憶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是一部追思宋代風俗歷史的人文系列紀錄片,其創作者從古今對比的平行敘事中尋找到了其與當下時代命運的共同點,從而深度挖掘出宋代風俗文化和現代人生活的聯繫。

航拍+混合現實:以跨國合作共同書寫人類未來。在《航拍中國》大型系列紀錄片中,根據不同地點和場景的拍攝所需,採用載人直升機和無人機兩種飛行設備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拍攝。本片的成功也讓人看到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探索已逐漸進入影視創作的範疇,並催生更廣泛和深入的跨國合作。

多維跨界傳播,按需獲取精準分眾

多屏互動與融媒體。據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網路輿情生態研究報告》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民眾對傳統媒體中電視的信任度最高。但全媒體平台、跨界傳播已成為2016-2017年中國紀錄片的鮮明趨勢,這些都是融媒體的傳播在助力。彈幕網站、手機APP及其他移動端的多屏共振,讓傳統媒體上默默無聞的作品瞬間成為年度炙手可熱的文化事件。如何在新型的融媒體環境中找尋高質量紀錄片的傳播路徑,仍是需要探索的重要問題。

網生紀錄片與真人秀。這一年,除傳統媒體的門戶網站外,愛奇藝、騰訊、搜狐、優酷土豆、鳳凰網等設有的紀錄片專區,在播放經典紀錄片作品的同時,為網生紀錄片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天地。許多紀錄片遊走於紀錄片與真人秀之間,創造熱議話題。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秒拍、美拍、二更、一條、梨視頻、拍客等多種網路媒體上廣泛傳播的短紀錄視頻已爆發出廣告吸納優勢。

2017年8月16日,湖北武漢,導演郭柯現身武漢百麗宮影城宣傳「慰安婦」題材記錄電影《二十二》。圖片來源:CFP

多層營銷宣發,助力文化共生

2016-2017年有多部國產紀錄電影口碑都不錯,但票房卻參差不齊。這與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成熟有著一定聯繫,也與紀錄電影的營銷、宣傳、發行意識提升有著必然聯繫。例如,被業界稱為「撿漏」的《二十二》,踩准歷史時機,利用公益平台眾籌,不僅解決了資金難題,還通過點映及適當的名人宣傳孵化了其觀影生態。如何在宣傳、發行等運營環節助力作品收穫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讓人們了解紀錄片的市場價值、商業價值和文化IP價值,是值得紀錄片人深思的問題。有學者提出,除了建立電影分級制,在商業院線之外再建立藝術院線或紀錄電影院線,也許是為中國紀錄電影健康可持續發展開闢的新道路。

回顧2016―2017年的中國紀錄片創作,有許多亮點:時政紀錄片成規模、高質量的出現,甚至成為「網紅爆款」;民間創作「匠人匠心」煥發生機活力;紀錄電影IP價值升級;新技術新手法不斷運用在創作中……與此同時,中國紀錄片在傳播思想、傳承歷史、表述生活、價值認同方面的優勢也不容忽視。隨著紀錄片產業發展中資金不足、專業人才隊伍短缺、社會重視程度較低等問題的不斷得以解決,融媒體環境對紀錄片創作的商業挑戰和宣傳、發行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摘編自《民族藝術研究》2018年第2期《201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年度報告》,鬍子軒/摘編)

(作者: 李姝,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副研究員;歐陽宏生,成都大學特聘教授、傳媒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文萃]李姝 歐陽宏生:2017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年度報告

來源:《民族藝術研究》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第十期「當代藝術學與美學論壇」綜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