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自立為王天下真的會鼎足三分嗎
原標題:韓信自立為王天下真的會鼎足三分嗎
韓信自立為王天下真的會鼎足三分嗎
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了齊國全境,派人向漢王劉邦上書,要求讓他做一個假齊王。劉邦此時正受困於項羽,看到韓信的書信勃然大怒。在張良、陳平等人的提醒下,劉邦改變了主意,派張良前往齊國,冊封韓信為齊王。這時候,楚漢兩國都在拉攏韓信,齊國內部也有人勸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形成楚、漢、齊鼎足而立的局面,韓信的地位一時間看起來十分重要。
(韓信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張良勸說劉邦立韓信為王,說的是這樣的話:「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封他為齊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
(張良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韓信打敗齊王田廣後,楚國曾經派出大將龍且救援,結果被韓信打敗,龍且被殺。項羽害怕韓信從側後攻擊,派出一個叫武涉的人規勸韓信。武涉說:「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負,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假如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您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
(項羽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齊國也有人勸說韓信自立為王。這個齊國人名叫蒯通。蒯通分析了當前形勢,楚漢兩家對峙已久,筋疲力盡,誰也沒有能力吃掉誰。然後說:「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裡。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您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您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
武涉和蒯通都說韓信自立可以三分天下,那麼,假如韓信自立為齊王,中國歷史會更早出現一個三國分治的局面嗎?
其實,這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只是說客們的一種設想,用來遊說可以,真要拿來實行,卻要好好思量一番。韓信思慮的結果,就是不行。儘管他對武涉和蒯通說不能自立的理由是劉邦對他好,他不能背叛,實際上,政治家不會首先從感情上考慮問題,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天下大勢,假如形勢容許,韓信可以考慮自立為王,至於劉邦對他的恩情,他可以用其他方式報答。那麼,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為王呢?或者說,當時的天下大勢,為什麼不容許出現一個三國分治的局面呢?
從韓信來說,受封為王可以立足,自立為王難以立國。 武涉規勸韓信背漢聯楚三分天下的時候說:「秦朝滅亡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疆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併整個天下,不肯罷休。」在這兒,武涉話語中包含著兩個問題:滅亡秦朝以後,項羽將天下分為十八個諸侯國,為什麼半年不到就天下大亂了呢?最早挑起戰端的並不是漢王劉邦,而是燕、齊、趙、代這些地方的王國。表面看來,這些諸侯王為的是自己的地盤大小而爭鬥,實際上反映的正是天下不允許諸侯王國林立,那和戰國時代沒有什麼兩樣。關中地區一直是秦國經營的地方,劉邦採用「暗度陳倉」之計,很快打敗了項羽所封的三個王,將三秦改為漢的行政區域,秦地的老百姓不但沒有反抗,而且成了劉邦十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這除了劉邦曾經有個「約法三章」,讓人們看到了他的治國理念比秦朝寬厚,也說明了當時天下希望結束戰亂,而結束戰亂的最好辦法就是沒有那麼多的王國。韓信是跟從劉邦一路東進過來的,他很清楚這種形勢。再一個問題就是,劉邦打項羽,為什麼那麼多諸侯王擁護呢?難道除了武涉,諸侯王就不知道劉邦的意圖是「吞併整個天下」嗎?問題正是在於,這些所謂的「王國」的王本來就是項羽冊封的,必須聽從項羽號令,他們的王國不是「獨立王國」。因此,他們都要在楚漢之間做出一個抉擇,否則,有可能首先遭遇刀兵的正是他們。韓信應該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受封為齊王可以立足,自立為齊王難以立國。
劉邦可以失利不會失敗。站在劉邦一邊可以勝利,站在項羽一邊不可能勝利。 武涉和蒯通都有一種說法:韓信站在劉邦一邊,則漢朝勝利,站在項羽一邊,則楚國勝利。實際上,這兩人的說法只說對了一半,韓信站在劉邦一邊,劉邦勝利,這是被歷史證明了的事實,不需多說。假如韓信站在項羽一邊,項羽會勝利嗎?答案是否定的。向前看,當劉邦僅僅只有巴蜀漢中之地的時候,項羽擁有十七個諸侯國,他為什麼沒有勝利?等到他眾叛親離,此時幾乎是一個孤家寡人的時候,有了一個齊國就會勝利嗎?答案肯定是不會!向後設想一下,劉邦暫時失利,退回到函谷關之內,項羽還能夠再一次攻破函谷關嗎?還是在四年以前,秦二世三年的時候,劉邦從南路韓地進入武關,項羽從北路趙地進入函谷關,秦朝滅亡。本來,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可是,項羽自覺著功勞比劉邦大,依仗著強大的軍事實力,硬是違反了協議,將劉邦封為漢王。假如項羽、韓信聯合攻打劉邦,韓信從北路趙地來到函谷關,項羽從南路韓地來到武關,在利益再分配面前,項羽和韓信還能齊心協力進入關中嗎?韓信顯然沒有這個信心,因此他強調劉邦對他的好處,沒有選擇自立。即便是能夠進入關中,劉邦還可以退到漢中巴蜀地區,項羽韓信卻必須做一個了斷。歷史不會重複出現一個鴻門宴,韓信不是當年的劉邦。
這就是說,韓信站在項羽一邊不一定勝利,更看不到未來利益所在,不可能選擇站在項羽一邊。
那麼,按照蒯通的說法,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嗎?
劉邦不可能讓這種局面維繫下去,一旦他和項羽形成暫時妥協局面,他馬上就會騰出手來對付韓信,而韓信很快就會失敗。 當劉邦和項羽誰也沒有勝利把握的時候,韓信居中調停趁機自立,劉邦和項羽是有可能達成停戰協定的。不過,這種協議有可能對其中的兩方有效,不可能對三方有效。漢元年(前206)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當年八月,劉邦採用了韓信的建議,兵出陳倉,很快打敗了項羽用來監視他的三個秦地之王。一個立足未穩、兵力有限、經濟基礎並不雄厚的劉邦,剛剛過了七個月就撕毀了「停戰協議」,如今已經佔有國家一半土地的漢王,會容許一個曾經是自己部下的韓信耀武揚威嗎?就在韓信拒絕了項羽聯合的說辭以後,劉邦和項羽達成了協議,平分天下。可是項羽剛剛準備回彭城去,劉邦又一次撕毀了停戰協議,還沒有等項羽喘過一口氣來,追著項羽的屁股就打了過去。這時候,劉邦並沒有得到韓信的幫助。既然大家都知道劉邦是志在天下,一個從劉邦陣營中出來的韓信,不可能不知道劉邦不會允許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現。
問題在於,假如出現鼎足三立的局面,劉邦撕毀協議,首先對付韓信,會有多大的把握呢?
韓信本來是項羽手下的一個小官,轉投劉邦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其志,由於蕭何的推薦,劉邦任命他為大將軍,這也讓他有了領兵打仗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漢二年(前205),劉邦兵敗彭城,退回到滎陽。這年八月,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韓信攻克魏國後,又摧毀了代國。這時候,劉邦在滎陽的戰事卻非常吃力,尤其是兵力嚴重不足,劉邦立刻派人調走了韓信的幾乎全部軍隊,開往滎陽前線。劉邦為什麼能夠調走韓信的軍隊,不用說,所有的人都知道,韓信的軍隊首先就是劉邦的軍隊。打敗項羽以後,劉邦用突然襲擊的方法收走了韓信的軍隊,並沒有引起絲毫的震動,說明這支軍隊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領導是劉邦而不是韓信。更為重要的是,韓信手下帶兵的將領是劉邦的老部下曹參、灌嬰,這兩個人是劉邦早期的起義弟兄,對劉邦忠心耿耿,韓信自立為王,必須首先解決了這兩個人的問題。假如這兩個人反戈一擊,韓信立刻就會變成孤家寡人。從利害關係上來說,劉邦實際上已經擁有多半個中國的土地,間接控制著趙代等地,當他和韓信對敵的時候,完全可以拿出兩頂王帽子送給曹參、灌嬰,韓信不過區區一個齊國,他能給曹參、灌嬰什麼名號和地盤?所以,張良對劉邦說的是「變亂」,是眼下沒有能力阻止,而並不是像武涉、蒯通說的那樣「鼎足三分」。韓信、張良都是當時天下最高層次的智謀之士,他們都明白不可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而武涉、蒯通除了因為集團和個人的利益,僅僅從智慧上也不能和張良、韓信相比。
項羽也不可能坐視不管,只不過他這時候把劉邦看做是主要敵人,也是一種妥協之計。
就項羽的個人行事風格來說,他同樣不會讓這種局面維持下去,他所以要派武涉前去齊國有那樣一番說辭,關鍵在於,經過幾年諸侯王之間的戰爭,他已經看得很清楚,劉邦才是他最大的敵人,為了首先消滅這個勁敵,只能對韓信一時忍讓。但是,讓項羽忍耐一時可以,讓他長時間的容許這種局面維持下去絕無可能,尤其是齊國。打敗秦國以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天下很快又亂,劉邦進攻三秦、臧荼進攻韓廣、陳余進攻張耳、田榮征略齊地,項羽首先征討的就是齊國。對於劉邦,項羽防的是這個人,而不是看上了他的地,曾經的三秦之地和首都咸陽,項羽輕而易舉地放棄了。齊地則不同,齊地是他的後院,決不允許屬於他人。假如真的暫時形成三分局面,等到緩過一口氣來,不僅劉邦要對韓信動手,項羽也會對韓信動手,甚至會出現劉、項共同對付韓信的局面。
後世三國的出現,相當於從春秋到戰國七雄的形成過程,而楚漢之爭時期,相當於三國歸晉時期,這時候天下的趨勢是統一,統一的趨勢是絕不會容許一個新的國家出現的。
※呂布將刀架在脖子上他仍然笑著說了一番話
※曹操為何要給張魯父子六人封侯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