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不用感染就能隔空控制寄主,這種寄生蟲也太可怕了吧

不用感染就能隔空控制寄主,這種寄生蟲也太可怕了吧

原標題:不用感染就能隔空控制寄主,這種寄生蟲也太可怕了吧


假鳥一戳入水中,水箱里的棘魚就四散逃離,迅速躲到了水箱底部。可有那麼幾個水箱里的魚,卻絲毫不受影響,仍然留在原地。


飛鳥是棘魚的天敵,研究人員用「假鳥」成功地製造出危險的假象。可那些不為所動的棘魚,咋就不怕死呢?


水鳥是棘魚的天敵,「假鳥」會讓棘魚躲到底部有人造植物的地方 | Andy Morffew/Wikimedia Commons


實際上,那些不為所動的魚,是被寄生蟲感染了。研究者發現,這種寄生蟲能「控制」寄主,讓棘魚更加大膽。甚至,這種「控制」還能傳染——當水箱里大部分的魚都被感染無視危險時,那些未被感染的棘魚也會「隨波逐流」地呆在危險區域。


構造簡單的絛蟲


這種能「控制寄主」的寄生蟲是裂頭絛蟲(Schistocephalus solidus)。別看絛蟲能控制寄主,它的生理構造卻非常簡單——稀少的神經聚在一起,幾乎稱不上是一個大腦;沒有循環或呼吸系統,沒有內臟,甚至沒有嘴巴。那它如何進食?絛蟲頭部有一個抓鉤,能夠附著於寄主的內臟,然後通過義大利麵條般的身體吸收營養。一旦固定住,它幾乎什麼都不用做了。


和很多絛蟲一樣,裂頭絛蟲也有一個複雜的生命周期。它在水鳥的內臟內繁殖,蟲卵會隨著水鳥的糞便一起排出。蟲卵孵化後,幼蟲會感染橈腳類(一種細小的甲殼類動物)。而這些橈腳類被棘魚吃掉,棘魚又被水鳥吃掉,於是,一個循環就完成了。



裂頭絛蟲的生命周期 | Claus Wedekind/Wikimedia Commons


不僅能直接控制寄主


不過,在這個複雜的旅途里,絛蟲並不是被動的。當它進入棘魚體內的時候,它不知怎得就改變了棘魚的行為。感染了絛蟲的棘魚會游向更加溫暖的水域,絛蟲在這種水域里生長得更快,如果長到最大的話,棘魚的一半體重都是絛蟲的。絛蟲也能讓它的寄主變得更加大膽,寄主更有可能會遊離魚群、出去冒險,於是更有可能被捕食者抓到,最後棘魚被水鳥吃掉的概率也就更高了。


如何評估絛蟲對寄主施加的控制?對於這個問題,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尼科爾·德曼特(Nicolle Demandt)與貝內迪克特·邵斯(Benedikt Saus)想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他們將幾組棘魚放在一個水箱內,在水面撒上浮動的食物引誘棘魚,然後用一隻假鳥襲擊棘魚。假鳥其實就是一個彎曲的棍子上裝有一個假的鳥嘴,研究人員操控一個把手、將假鳥戳入水裡。「這是我們用樂高玩具組裝而成的」,研究的帶頭人喬恩·彼得·薩斯克(J?rn Peter Scharsack)說,「它非常簡單,但是效果也非常好」。


實驗裝置。灰色長方形是有人造植物提供庇護的「安全」區域,虛線以上則是」危險「的開放水域,水面上有食物,彎曲的棍子和假喙則是「假鳥」 | Proc. R. Soc. B


假鳥的確能夠以假亂真。正如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樣,在遭受襲擊之後,幾組沒有被絛蟲感染的棘魚會逃到水箱的底部,躲在底部的人造植物里(見圖中的灰色長方形)。相反,被感染了的棘魚則還停留在危險區域。「這些傢伙,它們不在乎。」 薩斯克說,「如果你試著去嚇唬它們,它們幾乎沒有反應。」


還能間接控制寄主的同伴


但絛蟲的影響不止於此。那些被感染的棘魚,它們無所畏懼的行為「感染」了同伴。就像許多成群生活的動物一樣,棘魚對它們鄰居的行為非常敏感,一些個體的微小決定會轉化成整個群體的集體大行動。於是,如果某些個體感染了一種能控制意念的寄生蟲,那某種程度上,這個群體都算是被感染了。


和群體共進退一定是對的嗎 | GIPHY


這個現象,德曼特和邵斯用實驗演示出來了,他們用混合了感染與未感染個體的魚群反覆演練。結果發現,如果感染的棘魚佔大多數,那未感染的棘魚就會跟著它們呆在危險區域,而不是趕緊逃走。之前,這樣的寄生蟲間接控制並沒被記錄過。這對寄生蟲來說可能是好事。如果不顧一切要呆在水面的棘魚群更龐大的話,捕食者可能就更容易發現、攻擊它們,這再次提高了水鳥捕捉那些感染了寄生蟲的棘魚的幾率。


對於棘魚來說呢?和群體共進退並不一定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群體的龐大數量保障了個體的安全。然而,在這個情況下,「從眾」意味著把自己暴露給捕食者,而絛蟲或許正在把群體的安全轉變成整體的危險。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寄生蟲學家們都相信一些寄生蟲會改變寄主的行為、從而讓寄主為它們自己的利益服務。」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生態學家茱莉亞·巴克(Julia Buck)說。過往的研究已經發現了黃蜂能支配蟑螂回巢、蟲子讓蟋蟀自殺、真菌把螞蟻變成行屍等等的控制行為。「這個研究指出了寄生蟲可以改變寄主行為的另一方向:無需感染它們的寄主。



扁頭泥蜂會分泌化學物質,使蟑螂失去逃生本能 | Muhammad Mahdi Karim/Wikimedia Commons


這對人類來說,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在1950年代開始的經典實驗(阿希從眾實驗)里,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發現,如果周圍人都答錯題的話,即便錯得離譜,志願者經常也會被說服,然後對著一個簡單的問題給出了一個明顯錯誤的答案。而實際上,身邊的這些人是花錢雇來的、特意答錯題的演員。在很多案例里,志願者對演員的錯誤心知肚明,但還是跟著他們做出一樣的決定。一個壞主意,就像一隻寄生絛蟲,也能夠影響那些並沒有直接接觸它的人的思想。


作者:Ed Yong


翻譯:Cloud


編輯:Ent


參考來源: theatlantic.com, Parasites Can Mind-Control Animals Without Infecting Them


手機大概是人類的寄生蟲。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豬肉里的白條是寄生蟲嗎


芥末和料酒,能夠殺死寄生蟲嗎


吃過的食物里有寄生蟲該怎麼辦


回復關鍵詞【寄生蟲】即可獲取


ID:Guokr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女團合體之後,每個成員都更美了一點
美味的鵝肝,真的是病變的脂肪肝嗎?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