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該拿你怎麼辦?

我該拿你怎麼辦?

【大王導語】:ABA作為有效行為矯正技術,它在自閉症干預上的應用方向就是兩個:增加好行為和減少壞行為。而在自閉症圈子裡,家長一談及孩子的行為干預時,90%以上談的都是抱怨,反映孩子有這毛病有那毛病,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越看越不順眼,苦惱求助「對這問題,我要怎麼辦?」在群里,家長們提出的問題也往往都是問面對惱人的問題行為該怎麼辦。看來,行為干預和行為管理在大多數新家長的眼裡,基本上就等於是在說——問題行為的應對措施。

為這些常見的行為問題找到比較通用的解決策略,對於新家長來說很有必要,因為新家長對一些過度的不當行為焦慮感更多,比面對孩子懵懵懂懂教不會某個技能要強烈。生活中的感覺是,教不會某個東西不教了也沒什麼,但壞行為總是太煩人。但是,對問題行為的處理,只是ABA應用的一個方面,關於我們自閉症孩子行為特徵,每次我在講問題行為處理時,一定會提醒家長關注ABA應用的另一個重點方向,一定會著重講到這句話:我們自閉症孩子的根本問題,不是他會幹的壞行為太多了,而是他掌握的好技能太少了。這句話就算對普通孩子也是適用的,大人常說的「他還是個孩子」,其實說的就是同樣的含義。因此,教會孩子更多的正確行為,總是最為核心、最為長遠的干預策略,在學習使用任何減少壞行為的行為技術時,這一點應該永遠要牢記。

本期公眾號所選取的是幾則有代表性的群內答疑實錄,都是關於一些具體問題應對的,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一些思考與借鑒。

攻擊(傷人)行為的處理

問:有個問題請教一下,每次睡覺前,孩子總喜歡往大人身上靠,但是一接近大人就喜歡咬,掐,我通常會起身走開,不理她,孩子就哭,等她安靜了,我主動靠近她,她還是對我又咬又掐的,感覺孩子想親近大人,但是這種方法又不被接受,請問到底該怎麼做呢?

秋大王:也許需要堅定的執行消退程序。只要孩子一攻擊,你就立刻擺脫離開他,無論怎麼哭怎麼鬧,堅決不給予關注,包括語言和表情上的。可以在旁無聲地等待,就是那種靜靜地、冷冷地等待。如果他平靜些了,可以靠近他,對於他乖乖的表現,可以採用一些差彆強化手段,比如輕拍、輕哄、哼曲等方式作為獎勵孩子乖巧的安撫關注強化物,但一旦孩子再次攻擊,就應該再立刻跟前面一樣,採取離開忽視的冷處理。這麼做,就是讓孩子切切實實地體驗到,什麼可以得到安撫,什麼會導致大人的離開。這一切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不是靠語言說理來灌輸得進去的,靠切實的體驗才能。

這裡需要強調的就是堅持,堅持才可能勝利,一定要堅持至少2周。我家貝貝當年就是如此,而且攻擊強度比這大得多。我就是用的上述方法堅決忽視(躲到一旁靜等),再差彆強化(安撫拍打)安靜入睡的行為。3周後矯正過來了。這類睡眠問題,難點也正是在於夜深人靜時分,大人有時很難堅持忽視法,孩子的哭鬧是特彆強大的厭惡刺激,為了擺脫它,大人會屈服,這種逃避或負強化就是對大人屈服行為的獎勵,結果讓孩子的不當行為獲得強化物,於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問題一直持續下去。

不僅在這個睡眠問題上是如此,在幾乎我們面對孩子各種抗拒行為時的處理上,都有可能會形成這種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在執行此類干預計劃之前,需要認真地想到這一點。

不足三歲男孩捏雞雞

問:大王好,我有問題請回答,我讀過您的答疑印象深刻,其中有個家長孩子吃鹽您讓鹽中放辣椒,我細思後,嚴密監視孩子,一旦孩子伸手捏到小雞,我就用回形針刺他,刺了2天,情況好一些了,每次手一碰到褲子又縮回來,偶爾會睥睨我一眼,請問我該繼續用回形針監督嗎?

秋大王:別啊,別說看了我的答疑,於是一見孩子玩兒小雞雞就拿回形針扎他,我可從來不主張懲罰孩子的。這麼大的孩子玩兒小雞雞,也是正常的。不必多去管。也許需要觀察一下是否有紅腫感染痒痒。僅此。


問:只要高興了,一般的動作都能模仿了,比如拍手、拍肚子、肩膀等簡單的動作,還有就是這個相似配對,她高興了,就完全能做對,耍起脾氣來就胡亂放。

秋大王:評判孩子能力時,不帶這種前提的:高興時他能怎麼怎麼樣,不高興時他就不能怎麼怎麼樣,這正是自閉症的重要困擾。我們教學模仿配對什麼的,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解決這個困擾。自閉症孩子很多技能不是沒有,諸如自發的模仿,跟著巧虎什麼的做動作,但是,一旦你要求他跟你做的時候,他卻不跟隨了。這就是「不聽話」嘛,我們從干預一開始就要準備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目標是:我的話,你一定要聽,聽了一定有好處。關於這點,我在語音里反覆強調過。這就是行為管理的第一步。

不聽話,是問題的概括描述,不是原因。不高興,也不是原因。如果說,因為他不高興,所以他不做我要求的。那麼,你怎麼知道他不高興呢?難道不是因為他不做,你才這麼判斷的嗎?如此,這在邏輯上就是循環論證的繞圈。等於什麼也沒說。所以,「不高興」這個詞沒有存在的必要,它不增添任何信息,也不會給你任何干預抓手,沒必要,應該說,要做ABA就少用這類描述或判斷。

不聽話不是行為。聽話才是行為。聽話未得到足夠的強化。所以,要靠強化來建立維持聽話這個行為,要靠輔助來讓不會的技能表現出來。如何判定什麼是行為?可以用「死人測驗」法,即死人能做到的就不是行為。死人不聽話。死人不反應。所以說,「不聽話」、「無反應」不是行為。如果遇到了無法通過「死人測驗」的情況,我們怎麼辦?我們應該翻轉死人,讓他活過來,也就是說,去抓相反的焦點,這裡就是去抓"聽話",聽話才是行為,是可以靠強化和輔助來建立的干預目標。

理髮問題

問:孩子恐懼剃頭,頭髮敏感?做些按摩行嗎?

秋大王:按摩沒用。直接運用行為干預就可以。這樣試試:

在盥洗室里,給他脫光了,冬天這個季節需要浴霸之類的事先加溫,去掉衣服,可以明顯減少那些頭髮茬鑽進去的扎感,事後也可以快速地沖洗。

你要的是堅持,不剃好頭不出浴室。態度保持溫柔,先坐下就有安撫或獎勵,然後,開電推子,當玩具,爭取孩子不躲閃,並獎勵孩子的配合。開始時,只要他每配合剃一下,你就可以賞一塊QQ糖。

大人要做的只是溫柔地堅持,配合就有獎,不配合,反正也出不去。

配合時,還可以用iPad或者其他播放器,播放視頻。

問:堅持最重要,孩子是能感覺到家長的想法,上次我孩子理髮就是,剛開始掙扎,沒多久發現沒用,然後就乖乖的等著理完了,太出乎我意料。

秋大王 :應該說,不是孩子感覺到你的想法,而是他體驗到行為的後果。這個後果就是抗拒無用,配合有賞,而且間接地體驗到剃頭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頭髮茬之類帶來的不適可以忍受,而且在QQ糖強化物面前,值得忍受。

干預的一個總體原則,就是要始終牢牢把握住:我的話必須聽,聽我的話一定有好處。

如果能做好這條,那麼也就可以方便地繼續教「你的拒絕不被接受」這項學習任務了。

那時候,讓孩子體驗:你的抗拒或要求不合理,我不接受,你要乖乖地聽我的命令,後面的好處足以彌補蓋過你的原先要的好處或拒絕的難處。

孩子生氣時亂說話

問:大王,孩子生氣時候老亂說話,這個要怎麼糾正過來?

秋大王:生氣的時候,各種問題行為都會出來,我們普通人也是如此的。只是亂說話,這相對於生氣時出現攻擊行為要好多了,生氣時攻擊在大齡自閉症孩子中可不少見。

首先說,按ABA的原理,亂說也好,攻擊也好,都是行為歷史上的強化作用所致的,孩子在生氣是,某些攻擊行為,無論是肢體攻擊還是語言攻擊(亂說話,甚至說髒話,都可以算是語言攻擊),都會產生強化物。

而且,ABA原理還告訴我們,生氣在這時就是一種動因操作,它會讓那些攻擊行為的強化物效力增大。我們自己也是如此的,生氣是摔個碗,甚至在沒人的時候,咬牙切齒,甚至自己猛踢一腳草垛什麼的。這種攻擊本身會帶來肌肉上的緊張,包括腎上腺素的分泌,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強化物,甚至可以蓋過肢體衝擊本來帶來的痛覺,比如影視劇里一拳打碎鏡子什麼的劇情。

說干預正招,最好的還是教給孩子一種可以接受的出氣手段吧。比如,孩子直接說:「我很生氣」。他語言能表達的,能教的,都可以教,然後,強化這種表達。做好差彆強化,說了,亂說比攻擊要好,好好說比亂說要好,我們只能慢慢地塑造越來越好的表現。前面也說了,生氣之後,自傷、攻擊這類獲得身體刺激的行為,需要小心,那些成為強化物的話,就是自動強化了,也特別難辦。正因為自傷和攻擊的場面,會讓家長很驚恐,容易被嚇壞,家長往往會因此退讓,並且給予額外的社交性的強化。

對於能力較低的孩子,也可以教一些替代性的肢體刺激,比如去捏泡泡之類的。就是那種塑料泡泡包裝袋,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深呼吸。深呼吸可以直接從生理上緩解生氣時的生理困擾。此外,也有適當的懲罰手段,比如你若是有把握能控制得住(特別是小齡孩子),也許可以嘗試一些蹲起之類的體育鍛煉活動作為正懲罰手段,並且練習深呼吸等動作,但這些對峙性質的操作,需要比較高的操作技巧,比如冷靜和計劃的起碼要求,否則懲罰手段很容易成為家長自己生氣後的強化物,搞得實質上不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更多是自己出氣。

孩子掐架

問:冒昧的問個問題,你家寶寶和貝貝會互相掐架么?今年我家的兩娃經常互掐,頭疼。

秋大王:我家倆娃不會打架,即便打鬥也只是瞬間的爭搶。比如,搶個糖,搶到的往自己嘴裡一放,戰爭就馬上結束了。此時,失敗的那一方不會有任何抱怨,只怪自己下手慢了。但是,如果是跟大人搶一塊糖,搶不到,那他就會哭。瞧,這就是強化出來的區辨能力。兄弟間的哭鬧,沒有用;而面對大人,歷史經驗告訴他,哭有可能帶來退讓和補償。這就是行為原理,不管學沒學過,懂不懂,它都在控制行為,都在起作用。

你孩子能打鬥,從我的眼裡看過去,還很羨慕呢。因為它可以看做是一種競爭性的社交活動,在進階教學中,這種競爭性的活動是教學項目之一。諸如簡單的比賽跑等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合作性的社交技能教學,比如合作抬桌子合作搭積木,都是需要教學的項目。

結束語

關於正確理解問題行為與自閉症的關係,大王曾經教導我們

1、孩子不是因為自閉而導致這些行為,而恰恰是這些行為而導致孩子被貼上自閉的標籤。

2、行為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所有自閉孩子有的不當行為在普通孩子身上也有,而即使最重度的孩子也會有表現良好的瞬間。

3、討論問題行為時,除了思考行為什麼時候出現,也要關注它什麼時候不出現。

4、行為干預應明確:自閉症孩子不是壞行為太多,而是會的好行為太少。

本公眾號為星辰園自娛自樂文字,歡迎圍觀,但離開時請帶走自己的西瓜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辰園 的精彩文章:

TAG:星辰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