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乖!美國老師這麼來治「熊孩子」

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乖!美國老師這麼來治「熊孩子」

很多家長和老師為孩子「上課走神」、「跟同學講小話」、「在教室里大喊大叫」等行為操碎了心。老師苦口婆心地一次次提醒學生認真聽講,可小朋友還是我行我素;家長制定了一大堆獎懲措施卻發現孩子不吃那一套。久而久之,一些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就被戳上了"熊孩子"的標籤。

相比於中國孩子,美國孩子「熊」起來,更讓人傷腦筋呢。在美國的文化中,學生和老師沒有尊卑之分,所以美國小朋友是不怕老師的,他們把老師當做朋友,見到老師會撲上去給個大大的擁抱,一點畏怯也沒有。美國小朋友在教室里也有比較多的「自由」,比如,他們在得到老師的許可後,可以隨意走動(如去廁所,去喝水)。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將課堂的「自由度」和「規矩」協調的很好。沒有經驗的新老師就常常「抓狂」了,大叫「美國孩子怎麼這麼難管!」

小媛老師教書這幾年,也不乏碰上了好幾個「熊孩子」。這些熊孩子也是各具特色:有聲嘶力竭型,有無理頂嘴型,還有沒事找罵型...如果屏幕前的您也是個老師,也許腦海里正聯想起了班裡的那個某某某...

既然"熊孩子"並不是中國的特產,美國老師是怎麼來治熊孩子呢?他們有著一套怎樣成體系的方法?今天小媛老師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悉尼大學教育學碩士黃宇峰,跟大家介紹下美國學校十分常用的ABC分析法,教您讓「熊孩子」乖乖就範,變成「別人家的小孩」!

作者:黃宇峰

坐標悉尼:

悉尼大學教育學碩士

美麗中國支教老師

分享前沿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

步驟1: 暗中觀察

為了手把手跟大家分享美國老師「治熊娃」的方法,我們以調皮鬼Jack小朋友為例,來看看具體怎樣一步步來操作。

Jack 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老師抱怨他經常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比如:Jack喜歡在老師講授知識時跟其他同學談論與課程無關的事情;老師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時,Jack總是堅持不了幾分鐘就去低下頭玩自己抽屜里的玩具;小組活動和討論的時候,Jack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東張西望。

看到這裡,也許大家會想: 老師們肯定搬出課堂紀律和獎懲措施來讓Jack「聽話」了。然而,老師似乎對Jack的行為聽之任之,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只是拿著個小本本好像在記錄些什麼。是老師在收集Jack違反紀律的情況準備聯繫家長?No No No, 老師這是在收集Jack問題行為的有關信息,準備對症下藥呢。

步驟2: ABC行為分析

有了充分的觀察,接下來開始進入問題行為分析階段。在分析時,美國老師常常使用的是ABC分析法:Antecedent (前提), Behavior (行為),Consequence (後果)

前提:可以是各種環境因素,比如說教室座位安排、環境是否嘈雜、分散注意力的物件等等;也可以是師生互動,比如說老師要求回答問題、布置獨立作業;還可以是學生自己的狀態,比如說因為體育活動而興奮、因為沒有午睡而精神不佳。總之,前提條件是觸發問題行為的關鍵因素,就好像「扳機」一樣,扣動扳機則問題行為發生。

行為老師和家長在描述孩子問題行為時一個常見的誤區是不夠具體,比如說:"他就是容易走神"、"他喜歡跟同學講話",而ABC分析則要求非常細緻地描述學生的問題行為。具體來講,問題行為的發生時間、時長、場合、方式都需要詳細地記錄。比如說:「Jack在5分鐘(時間)的獨立作業(場合)時間裡拿著鉛筆玩(方式)了3分鐘(時長)」。

後果這裡主要指學生行為產生的效果和其他人的反應。舉個例子,當Jack拿著自己的鉛筆玩具向同桌展示時,他成功吸引了同桌的注意力而老師並沒有留意到,這就是一個後果。並且這種後果讓Jack走神的行為得到了正面的反饋,讓他更加地心不在焉。

美國的老師和家長常常使用如下的表格來追蹤記錄學生每天的情況,幫助ABC行為分析。比如,這是10月9日,老師追蹤到Jack課上的一次表現:

時間

前提

行為

後果

10/9

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新的鉛筆玩具

Jack在5分鐘(時間)的獨立作業(場合)時間裡拿著鉛筆玩(方式)了3分鐘(時長)

Jack同桌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一直看他手裡的玩具

步驟3:找到學生內在需求,對症下藥

經過幾個星期的直接觀察,老師發現Jack在課堂上總是很在乎同學的關注,他用玩具、小魔術、發出奇怪的聲音等等手段來獲取同學的注意力。當同學被他吸引時Jack十分開心話說個不停,而當同學沒有搭理他的時候,就只能自己一個人悶著頭玩了。

除了直接觀察和收集Jack的上課表現外,老師也了解了家長和學生兩方面的想法。Jack說有些課程內容對他來說太難,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老師沒有注意到;家長則表示他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陪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都一個人在房間里玩玩具。

綜合這些信息,老師認為Jack內在的社交需求沒有被很好的滿足,他渴望被父母、老師、同學關注,卻不知道正確的辦法。所以呢,老師為Jack設計了一個Replacement Behavior (替換行為):他需要用正確的辦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獲取同學的注意。

步驟4: 教授社交技能,創造環境實踐

了解了Jack「熊」的原因,老師用了一個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首先,老師為Jack開了個小灶,一步步地教他怎樣社交。老師告訴Jack,他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積极參与,也可以踴躍回答問題來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當然,光說教是不夠的,老師和Jack在實踐之前做了好幾次綵排,讓他建立充分的自信。

然後,老師注重在自己的課堂里加入更多的小組討論與合作機會,鼓勵Jack參與其中,每當Jack表現正確的時候老師都及時給予反饋,告訴他:「Good job, Jack! You are making progress」 (Jack幹得好,你取得進步了!)。這樣Jack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受到老師的肯定,他對自己會越來越有信心。

每次小組討論結束後,老師還會讓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相評價打分。在美國的小學,常常會做Peer Review(同伴打分), 就是為了鼓勵大家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當Jack看到自己在其他同學心目中的印象,了解到「原來自己也很重要」時,他用另一種積極地方式成功吸引到了大家的注意,他的內在需求在一點點滿足

在學習過程中,Jack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為了幫助他不放棄,每天放學後,老師跟Jack約定5分鐘的check out time (考核時間),跟他一起總結當天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在這裡,老師採取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辦法—— traffic light cup (交通燈杯學習反饋)。

綠色:我現在做得很好

黃色:我需要幫助,但還可以繼續學習

紅色:我需要幫助,沒辦法取得進展了

這樣,Jack可以有效地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尋求幫助,他不再因為任務太難而無所事事了

在「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實施兩個月後,老師和家長驚奇的發現:Jack在一點點的改變,他不再是那個通過「玩鬧」吸引大家注意的調皮鬼了。他學到了怎樣以正確的方式獲取同學的關注。「熊孩子」一點點地在變乖!

最後的話

小媛老師教書這幾年,面對「熊孩子」時,也經歷過無數次的鬱悶、沮喪和無助。剛開始教書最常抱怨的一句話就是「你為什麼不聽話!」

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每個「熊孩子」的背後定有一個內在的動機。孩子還小,他們很多時候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 "熊"來發泄。作為家長和老師,看到孩子不聽話,不要泛泛地歸結為他就是調皮搗蛋,而是通過仔細地觀察,和孩子建立信任,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來看看「搗蛋」背後,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小學的日常 的精彩文章:

開搶 I 美國公立學校老師:自然拼讀課程
這些高頻單詞Sight Words,孩子再不背可就晚了!

TAG:美國小學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