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影像展 震撼人心的照片是這樣拍出來!
2018年3月30日到6月24日期間,國家地理影像展在北京舉辦。因為一些原因,一直沒能成行。真正去的時候已經是展覽接近尾聲的時候,看到了很多震撼的照片,也了解了照片背後的故事,一張好照片的誕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如果你喜歡《國家地理》雜誌,愛好攝影,建議可以去看一看。
?
展出時間與地點?
國家地理影像展的展出地點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展廳,乘坐地鐵1號線、9號線在軍事博物館站下車。
中華世紀壇是為了迎接21世紀新千年而興建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主體結構是一座日晷型建築,「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中華世紀壇的周邊也很多著名的景點,比如一下地鐵就能看到的軍事博物館,因櫻花而聞名的玉淵潭,中央電視台復興路辦公區也在這裡,所以走在路上也我們也會看到高高矗立的中央電視台。
網路購票除大麥外都需要在展廳入口左手邊對面的購票中心換票,進入展廳後從2號樓梯上樓就到展覽現場了。
雜誌封面牆:記錄《國家地理》時光歷程
一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長長的精美照片牆。牆上展示的是從《國家地理》1888年到2017年這130年間的等比例雜誌封面,封面的金黃色邊框是封面的標誌性設計。
從初創時的橡樹葉裝飾封面到後來的彩色照片封面,可以看到雜誌不斷革新的歷程,封面承載的內容很多,就像這裡的講解員所說:「這面牆總是給我驚喜,因為每次看都會發現新的內容。」
影像歷史:記錄早期《國家地理》的一步步突破
從「影像歷史」的主題介紹中我才知道,國家地理學會第二任理事會主席是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也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貝爾和第一任雜誌全職總編輯吉爾波特·格羅夫納共同定下了原則:「照片,是《國家地理》雜誌的語言」。自此,雜誌開始不斷突破,出現了第一張戶外拍攝的照片、走訪中國西藏、菲律賓的照片,也開創了水中攝影的先河。
生命之歌:了解與人類共享地球的動物們
這一主題的照片很有表現力,我們能透過照片近距離地看到動物們的生活: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畫面、動物遭受攻擊的無助、與同伴相互幫助和依偎的溫馨……
同時也能了解到為了拍攝這些照片,攝影師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比如在日本小笠原群島拍攝下顎突出的燕魚,攝影師布萊恩·史凱瑞曾連續好幾個月待在漁船上,搭乘各種交通工具旅行,從雪地車到獨木舟到固特異飛艇等,只為拍到理想的照片。通過這些動物的影像,我們能看到動物的喜怒哀樂、生活起居,關注到地球上正在逐漸消逝的生物,了解與人類共享地球的生命們。
深入險境:揭露地球每個角落的面貌
為了探訪地球的各個角落,國家地理學會跟隨探險隊走訪極地、冰川、高山、海底甚至是天際,沿途記錄下人跡罕至的風景和故事。
這其中有一張照片讓我印象深刻,環保主義者及生態科學家麥可·費伊蜷曲著身體坐在明凱貝森林裡一座山頂的花崗岩上。1999年他深入剛果共和國叢林,歷經455天、1930千米的跋涉後,到達加彭的大西洋彼岸。加彭的總統看到沿途拍攝的照片後,沿著費伊的探險足跡建立了13個國家公園。一對看展的情侶走到這張照片前時感慨:「這些人是用生命在工作啊。」
人文探索:報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除了自然與動物的記錄,《國家地理》也將鏡頭聚焦人類的生活與文明,見證了不斷變遷的時代。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一張照片是1984年拍攝的一位阿富汗少女,她海綠色的瞳孔注視著鏡頭,眼神中充滿驚恐,將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傷害表露無遺,十分震撼人心。這張照片也是《國家地理》雜誌有史以來最出名的一張封面照片。
此外展覽的照片還包括記錄以自然災害為主題的「憤怒大地、報道科技發展的「走進科學」主題、展現攝影美學創新的「攝影精粹」主題,每個主題都有很多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有故事的照片,觀展的人們也經常是在照片前駐足很久,細細觀賞和品讀照片附註的文字。
另外展出中還有多媒體影像空間,展示的內容包括國家地理大事記、動物大遷徙,還可以以互動的形式了解3200歲的「總統樹」紅杉的傳奇故事。
整個展出內容豐富,建議看展時間預留2個半小時。展出開放時間是9:00-17:00,可據此安排自己的行程。走出展廳後還可以看到《國家地理》周邊產品的展櫃,包括雜誌、玩偶、背包等,喜歡的同學可以購買留念,不過這裡的商品只能通過線上支付,不支持現金付款。
很開心能在國家地理影像展北京站的尾聲看到這場展出,距離北京站的展出還有一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抓緊最後的機會前往了。查資料了解到,這場展出曾在上海、西安、成都等多個城市進行過巡展,所以北京場雖然結束,應該還是可以在其他城市繼續看到國家地理影像展的身影,想看展的朋友可以查閱和關注相關信息。
TAG:於是我們出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