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語堂:愛真理,愛生活,只因塵世是唯一的天堂

林語堂:愛真理,愛生活,只因塵世是唯一的天堂

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

1895年,福建漳州的小鄉村裡,

有一戶林姓人家,

在這年迎來了家中第7個孩子。

林家原本世代為農,

但自從村子裡來了傳教士後,

林母成為了虔誠的教徒,

而林父成了這個鄉村的牧師。

林家的牆上掛著基督教和儒家兩個聯,

而剛剛出世的老七便在每日的禱告聲,

和每日誦讀《詩經》中度過。

中西合璧的家教,

毫不矛盾地出現在同一個時空,

在街上男孩子都還留著辮子的時候,

老七和家裡的其他男孩兒一樣,

都留著一頭利落的短髮。

那時候沒有人會猜想到,

這個普通小鄉村裡並不普通的家庭,

正孕育著一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他在未來寫成了西方世界洞識中國的「啟示錄」

——《吾國與吾民》

他就是著名的作家、翻譯家、

語言學家——林語堂。

林語堂10歲到廈門的教會學校讀書,

在這個海邊城市,他第一次看見了輪船,

這激發了他對科學的崇尚和興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了,

延綿了兩千多年的帝國統治,

在一夜之間搖搖欲墜。

而此時17歲的林語堂,

考上了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神學系。

在林家,所有的男孩都必須上大學,

但女孩兒到了年紀就要嫁人,

這點讓林語堂極為悲傷,

他曾說:「我青年時代所流的眼淚,

都是為二姐流的,影響於我最深的,

一是我的父親,二是我的二姐,

三是漳州西溪的山水。」

於是走進聖約翰這所名校,

林語堂比以往更加發奮,

在一年半時間內,

他學通了英文,選擇了文科。

學校里的老師和神父,

賦予了世界以澄凈的光澤,

因為他在他們的身上,

看到了一種仁愛、誠懇而真實的生活。

西方世界的知識和思想,

在林語堂的腦海中愈發立體起來。

聖約翰大學的圖書館,

成了林語堂成人後

通往西方明智的第一把鑰匙,

圖書館裡包括《物種起源》

這樣的圖書,他都翻閱了一遍。

聖約翰大學,讓他對西洋文明

和普通的西洋生活有了一種基本的認同。

聖約翰畢業後,

林語堂在清華大學有過一段執教經歷,

這段時間對於他來說的意義,

便是從一個思想已然西化的人,

浸盈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中。

孟姜女哭長城,可歌可泣,

而這個故事林語堂到此時才聽說,

他為之動容萬分,情感被劇烈地撬動,

於是他開始補習國文。

北京南城琉璃廠舊書攤,

是林語堂的國文第二課堂,

他在那裡看到了王國維的《四庫筆錄》等書記,

而最重要的還是《紅樓夢》對他的衝擊,

他說:「中國的作家應當有中國的語流。」

是《紅樓夢》溫潤了林語堂的筆端。

從此,東方西方兩種文化,

在林語堂的思想中不斷螺旋纏繞。

他知道自己要學的仍有很多,

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林父曾不止一次提起,

英國有牛津大學,德國有柏林大學,

而你要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去。

於是1919年,林語堂起身遠赴美國哈佛大學,

進入文學系就讀。

然而剛在哈佛念了一年的林語堂,

因為助學金的叫停,

而被迫前往歐洲打工。

他在德國萊比錫學習中國的文化,

因為學校里有汗牛充棟的中國古籍,

而越是看得廣闊越自覺渺小。

這段海外漂泊求學的經歷里,

使林語堂修成了自己的文學傾向,

也成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我素來喜歡順從自己的本能,

所謂任意而行,

自覺很像一個童子在海邊嬉戲,

而知識世界在前頭有如大海之渺茫無垠。」

學成歸來的林語堂,

到了北京大學當教授。

海外留學時他曾受過胡適的資助,

回國後也因為胡適的引薦到了北大做英文教授,

胡對林恩情匪淺,倆人常常對談到黎明,

然而這卻不會影響到林語堂的自由意志。

在胡適魯迅論戰之時,

林語堂積極地加入了

由魯迅、郁達夫、錢玄同等人

創辦的《語絲》周刊,

在思想傾向與藝術觀上,

堅決地站在了胡適的對面。

林語堂曾在《我的願望》中寫過: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

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他自稱為「快樂的戰士」,

在對抗的時候,忠於自我,

是他快樂的基床。

張愛玲曾經在給友人的書信中寫到,

嫉妒林語堂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

1934年,林語堂的著作

《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

他以一個「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視角,

冷靜剖析著中國這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

這本書一經出版立馬登上了美國暢銷書排行版,

四個月內連印7版。

《紐約時報》在當時發表的書評說

「讀林先生的書使人得到很大啟發,

我非常感激他,因為他的書使我大開眼界。

只有一個中國人才能這樣坦誠、

信實而又毫不偏頗地論述他的同胞。

他的筆鋒溫和幽默。

他這本書是以英文寫作、

以中國為題材的最佳之作,

對中國有真實、靈敏的理解。」

三年後,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霸佔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52周,

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

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林語堂熱」,

神秘的東方國度在林語堂的筆下

漸漸豐滿起來。

儘管林語堂在當時可以說享譽全世界,

甚至四次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然而他還是活在自己的「一團矛盾」中。

他不把自己當作名人看待,

也沒有企圖在動蕩的年代裡翻起什麼風雲。

他不會討好權貴,也不會曲意逢迎,

從不把自己的文章送到報館去,

也不會印些好看的放大照片張貼在牆上,

他永遠不會成為政客,革命家或是慈善家,

他只說自己是一個:「不比大家差的好人。」

林語堂曾對女兒說:

「我覺得看一個文化人,

就要看在這個文化里長大的人

是變成怎樣的丈夫和妻子,父親和母親。

比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

藝術、哲學、文學和物質生活

——都變得毫不重要了。」

林語堂有三個女兒,

在孩子面前,他不太像一個父親,

倒像是一個孩子王。

他會帶著三歲的女兒參加各式各樣的文化沙龍,

也會和孩子們一起做面具、木馬這樣的玩具,

同時他相信成長於山水間

會塑造一種廣闊的世界觀,

所以他會帶孩子們去看火山,

讓他們在大自然里感知新鮮的人生。

孩子們大了,他也並不強求她們的學業,

三個孩子中只有三女兒最終上了大學,

但無論進修與否,

孩子們都在他獨特的教育理念下,

成長為了快樂自由並且擁有思考能力的人。

在愛情里,他一生只伴一人。

林語堂的夫人叫做廖翠鳳,

這樁包辦婚姻里並沒有多少愛情,

但他們二人懷著對婚姻的堅守信念,

彼此互相溫暖了一生。

林語堂年輕時代曾經有過愛而不得,

與愛而不成的經歷,

這更讓他懂得珍惜眼下的福分。

廖翠鳳自覺並不適合做林最理想的伴侶,

因此常常暗自神傷,

但林語堂卻安慰她:

「鳳啊,你放心,

我才不要什麼才女為妻,

我要的是賢妻良母,你就是。」

林語堂永遠也不會忘記,

當他還毫無作為時,

廖翠鳳曾堅決地相信著他。

二人結婚之後,林語堂說,

「結婚證這個東西,

只有離婚時才用得著,

遂燒掉了結婚證,

以示和妻子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在林廖二人的50周年金婚紀念日上,

林語堂送給夫人一個手鐲,

上面刻著一首著名的詩《老情人》:

「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

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

幽冥倘異路,仙府應凄凄。

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

對於林語堂來說,

他最驕傲的事情之一,

就是把一樁舊式婚姻,

最終變成了美好的愛情。

林語堂還是出了名的幽默大師,

他總是會在談話間拋出一種靈巧的回應,

猶如智慧一刀的一晃。

他曾說:「一般人之所以不能領略

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

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

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趣。」

但林語堂並不是一生順遂得心,

他旅居巴黎時寫出《京華煙雲》,

卻最終沒來得及將它譯成中文。

他熱愛科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

發明了「上下形檢字法」以及打字的鍵盤。

巨大的耗資讓第一台「明快打字機」問世,

卻恰逢國內內戰無法投產,

而他因此欠下的巨額債務,

被拖累了很多年。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

在林語堂沒有預見的計算機時代里,

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和鍵盤

被台灣神通公司採用為計算機輸入法,

經過不斷修正,

最終成為今天我們使用的電腦鍵盤。

旅居美國30年的林語堂,為了尋根,

於1966年定居台灣。

台北的陽明山上,

有一棟中西合璧式的庭院。

那是林語堂人生最後的落腳處。

關於幸福,林語堂曾留下這樣的感懷,

「所謂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

三是聽愛人講情話;

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關於生死,林語堂這樣感悟:

「塵世是惟一的天堂。

我們都相信人總是要死的,

我認為這種感覺是好的。

它使我們清醒,使我們悲哀,

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種詩意。

它使我們能夠堅定意志,

去想辦法過一種合理的真實的生活,

它使我們心中感到平靜。

一個人心中有了那種接受最壞遭遇的準備,

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

無論人生的路途走到哪裡,

從不褻瀆心底最真的嚮往。

只要總有美好的信念,

便可在塵世間的煙火氣里,

找到安寧。

- END -

(本文作者:薇薇一笑很傾城,

圖片源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堅守27年,他讓石頭開出花兒,仙逸出塵,驚艷世人!
為了這塊古代讀書人最愛的至寶,他苦修一生,終成「國手」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