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田家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奉獻社會的慾望

田家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奉獻社會的慾望

封面題圖 | 田家炳

文|風馬牛(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老子有言,「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7 月 10 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 10 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 99 歲。

他沒有獲封首善的名號,也不是捐款數額最多的慈善家,但若談到對公益,尤其教育事業的純粹與無私,以及自身修為和品德的高尚,田家炳堪為楷模。

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香港企業家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 93 所大學、 166 所中學、 41 所小學、 19 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 1800 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細數田家炳的善行義舉,猶如仰視盛夏的繁星,令人讚嘆不已。他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

「寧可實而不華,切忌華而不實」,田家炳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

《阿甘正傳》| 決定漂洋過海尋找財富

父親 48 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裡的獨子。老來得子的父親對他期望很高,但嚴中又帶有慈祥。念完初二那年,父親不幸逝世。父歿承其志,他只好輟學經商,接管兩間磚瓦窯廠。由於父親自幼教誨,那時田家炳就深明待人接物的道理,處處為他人著想,以誠信為本。

大埔是「瓷土之鄉」,大埔的鄉親甚至把陶瓷廠辦到了國外,但國外缺乏品質上乘的瓷土原料。

於是在 18 歲那年,具有家族冒險和創新血統的田家炳,決定漂洋過海尋找財富,他從汕頭搭上貨船經香港最終抵達越南。

那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貢建立公司,開始了「賣土」生意。由於成本很低,最終推銷得十分成功。

三年後,因汕頭淪陷,瓷土運輸中斷,遂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並手創「超倫」、「南洋」兩樹膠廠,業務鼎盛。正當生意蒸蒸日上時,印尼反華排華的情況令人心驚。

於是在 1958 年,田家炳決定舉家遷往香港,將業務重心也轉移到香港。他開始了新的事業:專註生產塑料薄膜與人造革。一干就是半個世紀,現在田氏橡膠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商。

《荒野生存》| 永不停步地前進著

1962 年,中國內地正值自然災害時期,而彼時的香港經濟卻朝氣蓬勃。事業上突飛猛進的田家炳又一次揚起了創業的風帆。就在這一年,田氏企業開始涉足房地產,購入了香港荔枝道 2 萬多平方英尺的官地。一棟高 12 層、近 20 萬平方英尺建築面積的大樓勝利竣工,田氏的經濟基礎伴隨著竣工的大樓也更加堅固。

1965 年初,以香港廣東信託銀行擠提為導火線引發的經濟危機直逼香港,一時間工業界風聲鶴唳。所幸荔枝道的田氏大樓使田氏企業信譽倍增,從而緩解了田氏的經濟困境。同年 4 月,田家炳出任香港最大、最老、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總理,為社會慈善工作出錢出力,他的社會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20 世紀 70 年代,香港的工商界萬物復甦,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香港政府計劃將屯門新建成 50 萬人口的衛星城市。田氏塑料廠 30 余萬平方的土地被徵用後僅余 26 萬平方英尺。田家炳料定今後的屯門地價會大漲,於是便向香港政府申請改變土地用途。果然,歷經 5 年的發展,屯門地價暴漲。

田家炳這顆閃亮的企業明星在香港化工、房地產界縱橫馳騁。他像夸父追日一樣,看準了一個又一個目標,永不停步地前進著。

《商業大亨傳奇》| 從此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1975 年,應台灣友人的邀請,田家投資台灣南部重鎮高雄,成立了亞太倉儲運輸股份公司,開闢了田氏的台灣市場。到 1982 年,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但那時起,處在生意黃金時代的他卻捐出自己的八成財富,價值 10 多億元的 4 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非盈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

1984 年,田家炳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規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廠利潤的 10% 於公益,並從此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這位仁者、智者、勇者帶著對華夏的深深愛戀,義無反顧地向祖國的文化、教育建設的大潮中走去。

2001 年香港「金融風暴」後,為了兌現捐助內地建學校的承諾,田家炳甚至把自己原本居住了 37 年的「花園式豪宅」賣掉,與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兩年後香港特區政府出台一項政策,凡是得到民間資助的大學,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額資金支持。於是他又向銀行貸款了六百萬元港幣,資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

2005 年,為提前清付落實的項目捐款並擴大捐資,田家炳還將 13 萬平方米、高 24 層的田氏廣場售出,獲得款項近 3 億港幣,將其全數捐獻給了數十所大學、中學。

像管理企業一樣來管理學校

除此之外,田家炳還身體力行。89 歲那年,田家炳意外摔倒了,牙齒和眼睛都受了傷害,家人勸他好好療傷和休整,但他不顧傷痛,毅然決定手拄拐杖前往深圳,準時與河南的工作人員見面,並對五所學校的申報方案提出調整的意見。

田家炳捐助的學校從來不缺一流教師,他像管理企業一樣來管理學校,使捐贈的社會效益做到最佳、最優、最大化。在學校里,暴力事件是很難發生的,學生的素質也是肉眼能見著的,那裡有很好的教育氣氛。對優秀的從田家炳學校上大學的人,田家炳基金也會給予持續而適當的獎勵。

在中國,田家炳幾乎每一個省市投資共建了至少一間學校,而且這種學校在當地多是有名氣的中學,也是家長們樂意把他們的兒女放進去上學的地方。

一個企業家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田家炳卻把他的有限發揮到了極致。一個香港人一年又一年情牽著中國的教育,一年又一年默默地付出千萬甚至上億元來為中國的教育努力,他為了什麼?

《當幸福來敲門》| 他常以身作則

對社會公益,田家炳慷慨解囊,毫不吝嗇;然而對自己、對子女他卻要求嚴格,從不奢侈。他常以身作則,教育子女要知足常樂。

田家炳一生恪守勤、儉、誠、朴的中華傳統美德。就餐時每盤菜都「光碟」 ,吃不完就打包帶走,礦泉水瓶里剩一口水,都帶到賓館繼續喝;還一直租住公寓,沒有專車,出行常乘地鐵或巴士。

正是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他在生意場上從不搞鋪張的儀式;兒女婚嫁一切從簡;自己 80 歲大壽也不擺酒;一雙鞋穿了 10 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錶,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裡……

在衣食住行方面,田家炳常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勉;在事業和回饋社會方面,則以「比下雖有餘,比上仍不足」來自勉。

田榮先在《側寫家父》中寫道,「父親不但獻出財富,他更將那顆心和整副精神獻上。」質樸、貼切的話,道出了田家炳財富捐贈效益觀的基本特徵。

「沒有愛心的社會、沒有愛心的人群終究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一個家庭即使有錢有勢或者都是博士,如果不和諧,我看還不如一個父慈子孝的家庭好。」

《愛樂之城》| 在永不知足中進取

雖然田家炳在生活上知足,但在事業上卻永不滿足。他常說,「知足常樂,並非滿足現狀,固步自封。人生活在世上的時間,對於歷史長河僅是一瞬間。而歷史的一瞬能量可以有多大?機會可能有多少?我看是大無邊,多無限。能否最大限度地開發和攝取,關鍵在駕馭;在創新;在奮發;在永不知足中進取。」

田家炳從來就不把「困難」兩個字放在腦海里。他常鼓勵青年人,不要因為受到了一點挫折而鬱鬱寡歡或破罐破摔。田家炳最大的遺憾是從小讀書少,但他卻深知: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田家炳身上所體現出的樂善好施、澤被後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信條,而是腳踏實地的社會回報。從他身上,看到一種可以同無數先賢相媲美的高尚的情操。

如今,田家炳終於可以休息了,他再也不用日夜在腦海里苦思冥想如何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業。這位東方之子到了天空的另一頭,他俯視著整個世界,但願一切如他所願。

8 月 5 日,馮叔全程帶隊的「新加坡房地產特訓營」,最後 8 個艙位即將關閉。加入特訓營,與馮叔一起探尋後開發時代的房企資本化機遇。

馮叔親自帶隊「新加坡房地產特訓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侖風馬牛 的精彩文章:

王興: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TAG:馮侖風馬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