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密集爆雷潮下,P2P平台如何自救?

密集爆雷潮下,P2P平台如何自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當前的P2P爆雷潮中,有三類平台處於風險漩渦中,它們出問題引發的市場惶恐情緒,又幾乎把所有平台拉下了水。無論大小、不分地域,所有平台都行動起來,積極自救。在本文中,我們來梳理下,什麼樣的自救才是有效的。


在2018年6月份以來的P2P密集爆雷潮中,有三類平台處於風險漩渦中:一是資金池運作的平台,二是各類或明或暗的大標平台,三是主打活期理財的產品。下面來逐一解析:

1、資金池運作

資金池運作,即虛構項目募集資金,明目張胆地踩在紅線上。由於行業信息披露普遍不規範,這類平台的隱蔽性很強,看起來和合規的平台無異,藉助激進的市場推廣手段,很容易實現快速增長,甚至獲得各方的認可。

流動性問題是此類平台的命門,類似唐小僧,一旦資金流入速度下降,龐然大物也會頃刻間崩塌。唐小僧爆雷後,加劇市場恐慌,相似運作模式的聯璧金融隨即受到「波及」。

隨著投資者謹慎情緒的蔓延,這場大的洗牌風暴中,還會有更多的搞資金池運作的平台倒下。

2、大標業務

大標業務,屬於合規整改的重點領域,由於行業整改並未結束,還有不少平台的大標資產仍處於存續期。

行業上行期,大標資產有助於平台快速上量,助力平台奠定市場地位;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行業下行期,大標資產的逾期會成為平台難以承受之災難。很多時候,一個大標出現逾期就足以讓平台幾年的盈利化為烏有,甚至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公司債券都頻頻違約的當下,此類平台的底層資產質量並不那麼讓人放心。像近期道口貸約2200萬的風險敞口、牛板金約31.5億的項目逾期,都屬於這種情況。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大標平台由於資產質量問題而遭遇各種危機。

3、活期理財

關於活期理財產品,在網貸整治辦函(2017)57號文《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中曾明確解釋,「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的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

之後,不少平台主動下架了活期理財產品,但由於存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嵌入債權轉讓機制的各類活期、定期理財產品依舊廣泛存在。當前,此類產品到了接受市場考驗的時候。

近日,一位在監管機構工作的同學給我發來一張理財轉出失敗的微信,問我某平台是不是爆雷了。仔細看了下這張截屏,發現是「將資金對應的債權智能匹配給其他用戶」失敗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資金紛紛流出,債轉標沒了接盤者,活期不活,這種現象實屬正常。這位同學當然知道債轉的邏輯,只是在平台爆雷潮下,內心慌得很。

這是市面上所有以債權轉讓為基礎的活期理財產品共同的尷尬:正常情況下是活期,特殊時期成為「偽活期」,根本轉讓不出去,加劇投資者恐慌情緒,甚至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上述三種模式成了誘發平台爆雷的風險因子。由於三種模式廣泛存在,從結果上看,便是爆雷平台似乎無處不在,無從預警。

於投資者而言,無從識別潛在的風險,只能選擇離開。就我個人觀察而言,身邊的不少資深投資者,都是到期一筆取出一筆。

投資者的恐慌撤出,會讓所有平台遭受池魚之殃。在這場風波中活下去,成為平台在當前階段的唯一經營邏輯。

怎麼才能活下去呢?或許有四種路徑:

1、帶血融資/上市,保命比估值更重要

6月份以來,有多家網貸平台宣布拿到融資或出台IPO計劃,卻被行業內瀰漫的爆雷潮襯托得毫無喜氣。

從估值的角度看,當前並非對外融資的理想窗口,備案延期、行業爆雷潮以及嚴格的監管環境,均對P2P平台估值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從上市平台的股價屢創新低也可見一斑。

不過,行業環境越是惡劣,平台間分化速度越快,此時,活命遠比估值更重要。拿到新一輪融資或IPO發行,對於維持投資者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融資增厚資本實力,強化市場信心,對搶佔市場份額也有好處。

2、打破剛兌,斷臂求生

7月2日,道口貸發布逾期公告,由核心企業童創童欣承付的共計90萬元投資標的逾期,同一企業相關未到期的借款還有2240萬元。在爆雷潮下,道口貸沒有選擇墊付逾期款,而是主動打破剛性兌付,宣稱將「在法律框架及相關監管合規要求內,督促北京童創童欣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還款企業履行還款義務,保護投資人利益」。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打破剛兌是需要勇氣和底氣的。

一方面,打破剛兌,也就打破了「歷史上100%兌付」的神話,需要面對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巨大壓力,將持續考驗平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獲客能力,於平台而言,需要巨大的勇氣。

另一方面,打破剛兌,意味著相關借款項目的所有的底層資料都要公開透明,接受投資者的檢驗與審視,證明自己的確只是個信息中介,於平台而言,只有合規運營,才有這個底氣。

於合規經營的平台而言,綜合權衡之下,主動打破剛兌,求得斷臂求生的機會,也算一個策略,未來,估計還會有平台走上這條路,即項目該逾期逾期、該追討追討,但平台依舊正常運營。

只是,凡事總有代價,後續要修復投資者的信任,恐怕是難上加難了。

3、誘之以利,主動加息成為主流

面對資金流入放緩的現狀,很多平台開始主動加息,普遍在1-2個百分點左右,希望投資者留下來。不過,歷史告訴我們,不少平台爆雷前,都搞過相當具有誘惑力的加息活動,以至於在很多資深投資者的「識雷寶典」中,平台持續的非正常加息是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所以,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頭部平台加息,或許還有用處;一般的中小平台加息,可能會被視作是最後的「收割」,加速投資者逃離速度,起到反效果。

4、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更多的平台,則通過主動披露運營信息、CEO公開發聲、聯合發布自律倡議書、主動增資、凸顯協會/股東標籤、邀請投資者當面溝通等方式,試圖增強市場信心。

是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只是,當投資者成了驚弓之鳥,平台自說自話於挽回信心無益。嘴上發聲太過容易,需要拿出點真東西,最具含金量的,還是監管機構的認可。


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曾講過一句話,「每100種新的思路,其中至少99種,可能連它們試圖去取代的那些舊傳統都不如。因為這些習慣和禮俗,是無數代人在許多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

我想,這句話在金融行業的解讀便是,每100種試圖突破監管原則的金融創新思路,大概有99種都不靠譜,因為這些監管原則,是各國金融精英在上百年來的歷次金融危機中吸取的經驗教訓的結晶。

在行業趨勢向好時驟然遭遇強監管,業務發展軌跡被強制改變,被監管者內心大概是不服氣的,總會想各種變通的法子繞監管;只有當真正的行業洗牌期到來時,大家會發現,嚴格遵循監管原則的平台才具備抵禦周期的力量,監管規則,其實是安全閥。

比如說,真正合規的平台,聚焦小額普惠領域,底層資產充分分散,抗信用風險能力強;不搞期限錯配,能有效抵禦市場情緒引發的流動性壓力;上線銀行資金存管,充分地信息披露、透明度高,容易取得投資者的信任,資金外流壓力小……

最終,平台自救之策,還是要通過合規運營,搞定合規的身份。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薛洪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康佳砸下4.5億出手接盤,新飛能否「新飛」?
因資金鏈斷裂,金立全面退出印度市場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