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長相清奇的東西,竟是多肉!
正 文
圖文:網路
「什麼,澳洲也有多肉植物?」,有不少人會這麼想,實際上澳洲不但有多肉,還是個被嚴重低估的「多肉大國」。這裡多肉植物種類豐富,形態獵奇,顏色清新...無論哪方面,都不輸給大家熟識的南非和墨西哥等熱點地區。現在,來聊下澳洲的多肉植物。
若非是專業人士,恐怕給你 10 次機會都不一定能猜對。跟著小編,一起來認個臉熟吧。
NO.1
「這樣高顏值,居然和大路貨馬齒莧是親戚,你在騙我吧?」不敢不敢,像楊桃Averrhoa carambola 這種高大的喬木,和草坪中低矮繁茂的紅花酢漿草Oxalis corymbosa還都是酢醬草科的成員呢。
這種多肉暫無正式中文名,屬名Calandrinia是為紀念瑞士學者 Jean-Louis Calandrini 而取,國內學者將其譯為「紅娘花屬」,來源於這類植物的英文名「red maid」。再結合它們蠟滴般的葉子,為了方便介紹,便給它們取名叫「滴蠟紅娘花」。
滴蠟紅娘花最吸睛的,莫過於那圓潤的肉質葉。在吃貨看來,這水滴狀的造型,鮮亮的紅色,誘人的光澤,簡直就是被造物者不小心撒在地上的糖豆,肉呼呼的,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嘗嘗,難怪滴蠟紅娘花的英文名叫「Jelly Beans」。
滴蠟紅娘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們的主莖極短,最初的一層葉會貼著地面向四周長成一圈,而後若干小枝從圓環中心伸出,四處蔓延,小枝又會分出小小枝,不斷壯大,覆蓋範圍可達一米之廣,整個植株就像一座外星要塞,不斷地派出軍隊攻城略地,開疆拓土,令人嘖嘖稱奇。
但大多數時候,它們的葉是普普通通的草綠色。郵票選取了它們鮮紅欲滴的樣子,只有在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時候由於葉綠素被破壞分解,花青素和類胡蘿蔔素等花色素佔上風,於是葉片的顏色會從草綠慢慢過渡到奶黃、橙紅,直到被完成染成艷麗的紅。
如果長時間光照不足,原本圓乎乎、肥嘟嘟的葉就會放飛自己,像被硬拽了一把,長成張牙舞爪的章魚怪,變得親媽也認不來。它們的花小巧精緻,花瓣薄如蟬翼,顏色粉若櫻花,每逢盛放,星星點點的粉色點綴在荒漠中,非常好看。
滴蠟紅娘花分布在西澳大利亞州的中部沙漠地區,一年到頭乾旱少雨。為了適應極端環境,它們的葉高度肉質化,儲存了大量水分。此外,紅娘花屬的植物大多都擁有如同蘿蔔般粗壯的地下根,不僅能供給水分,還能牢靠地紮根在沙壤里,避免被狂風連根拔起。
這些頑強的植物在旱地里拚命汲取水分,努力繁衍生息,也滋養著其他生命:鴯鶓的雛鳥會啄食它們的葉子和根莖,從中獲取寶貴的水分,以渡過生命最脆弱的前6周。不僅是動物,連西澳當地的土著也會將其當作一類食物來源,加以採收和種植。
NO.2
又是一種奇怪的馬齒莧。植株匍匐蔓生,葉圓形或心形,革質厚實,肉質多汁。它們的葉脈很明顯,形成不規則的龜裂凹陷紋理,葉表微微拱起,如同是一隻只躲藏在沙礫中的小烏龜。為了方便介紹,我暫且稱之為龜甲馬齒莧。
龜甲馬齒莧的葉表通常為草綠色至墨綠色,出狀態時則接近深褐色,和原產地沙土顏色比較相似,和周圍環境很好地融為一體,起到偽裝的效果,避免被其他動物啃食。若不是它們能開出碩大明艷的黃花,要想在茫茫荒漠中一眼認出它們,有時並非是件易事。
它們的葉背則是肉質凸起的,密布細膩的網狀紋理,葉肉組織呈現半透明的石榴紅,在陽光下折射出油潤的光澤。龜甲馬齒莧的花直徑能達35mm,對比小指頭大小的葉片來說,算是「碩大」了。花瓣和雄雌蕊都是明艷的黃色,給暗紅色的沙壤土帶來了一片生機。
有不少多肉植物可以稱得上是自然界的「偽裝大師」,它們因為體態、形狀、顏色等,和周圍環境(沙礫石塊)幾乎融為一體,真假難辨,我們稱這類植物為「stone mimicry plant」(擬石植物)。這類植物多見於非洲和墨西哥,比如耳熟能詳的生石花、十二卷、龜甲牡丹等,在澳大利亞卻相當罕見,大多數時候在馬齒莧科,才能見到這種「石頭擬態」的本事。
NO.3
如果連這種植物,都不能顛覆你的常識認知,那麼它們就白長得這麼獵奇了。這種看似咬一口就能噴出汁的多肉,能長成 60 厘米左右高的小灌木。它們葉片退化,郵票中一節節看起來滑滑嫩嫩、奶油薄荷綠的「香腸」,是它們高度肉質化的莖,不僅能代替葉片進行光合作用,還能同時貯存大量的水分,適應其原產地極端乾燥的環境。
而「香腸」頂部的藕荷色「松果」,其實是它們的穗狀花序,由若干硬質的苞片交互對生,緊密抱合而成。隨著時間推移,還會往兩側不斷生長。苞片上零星點綴的白色鬚鬚,是它們異常迷你的花,只有1mm左右。這種多肉會結出穀子般的種子,至今仍被當地土著取用,研磨成粉製作成麵包。
而「松果」上面「壽桃」一樣的部位,是它們的生長點。花期時,「壽桃」會嚮往上長一小段莖節,然後向兩側分出新的花序。花序與莖近乎垂直,和下部相鄰的花序呈十字交互對生。花序中間又會出現新的生長點,就這樣不斷地往上長出莖節和側向分出花序;非花期時,「壽桃」部位會繼續往上長出新的莖節,有時還會分出側枝,逐漸長成一叢小灌木。
當它們日趨成熟時,靠近地面的肉質莖會慢慢萎縮,最後只留下乾柴一般的木質部,這時候植物全株也會變成很好看的粉紫色。
香腸澳海蓬分布在西澳大利亞州和北領地的鹽鹼地帶,這裡終年乾旱少雨,幾乎沒有植物能夠生存。也只有在每年短暫的洪水過後,這種植物才會快速萌芽生長。
澳海蓬屬的物種目前被發現有 30 多種,絕大多數為澳洲獨有,只有 Tecticornia indica 廣布在環印度洋的熱帶海岸地區。大家可能還經常看過一種學名叫Halosarcia bulbosa 的怪胎,長得像燒烤攤的饅頭串,這其實也是澳海蓬屬的多肉植物。2007年,Halosarcia屬以及其他三個屬(Pachycornia、Sclerostegia、Tegicornia)都被併入了Tecticornia 屬。
NO.4
對比前面登場的「奇葩三人組」,最後這位顯得平淡無奇多了。這是一種多年生的低矮灌木,多分枝,經常能長成很大一叢。這種番杏最大的特點,便是它那棒狀的肉質葉和星星一般的白花。
它們的肉質葉交互對生,肉眼可辨冰晶般的泡狀細胞,內含帶有鹽分的細胞液,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它們生長在澳洲中西部的內陸鹽湖和鹽鹼地帶,為了適應嚴苛環境,它們會在炎熱的白天關閉氣孔,最大限度抑制蒸騰作用,減少體內水分流失,同時把吸收的鹽分排出至泡狀細胞中。
不像其他番杏科多肉能開出艷麗的花,斯圖爾特的豬臉只能開出樸素的白花,且花沒有花瓣和花萼之分,只有四個披針形裂片組成的花被,花藥桃紅色或者白色。這種多肉也是澳洲土著的天然食材之一,生吃或烹煮都可以,簡直就是澳洲的「冰草」。
在澳洲,有將近 400 種植物能被稱得上是「多肉」。當然,這並非是植物學的概念,多不多肉,是園藝界達成的共識。幾個世紀以來,由於它們並非是園藝界流通的主流品類,加上長得離經叛道,分布範圍零散偏僻,澳洲的多肉植物一直被園藝界所忽視,即便是那些專業的植物或博物學者,對於此類植物的關注度也不高。
這次有幸登上郵票的四種多肉,也只是澳洲多肉大軍中的四枚小將,更多奇葩好玩的種類,還有待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
看到這裡,是不是超!級!想養多肉?先別急,這些稀有多肉品種可不好養,還是先養好常見的多肉們吧。正值多肉最難熬的夏季,你家的多肉過得還好嗎?
文章由多肉植物精品館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一些文章無法查明出處,標註為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教你七招消滅多肉蚧殼蟲
※葉插學3招,小苗變「胖子」,成活率多1倍!
TAG:多肉植物精品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