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壟斷者:Google、Salesforce們的網路效應

壟斷者:Google、Salesforce們的網路效應

在矽谷,「網路效應」絕對是被提及最多、渲染得最厲害的概念之一。

因為凡是圍繞著網路效應創造價值的公司,往往都能在各自領域取得壟斷地位。

比如eBay、Google、Facebook、Salesforce......

所謂網路效應,是指產品的用戶越多,該產品對其它用戶(有時是對所有的用戶)的價值就越大。

1

網路效應下的矽谷巨頭

1

eBay

1995年,Omidyar創建了一個拍賣網站——AuctionWeb。這就是eBay的前身。

當時,網站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就是按拍品成交價的一定比例收取賣家費用。

在AuctionWeb出現之前,市場上已經有了其它拍賣網站。甚至在1996年,競爭對手OnSale的交易額仍領先於其四倍。但幾年後,這些對手都一一敗下陣來。

AuctionWeb乃至之後的eBay之所以能成功,有兩個關鍵因素:

1、「拍賣」本身存在市場機遇

對於大多數商品來說,拍賣不是一種有效的銷售方式。但對於那些在理論上價格不確定的商品來說,拍賣方式再合適不過。比如古董,它值多少錢可能直接取決於它的未來收藏者的眼力。

2、通過建立賣家信譽產生網路效應

當時的拍賣網站不少,但它們有的要讓用戶通過電子郵件投標,有的沒有搜索功能或者分類目錄,用戶需要花不少時間搜索。

還有的需要先買下中間人經銷的貨物,再賣給用戶,運作費用較高,比如OnSale。

總之,它們的商業模式都存在結構上的缺陷。

AuctionWeb則有一個關鍵性的創新——設有一個反饋論壇。買家可以評價賣家的誠信和效率,讓整個網站都是基於信任和聲譽的。

這使得AuctionWeb有了一個真正的先發優勢——註冊的賣家建立了信譽,這讓他們很難離開這個網站。而買家也找不到別的地方能有這麼多靠譜的賣家和商品。

這裡的網路效應,是橫向網路效應。即:通過將用戶添加到網路的另一邊,使網路的一邊用戶的價值直接增加。

國內的淘寶和滴滴就與之相似。

淘寶的商品評價也是在建立賣家信譽,留住賣家的同時,不斷吸引消費者前來。

滴滴亦是如此,每個新增的司機都直接為乘客這一邊的所有用戶增加價值(當然,其邊際效益遞減),反之亦然。

此外,在eBay這樣的雙邊市場上,新加入的賣家雖然不會直接給其它賣家帶來好處,但由於賣家增多,平台對買家而言就會更具吸引力。而買家的增加又會最終間接惠及其它賣家。這就是間接網路效應

1997年,AuctionWeb更名為eBay,並於1998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從公司成立到今天,eBay有過幾次重要的戰略收購。它們增強了其網路效應,使其一直屹立於互聯網潮頭。

包括:

2002年收購PayPal,降低了賣家成本,提升了用戶體驗;

2004年收購Marktplaats.nl,這促成了eBay後來推出本地分類信息網站Kijiji(分類廣告業務在今天也是eBay的核心業務之一);

2011年收購了GSI Commerce,它幫助eBay更好地開展轉型,扭轉eBay小商戶市場的局面,使eBay將業務擴展到了零售物流業和服務業。

2

谷歌

搜索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網路效應服務。

谷歌有兩類用戶,一類是普通網民用戶,他們通過谷歌查詢信息,獲取想要的結果。另一類是廣告主,他們在谷歌投放廣告,關注用戶轉化,以及由此得來的收益。

越多的人使用搜索引擎,就能讓搜索引擎更好地優化搜索結果,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從而吸引更多用戶。這是典型的同邊網路效應——隨著同側用戶的增加,同邊用戶的價值發生變化。

對於搜索市場來說,有著很明顯的先發優勢和網路效應。因為通常的搜索演算法都是基於過去的用戶搜索而不斷優化的,如果你先進入市場,就能有更多用戶行為數據,更快的迭代你的產品。這使得新的搜索引擎很難像幾個主流引擎一樣強大。

不但如此,當谷歌這樣的公司已經有了不小的規模時,它們就能花費大量資金在研發上,可以收集到更多用戶行為數據,以優化搜索引擎。這是規模經濟的結果。

3

Facebook

Facebook能有如此快的增長速度,網路效應功不可沒。

1、同邊網路效應

Facebook一開始找到了學校市場這樣一個小的切入點,得以存活和成長。

隨著它的的發展,其用戶從哈佛大學校園擴展到了800多所大學中,最終在2006年向全世界開放。用戶越來越多,意味著這個社交平台的可用性也在不斷提升,其它社交網路就變得不那麼有用了。

這是與谷歌搜索類似的同邊網路效應。

2、橫向網路效應

扎克伯格想創造的是一個「平台」。2007年3月,Facebook的活躍用戶達到了2000萬人,不久後就推出了Facebook平台,吸引了65個開發商合作夥伴,平台上有了超過85個應用程序。

其平台戰略讓產品功能變得更加豐富,吸引了更多用戶,進而吸引了更多開發者前來。這是橫向網路效應——通過將用戶添加到網路的另一邊,使網路一邊用戶的價值直接增加。

3、間接網路效應

開發者們提供的應用程序讓Facebook平台的功能變得非常豐富,新加入的開發者並不會直接給其它開發者帶來好處,但由於開發者越多,應用程序就越多,這使Facebook對用戶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而使用Facebook的人越多,又給開發者們帶來了越來越高的價值。

這就是所謂的間接網路效應。

4

Salesforce

Salesforce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服務公司之一。Salesforce之所以成功,與其出色的PaaS平台密不可分。它也產生了很強的網路效應。

在做PaaS之前,Salesforce已經擁有了大量用戶,這使得它推出了PaaS之後很快吸引了大量ISV。

ISV越多,用戶就受到了越強的吸引,因為他們很可能得到別處沒有的更優解決方案,也建立起了信任感。而用戶越多,又能給ISV們帶來更大的利益。

顯然,Salesforce的生態存在極強的橫向網路效應間接網路效應

2

中國TOB公司的平台策略

正是因為Salesforce的大獲成功,讓諸多TOB公司都想要開展平台策略,試圖獲得在各自領域的壟斷地位,中國的TOB創業者也不例外。

但可惜的是,他們總是忽視了一些核心要素,也並未充分考慮到中美市場差異。因此,尚未有成功者。

之所以失敗,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前端沒有海量客戶

正如上文所說,Salesforce的PaaS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已經擁有了海量用戶,甚至不少超大客戶。

Salesforce的策略是,一開始將其產品賣給很多中小企業,以及一些大公司的分公司。而隨著大企業的分公司甚至部門級用戶越來越多,很自然的就有了更多大公司總部表示,想要集團整體採購Salesforce的產品。

因為客戶越來越多,大家的需求也大相徑庭,所以順勢推出了PaaS平台。前端有海量客戶,這使得ISV有動力到Salesforce的生態中,並且他們也的確能獲益。

相反,中國市場上很多想要做平台的廠商並不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也就無法產生相應的網路效應。

而如果不能產生網路效應,儘管廠商之間的產品各有不同,但沒有誰能讓用戶覺得「非你不可」。如此一來,不要說成為壟斷者,他們連生存都還長期依靠風險投資。

2

廠商都不願意開放,各自為戰

幾乎所有廠商都說自己是開放的,並「指責」其它廠商不夠開放,導致行業發展受阻。

但問題在於,大家都認為自己應該是平台搭建者,因而很難實現真正的深度合作。

我所接觸的國內SaaS產品中,金數據算是最開放的,它提供了一個標準的API介面,其它產品如果有需要用到表單的功能,可以很容易打通。

金數據之所以願意這樣做,是因為它一直專註在做的,是一個在線表單工具,而沒有像大眾所猜測的,成為一款CRM,成為一款營銷自動化工具。

遺憾的是,大多數TOB公司都很難割捨「平台策略」。

3

現有用戶的付費習慣沒有養成

國內SaaS產品大都會採取低價策略吸引用戶,如果有巨頭在背後支持,甚至免費。

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PaaS,因為通過低價或者免費吸引了大量用戶,自然就有ISV願意前來。

試想一下,如果平台上的確有了流量,有了海量客戶,但平台本身是低價甚至免費的,用戶也就養成太好的付費習慣。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奢望ISV就能很容易收到用戶的錢呢?

用戶始終沒有付費習慣,他們希望儘可能免費用到好產品,這就是為什麼釘釘上的ISV大都過得並不好的原因。(雖然釘釘本身有很多辦法可以賺錢,但至少現在,它的免費讓用戶沒有付費習慣)

所有創始人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能產生網路效應,進而成為行業壟斷者。但他們往往都忽視了那些巨頭和獨角獸們能引發強大網路效應的深層原因,它有關賽道,有關早期用戶積累,有關商業模式......

本文為《矽谷百年史》讀書筆記及衍生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arFiring 的精彩文章:

TAG:StarFi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