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夕陽紅兒童的心理健康
我每天送我兒子上學回程途中都能看見一老太太送自己孫子。
這老太太已頭髮盡白,身體微胖,腰彎背弓,腿腳也似不太利落,走路抬不大起來。小男孩則身體健壯,身高已經超了自己奶奶。
我之所以會關注他們倆,是因為那場景挺有意思:在朝陽里,在晨風中,老嫗緩緩行走,但她的手緊緊攥著小男孩的手腕,嘴裡在嘮叨著什麼。那小男孩被鉗得很緊,也就只好這麼緩緩走著,那是一個絕對超過他這個年齡耐心的速度。因為走得太慢,他經常會被熟識的同學打個招呼跑跳著超越過去。男孩子只是眼睛低垂,也不回應招呼,間或搓下牙花子,並配合一臉生無可戀。
有一次我出門稍晚,去時就看到他們,我兒子呵呵樂起來,我問他原因,他說他認識那男孩,性格非常活潑,也愛運動,走路都要顛三顛,但此刻他被牢牢固定在老太太身邊,龜速前行,表情痛苦,眼神憂鬱,跟他平日里活猴兒一樣的表現大相徑庭,兩下對比起來,實在逗樂。
我想我兒子樂的那個「表情」,應該就是我眼裡的「生無可戀」了。
最近放了暑假,早高峰的地鐵里,出現了很多放假後由老人們帶出來玩的孩子。
今兒早上車廂門開還未開,見門外一男一女倆小孩,一臉嚴肅,小拳緊握,做on your mark狀。倆孩子後面站一老太太,嘴裡念叨著什麼,雙手指點江山揮斥方遒。門一開,人還沒下全,老太太運功於雙掌之上,一手推一個孩子,倆孩子借力就沖將進來,別看身量不大,但戰鬥力極強,小小的身體藏著大大的夢想,動作敏捷,眼神靈動,一看就大有經驗,頗有逆流而上的大西洋鮭魚的氣質。此番努力必有迴響,付出一定有收穫,倆孩子最終一人坐上一座位,相視而笑,似取得極大成就。老太太此時方才進來,露出滿足的笑容,對兩孩子伸出大拇指以滋鼓勵。
這麼點大的孩子,眼裡盯住座位的樣子,相當驚人了。
坦率地講,這個鍋也不一定非要老人來背,沒出息不講規矩的年輕人也不少見,但因這麼做給孩子點贊的,恐怕不能不說,老人所佔比例更大。
頭幾年我兒子上學前,我有幸跟一位從事教育行業五十餘年的教育界知名老專家交流,一頓飯的工夫他傳授我很多經驗,其中有一條他格外提出的就是: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帶,盡量多跟孩子一起生活起居,不要大撒把交給家裡老人,老人帶出優秀孩子的幾率很低。
我當時玩命點頭,挨了我媽八個半白眼兒。如今幾年過去,我回想他所說的話,仍舊心有戚戚——而且越來越有戚戚。
戚戚復戚戚,戚戚戚戚戚。
我媽出身也算是舊社會中產家庭,雖然後來老一輩落魄了,但家裡規矩不減,她本身又是處女座,在找茬兒的本領上天賦異稟,家庭熏陶基礎之上通過自身努力,把沒事找事的技能發揚光大。九年知青種田砍樹,磨練鋼鐵意志,回了城在單位揉饅頭,練就一把子氣力,上肢力量優秀,腰腹力量卓絕,抽起人來可謂剛柔並濟。她年輕時對我下手穩准狠,毫不拖泥帶水,掐得精確,抽之從容,入手點講究,落腳處到位,把個擀麵杖使得像張翠山手裡的判官筆,苕帚疙瘩耍得如李逵板斧呼呼生風。若不是讓大時代耽誤了,伊搞不好要成為一代女俠的。饒是優(凶)秀(狠)成這樣的人兒,見了孫子孫女,就差跪下了。
至於我爸,是一個當年老師請家長都特意強調不要請的人。一個讓我氣出火苗能以腦門爆米花的老師,在報仇雪恨的機會前,竟舍小仇取大義,不忘關注我生命安全,此間深意,頗可玩味——就這麼一狠角色,我跟孩子嚷嚷兩句,就不讓我回家吃飯了。
三十年前我媽恨不得舉一擴音器沖我高喊:「我告訴你,你再跟老師頂嘴就!別!回!家!」
三十年後我媽捂著我兒子耳朵沖我高喊:「你不會好好說話嗎?!」
三十年前我媽在飯桌上沖我高喊:「你下回再考下八十,你就別吃飯!餓!著!」
三十年後我媽在飯桌上沖我高喊:「非在飯桌上說!不吃飯你就想不起說孩子吧?」
三十年前我媽指著剛擦完的地呵斥我回家不換鞋不知大人受累沒有維護家中整潔的意識一點事兒都不懂。
三十年後我媽看著滿牆水墨蠟筆彩鉛貼畫拍手稱好斬釘截鐵鑒定說明日的藝術家就要誕生了一錘定音。
三十年前我媽四處跟鄰居朋友交流抽孩子(我)的經驗。
三十年後我媽沒事就在微信上給我發育兒雞湯(屎)。
三十年前嘩啦啦,三十年後枯嚓嚓。
我媽這種變化有時會讓我出現錯覺,甚至認為自己小時候挨的那些拾掇可能都是我自己幻想出來的。後來,在她老人家跟我兒子面前拆我台時,她明確的告訴他,那些年,拾掇的就是我,我這才又踏踏實實回到現實。
當然,也有一些堅定不變的事讓我欣慰,比如我爸。
三十年前,我爸抽我。
三十年後,我爸想抽的,還是我。
老人把孩子帶出濃濃的夕陽紅氣質,幾乎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他對待生活的標準,跟年輕父母不一樣,遑論去適應生命剛剛起步的孩童。
人到了一定歲數,心態巨平穩,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看待一切都很淡定,認為除了廣場舞地盤之外,一切都沒必要爭。
我覺得這是一特別好的狀態,但僅僅限於真正活明白的人,用在教育孩子上,基本上沒有任何好處——把兩個同樣需要關愛但志不同道不合、發展方向絕不相同的群體扔在一起,結果就只能是這樣。
老人帶孩子的思維方式特點鮮明,歲數大就喜歡氣氛和美心情愉快,一切以孩子情緒為終極目標就ok,至於這種情緒的來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正常標準,就顧不得那麼多——活到三世同堂,找什麼彆扭呢?
所以我們看到老人們經常表現出:
大事上無欲無求。活了大幾十年,什麼都想通了,所以指著他們給孩子灌輸什麼理想和人生目標,基本上是痴心妄想,因為人家秉持「隨緣佛性差不多得了」的原則。
小事上斤斤計較。比如搶個座排個隊,能會拿出最大的力量,因為生怕孩子吃了虧。吃喝是天大的事,至於心理疏導,看不見摸不著,都可以往後放放。
大問題全都無足輕重。孩子犯了錯都可以歸結為馬虎,「心裡什麼都明白只要腦子夠用就可以了」。馬虎可以解釋和解決一切問題,心裡也知道自己要是遇上一開飛機馬虎的肯定不答應,去銀行存錢馬虎了少打一個0那必須翻車的,但孩子就無所謂——有一天許就突然就不馬虎了呢?
小問題往往大驚小怪。「下次可不許跟他玩了啊!」、「記得告老師!」、「明天我非找他爺爺說說去!」,把很多兒童社交常見問題上升到一個特別的高度。
長此以往,孩將不孩。要麼就是孩子未老先衰沒有丁點兒朝氣,要麼就是孩子格局太低,雞毛蒜皮。再不就是一出錯嘴比誰都好使,責任撇天撇地,還有就是有點事比誰都邪乎,摸不著說不得。
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為指責,陳述事實是想說明,老人看孩子就這樣。主要是,孩子爹媽的在幹什麼?
我絕對沒有讓老人改變什麼的意思。一是我不敢這麼干,因為孩子是自己生的;二是人家也改不了;三是真有一個見天兒打雞血的熱情如同八九點鐘太陽一樣的老頭老太太,未見得就能保證身體健康。況且有一個事實是,當代中國完全不用老人參與孩子撫養的家庭不太多,畢竟父母大多需要上班,孩子的接送吃喝都需要老家兒幫襯。
但班也有班的上法,搞得似乎一上了班,就不能兼顧別的,班也很委屈,班說不背鍋。
一切以「我要上班」為由對孩子進行大撒把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可能有人認為我說話不近人情,上班挺累,工作挺忙,哪有時間耍流氓?
說到這裡,我必須得講一句:當代成年人與時俱進,特別善於利用「互聯網+」的概念搞自我感動,什麼事能在網上解決最好,就是不愛干點兒正經事,一旦真需要行動出手,就能找出八個理由或者乾脆裝傻。
比如前一段看過一篇文章賺人眼淚,說誰不想陪陪孩子呢?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沒時間陪孩子。先不說這種非黑即白一切都只能二選一是辯論時才會用的巨大邏輯陷阱,單說看哭的人里有幾個人敢腆著臉說自己長期除了上班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那些個周末父母們天天都在幹什麼,敢不敢亮一亮行程?
有時候,在哪喊的越響亮,在哪就越虧心。
有一段雞湯,是拷問子女對待老人與孩子的區別的。我一向抵制雞湯,所以那話具體怎麼寫我忘了,大概是說「老人的身體心智退化後就如同孩子一樣,可是子女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容忍他們,其實老人們很需要關愛」云云。很多人看完感動了,嗷嗷哭泣深刻反思,於是馬上寫上一段深情的告白加個愛心轉發到朋友圈裡,看了幾個贊,順帶手刷了幾下,突然發現一些端倪,於是在微信上給自己親媽發了一句:「你怎麼又給他吃糖啊?!你要再這樣下禮拜我不讓他住你那了!」
這他媽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GIF
對喜愛原創的轉發,就是對原創的最大保護
關注二姐夫,生活更神叨
TAG:露腳脖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