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鼻煙壺,濃縮多種文化的技藝

鼻煙壺,濃縮多種文化的技藝

文化,她是一個符號,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符號。文化,既有物質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聯合國收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崑曲、古琴、南音、粵劇、珠算、京劇、針灸、宣紙、篆刻、書法、雕版印刷等,她們是記錄中華民族的符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氣韻。有那麼一種技藝,她可以承載篆刻、書法、繪畫、詩歌四種藝術表現形式,這便是內畫鼻煙壺,被譽為「集中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二圖來自「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

可能許多人對鼻煙壺以至內畫鼻煙壺不甚了解。可以說,先有的鼻煙,後有的鼻煙壺。

鼻煙,在中國古代沒有香煙,也沒有旱煙,它是中國最早的煙草,屬於舶來品。據清代趙之謙(1829-1884,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浙江紹興人)考證,鼻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明萬曆九年(1851年),當時隨利瑪竇先入廣東,再入京師,後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鼻煙流行達到了頂峰。影視劇中的紀大煙袋(紀曉嵐),應該吸鼻煙才更貼切,而不是旱煙,那時鼻煙才是時尚。鼻煙的成分主要是煙草,同時加入麝香、冰片、薄荷等名貴藥材再施以發酵而成。容放鼻煙的容器,經過不斷的演變,最終便以鼻煙壺定型。鼻煙壺大量、系統的製作,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的,到了乾隆、嘉慶年間,達到了頂峰。光緒年間後,吸聞鼻煙的風氣開始減緩,但製作鼻煙壺的工藝卻達到了最高水平。再後,到了民國時期,鼻煙壺逐漸脫離了容放鼻煙的功能,變成了一件純粹的藝術品。

鼻煙壺,從康熙年間至今的發展,品種非常豐富,據故宮博物院出版的《鼻煙壺》一書介紹,主要分:

一.玻璃類鼻煙壺。

二.金屬胎琺琅彩類鼻煙壺。

三.玉石類鼻煙壺。

四.瓷器類鼻煙壺。

五.竹木牙角匏和漆器類鼻煙壺。

六.內畫類鼻煙壺。

現如今的鼻煙壺,主要是以內畫鼻煙壺和套料鼻煙壺兩種形式存在,其中又以內畫鼻煙壺為主。內畫鼻煙壺,是在以中空的玻璃、水晶為材質小瓶上,以內畫技藝進行創作的藝術品,創作表現形式有書法、篆刻和繪畫。其難點在於鼻煙壺的口徑非常小,要用特種細鉤筆在磨砂面上反向而畫,還要表現出篆刻、書法、繪畫特有的神韻。

內畫鼻煙壺,按地域主要可以分為京、冀、魯、粵四派,影響力最大是冀派,其次是魯派、京派和粵派。近年來,又誕生了秦派(或叫陝派)、晉派、滇派、蒙派,不過這四派誕生時間較短,影響也不太大。

京派和魯派都創立於解放前,冀派是解放後京派的分支(冀派領軍人物王習三大師和京派領軍人物劉守本大師都師承京派大師葉曉峰),粵派是上世紀70年代吳松齡先生創立。也就是說,解放前只有京派和魯派,解放後的70年代又誕生了冀派和粵派。剩下的秦、滇、晉、蒙是近年的事情。

內畫鼻煙壺的起源目前無具體定論,業內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清嘉慶年間,但這一推斷也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事實上,內畫鼻煙壺在清末至民國開始鼎盛是不爭的事實,並一直沿襲到現在。到了民國後期,內畫鼻煙壺業已經逐漸凋敝,當時的京城四大名家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葉仲三之中,只有葉家還在傳承。這有點像當時京城四大名醫,當時的京城四大名醫後來只有施今墨還有傳承。解放後,國家為了保護傳統藝術,北京市政府把當時掌握內畫藝術的僅有的兩個人找出來,傳授內畫香火,這兩個人就是葉仲三之子葉曉峰和葉菶祺。在兩位大師的傳承下,成就了今天的冀派和京派。

內畫鼻煙壺的魅力就在於可以在集萃了多種藝術,並濃縮在方寸之間,不必很大空間,不必特定環境,可以隨時拿出來欣賞,這便是她的趣處。

為了一睹內畫鼻煙壺的藝術魅力,我們有幸參觀了京派傳人——金洪珊先生(劉守本先生弟子,河北省固安縣人)的工作室,得以領略這項藝術的魅力。金洪珊先生,擅長書法、肖像、人物和山水,尤其以書法和肖像見長,作品通常是一面書法,一面肖像,頗有民國四大家之一的馬少宣之風。

以上五圖來自於金洪珊先生作品

後記。

此文,目的是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還有這樣一個方寸之間囊括「詩書畫印」的藝術,喚起人們對該藝術的認知和熱愛。

———————————————

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登高的曲路 的精彩文章:

TAG:登高的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