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清代總體來說也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封建王朝,自康熙以後武官的地位開始下降,到了乾隆以後這種情況更甚。咸豐時期,開了書生帶兵的先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才有了機會成為文能治國,武能克敵的國之功臣。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武官政治地位的下降帶來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比如說一個綠營提督官銜是從一品,和總督平級高於巡撫,而在實際權力上,卻不如一個知府。俸祿上,地方文官自雍正以後有了養廉銀制度,而武官卻沒有。如此高的落差就會讓武官們心生不平,因此他們只干兩件事:平日剋扣軍餉,戰時濫報軍費。

清代八旗有二十多萬,綠營五十多萬,總計平時戰時,軍費所需佔到國庫收入的大部分。清初時戰亂不斷,政府財政形勢嚴峻,當時每年的收入只有一千四百八十多萬兩,而各路兵馬所需的軍費要一千三百多萬兩,那時朝廷收到的奏報最多的就是「糧餉緊急,宜嚴催解運。」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清朝前期,大概在順康時期,綠營兵有一種現象「冊上有兵,伍內無兵;紙上有餉,軍中無餉」,這種現象基本上都是綠營將領偽造兵丁數量,吃朝廷的空額,而追查起來卻十分困難。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朝廷採取了開源節流、整頓軍紀,嚴格軍費報銷制度等措施,此後情況有所好轉,但軍費報銷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

清代各省軍費奏銷分平時和戰時兩種,平時叫兵馬錢糧奏銷,即每年由主管財政的布政使在年終結算一次,將具體的用度造冊,和各地的地丁錢糧為一疏,經巡撫、總督的審核交到戶部,戶部審核通過後方能報銷,否則巡撫以下官員都得受罰。

戰時稱軍需奏銷,即先將大軍沿途安設的糧台(負責運輸糧食的官員)、驛站地名、里數以及兵營何日改移,台、站何日裁併等諸多詳情一一繪圖造冊送交戶部,以備戶部審查奏銷時核對。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照例,軍隊出征時戶部會有一部分撥款,不足之處才有臨近的省份徵調。在戰後報銷時,要將所有賬目整理清楚,每一筆款項的用途也得仔細說明。這個制度在起初的時候執行的還算嚴謹,各級軍官也因此撈不到多少好處。

不過,到了後來情形為之一變,綠營軍官們聯手造假成了常態,並且與戶部官員沆瀣一氣,在審核時矇混過關。值得說明的是,戶部尚書及各部主事並不親自負責這些細碎的賬目,經手的都是戶部的書辦。書辦其實就是一些小吏,只要搞定了他們就能順利報銷軍費。

乾隆時就有個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乾隆朝紅人福康安凱旋迴京時到戶部報銷軍費,其數量有一千八百多萬兩之巨,因為他是孝賢皇后的侄子,又身居高位就沒打點戶部書辦,結果軍費遲遲不能報銷。後來經高人指點,才放低身段送給書辦二百萬兩銀子,因此才順利得以報銷。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清代的軍費奏銷就是筆爛賬,統兵的將軍和戶部書辦暗箱操作大撈國庫的銀子。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不過話又說回來,戰爭並不是每年都有,平時這些軍官們就只能剋扣士兵的軍餉。綠營兵本來餉銀就不多,經過層層剋扣,到手的只有6成不到,以至於綠營士兵不能維持全家生活,因此也就出現了裝備差、戰鬥力低,而官兵作戰不力的情況。

太平天國初年,對抗太平軍的主力就是綠營,兩年多時間內朝廷調用各省綠營十萬餘人,所用軍費竟高達二千五百餘萬兩。而曾國藩的湘軍從開始的一萬七千餘人發展到十二萬人,前後用兵十二年,所用軍費不過三千萬兩而已。

清代武官沒有養廉銀,除了剋扣軍餉外,他們也有一條發家致富的路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體制的不完善。在朝廷重文輕武的宗旨下,武官該有的政治地位被大大削弱,經濟收入也不如文官,因此撈錢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太平天國以後,地方封疆大吏崛起,中央財權也逐漸下放給各省督撫,軍隊實際掌控在他們手中,因此地方的財源也逐漸被他們控制,這時期反而很少出現剋扣軍餉和濫報軍費的情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狀元共114位,此人被公認最有錢,可抄家後朝廷說他不是貪官
喬致庸父子七人,個個都有官銜,其中二品頂戴花翎就佔了三個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