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食品產業走向春天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食品逐漸發展為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儘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但近年來海外食品拓展的加快,致使中國傳統食品產業受到了衝擊。5月10日,《中華傳統好食品評價通則》團體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的制定,旨在通過構建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健康食品的評價體系,進而建立起消費者對傳統食品的認知度和美譽度。中華傳統食品產業迎來了新機遇。
《中華傳統好食品評價通則》通過系統科學的分類,站在規範化和標準化的高度對傳統食品加以推動、引導,讓更多企業認識標準、應用標準,來提升企業自身的食品質量和品牌實力;使消費者科學對待、正確認識中華傳統好食品的安全性與健康價值,以開闢一條助推傳統食品保護、開發、傳承的新路。
為使這一評價推廣工作順利進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分會和中國食品報社共同設立中華傳統好食品評價辦公室,負責中華傳統好食品申請資料的受理和資格初審等具體工作,部分企業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中。通過加強宣傳推廣,提高傳統食品在消費者中的認知度,助力中華傳統食品行業更好發展。
由於地方習俗、地理環境差異,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我國各地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創造了無數的美味佳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山東煎餅、蘭州牛肉拉麵等地方特色風味小吃,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包含了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對味道的堅守,對技藝的傳承。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內涵,有其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其食俗各具特色。除夕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讓人在品嘗傳統美食的同時,還品味著那份傳承千年的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也需要傳承、創新,加強中國飲食文化的海外傳播,增強和延續傳統食品的時代感和生命力。
吃,不局限于山珍海味,即使是腐乳、醬菜、小米粥……也是富含營養的傳統美味。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是常見的食養上品。傳統大豆發酵食品,豆豉、醬油、腐乳等,均由中國人創造發明,不僅香醇味美,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承載了中國重要的飲食文化。《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中提到,「要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產品」。
傳承關鍵在於傳承人的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東阿阿膠製作技藝、龍口粉絲傳統製作技藝以及德州扒雞製作技藝,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弘揚傳統食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孔府菜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上合峰會國宴上嶄露頭角。日前,曲阜市挖掘整理傳統孔府菜、創新現代孔府菜,讓孔府菜走進大眾,貼近百姓生活;並制定一批孔府菜烹飪標準,推出一批孔府菜經典菜品,培養一批孔府菜傳承人,推動孔府菜走向世界。
在盡占現代科學技術之利的麵包面前,我國的傳統主食——饅頭似乎顯得有些黯淡,西餐文化正衝擊著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當前,讓中華傳統食品嵌入日常生活,擴大中華傳統食品及食養文化在國內外消費者中的認知與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彰顯傳統食品色彩,是時代給予企業的一道挑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豐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內涵和領域,打造人文交流國際知名品牌。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發力,重點支持漢語、中醫藥、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國家把包括美食文化走出去,加強在中外人文化交流,列為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和對外戰略的一部分,此舉意義重大。
中國貿促會商業分會作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橋樑和紐帶,自成立以來,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協會和貿促機構建立了雙邊關係,加強項目對接和信息服務。中國貿促會商業分會、中國食品報社及傳統食品企業將積極推進《中華傳統好食品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在行業中的宣傳推廣,為更多企業搭建「走出去」平台,幫助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積極發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作用,展示中華傳統好食品的魅力。(胡富田 劉金慶 劉汝欣)
TAG:財經新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