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丨42分鐘找到東亞某國9萬平方公里幾乎所有地空導彈陣地,美國這次來真的了?!
原標題:瞭望智庫丨42分鐘找到東亞某國9萬平方公里幾乎所有地空導彈陣地,美國這次來真的了?!
我們要看清自己與美國的差距,但是,也沒必要妄自菲薄,畢竟後來者居上是需要時間和契機的。
文 | 易芳 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李雪 瞭望智庫
今年以來,美國很有點要「大鬧天宮」的架勢。
3月23日,特朗普簽署了其上任以來的第一個《國家太空戰略》。
4月10日,美國參聯會發布新版《太空作戰》條令,首次確立「太空聯合作戰區域」概念。
6月18日,特朗普下令美國防部立即啟動組建「天軍」的進程。他強調,美國對地外空間的探索事關國家安全,美國在太空中僅有「存在感」是不夠的,還要具有「統治力」。
6月20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刊文稱:中國的太空任務包括發展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AI)和航空技術,並且,中國可能已經擁有了太空監視、偵察、導航等方面的智能操作。
6月25日,參考消息網報道:新版「星球大戰」計劃紛爭不斷,折射美軍軍種「山頭」政治頑疾……
「星球大戰」跟AI有什麼關聯?太空戰略+人工智慧將給世界帶來什麼?
這次,美國要動真格的了?特朗普究竟在擔心什麼?
1
從騙局起步的大戰略
20世紀70年代末,美蘇軍備競賽呈現出美守蘇攻的態勢。
於是,美國搞了一個「第二次抵消戰略」,企圖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武器裝備,以抵消俄羅斯的常規力量優勢和核優勢。
其中就包括「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
為此,美國政府專門挑選30多位著名戰略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經過7個多月調查研究,聯合發表了題為《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的研究報告,將太空戰略升級為國家安全戰略。
然而,後來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曝光——「星球大戰」計劃不過是一場徹底的戰略騙局,目的是以軍備競爭的方式拖垮蘇聯。
但是,美國真的贏了冷戰。
讓人意外的是,里根以後的歷屆美國政府似乎都很看重「星球大戰」,不僅每屆總統都要修改《國家太空政策》,還頒發了許多相關文件。
另外,1994年開始,美國真的開始部署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歷屆政府的太空戰略、政策與太空軍事化進程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美軍就組建了一支「准太空戰部隊」,由100多名宇航員和7000多名航天技術人員組成。
2000年,美軍以《航空航天部隊:保衛21世紀的美國》白皮書為藍本,開始規劃組建太空戰部隊。
縱觀美國太空戰略思想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里根政府時期,建立軍種和聯合太空司令部,實施「戰略防禦倡議」,將太空作為一個新的作戰領域,大力開發太空作戰理論,部署太空武器,從而打開了太空軍事化之門;
此後,美國繼續以「高邊疆」思想為理論基礎,將太空戰略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致力於謀求太空的領導地位和相關高新科技優勢。
並且,與中國、俄羅斯持續競爭,避免美國陷入「空前的軟弱無力狀態」,成為美國太空軍事化的明確方針。
2
美軍太空作戰體系悄然成型
經過幾十年的太空軍事化開發,美軍太空作戰體系悄然成型,從太空支援性作戰走向太空全方位作戰。
指揮控制系統成熟
在軍種層面,陸軍設有太空和導彈防禦局,空軍設有太空司令部,海軍設有艦隊網路司令部。
平時,這些機構負責建設;戰時,各軍種對太空需求提出申請,戰區司令負責匯總、排序,向戰略司令部提出申請。
在聯軍層面,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擁有太空作戰指揮權,負責計劃和實施太空作戰;聯合職能部隊司令部指揮官負責對下屬機構和配屬部隊實施指揮。
美國太空指揮體制與力量構成
作戰力量體系完備
如今,美國陸軍編有2個太空作戰旅,海軍編有第10艦隊,空軍專司太空戰的第14航空隊(轄4個聯隊)。
還有大量的商業衛星公司,為美軍提供衛星服務。
美軍太空部隊訓練
攻防裝備強大
一方面,美軍正在編織一張「太空監視網」,將「太空籬笆」越拉越緊。
截至2017年11月,美國有803顆衛星在軌運轉(全球一共有1738顆)。其中,軍用衛星達500餘顆,偵察、通信、定位、導航、氣象等功能無所不包,不僅能夠監視其他國家的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還能監視其他國家衛星目標。
此外,值得我們關注的是:
美國計劃於2018年開始推出全新的第三代GPS系統,定位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別;
美軍正全力打造「全球態勢感知系統」和「天基太空監視系統」,計劃將把靜地軌道衛星跟蹤能力提高50%,空間目標編目信息更新周期從5天縮短至2天。
另一方面,在防空反導、反衛星領域,美國也走得很遠。
美軍開發了「奈基-宙斯」系統、「戰略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並完成了陸基、海基「宙斯盾系統」的實戰部署;
「標準-3」、「標準-6」防空反導反衛星功能趨於一體;
成功試射X-37B和HTV 2「獵鷹」無人駕駛太空飛機,導彈、激光反衛星的戰技術手段日趨成熟。
不僅如此,有傳言說美軍從2012年開始研製「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的部署。
傳說中的「上帝之杖」
3
實戰+演習根本停不下來
任何理論的正確與否都離不開實踐的檢驗。
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首次將太空系統大規模運用於實戰,共調集70多顆衛星支援聯軍作戰,由此,稱之為美軍「第一場空間作戰」。
阿富汗戰爭時,美軍動用了50多顆軍用衛星,還有一些民用衛星。
到了伊拉克戰爭時期,美軍用91顆衛星組成「天網」,再用3顆軍用衛星構成「實時監控系統」。
美軍不僅在過去的戰爭中應用太空系統進行支援,更引人注目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美軍的太空戰軍事演習更是從未停下腳步。
從2001年開始舉辦的「施里弗」系列太空戰演習,對其作戰理論及武器的有效性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檢驗。
其作戰目標的轉化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施里弗」系列太空戰演習
此後,2017年4月,美軍仿效「紅旗」實戰化軍演,首次舉行名為「太空旗」的太空軍事演習;
同年9月,美國戰略司令部舉行第4次代號為「全球哨兵-2017」的太空態勢感知演習。
通過上述實戰和演習,美軍對關鍵的太空作戰和聯合作戰能力加以檢驗,而且,還樹立了明確的作戰對手。
4
下一個突破點:人工智慧
不可忽視的技術領域——人工智慧
俄羅斯總統普京直接預言:人工智慧的霸主將主宰世界。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官員曾如此回應普京:「在國家層面上人工智慧優勢的競爭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可能原因。」
實際上,人工智慧(AI)帶來的軍事革命已經開始。
「AI+衛星」模式大有可為
在美軍宣稱的太空「新增一種軍事服務」和「重大的太空作戰」中,「AI+衛星」模式將大有可為。
衛星的功能之所以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於衛星提供的數據實在太大。
舉個例子,美國商業衛星運營商DigitalGlobe每天已經能夠攝取超過70 TB的原始圖像,一顆美軍的間諜衛星每天就捕獲數10TB的圖像,還要加上專業的團隊進行專業分析,才能獲取有用的信息。
DigitalGlobe公司的不同型號衛星
AI的到來,讓衛星又迎來一次春天,可謂又一次「衛星革命」。
3月20日,IBM舉辦的世界級會議IBM Think 2018大會上,發布了世界上最小的AI微型計算機,它的體積比一粒鹽還要小,能夠完成基本的基於AI的任務,成本不到10美分。
IBM發布的微型AI計算機
圖片分析AI晶元,讓定位、導航、陣地識別等在衛星上就能完成,只要直接傳輸小量的目標數據就可以。
AI晶元直接上衛星已經曙光在前。
AI+「間諜」衛星
AI標記了一個汽車經銷商
圖像來自IARPA(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
2017年10月,美國《應用遙感》期刊透露,美國一個研究團隊應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對東亞某國方圓90000平方公里一塊區域內所有地對空導彈陣地分布位置進行分析並標記,準確率達到98%以上!
而且,如果按照美方訓練有素的情報分析人員找到這些新的導彈基地需要3天以上,而AI只要42分鐘就夠了。
AI+通信衛星
播放廣播、電視、數據通訊、電話等通訊訊號,通過AI分析不同人群受用的宣傳信息,可以大力提高美軍宣傳戰的效果;
通過AI分析美軍戰場數據通信需要,使美軍戰場通信資源分發更加科學合理。
AI+氣象衛星
2016年,在預測暴風持續時間時,美國國家氣象局9位氣象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完成了大約75%的工作。
氣象衛星巨量資料吃不消,科學家找AI幫忙
AI+偵察、導航、預警衛星
除了前面所說的敵方防空導彈陣地分析,一旦美軍的反導預警系統用上人工智慧技術,將會為美國贏得更充足的預警時間、提供更精確的軌跡。
到那時,洲際戰略核導彈能否對美國發揮威懾作用,還真不大好說。
5
特朗普在擔心什麼?
上文說的很清楚,雖然是從「星球大戰」的「騙局」起步,但是以後的歷屆美國總統均很重視太空戰略,其太空軍事化進程從未停止,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特朗普自然不甘落後,今年以來,動作十分密集。
3月23日,特朗普簽署了其上任以來的第一個《國家太空戰略》。
4月10日,美國參聯會發布新版《太空作戰》條令,取代2013年版《太空作戰》條令,首次確立「太空聯合作戰區域」概念,旨在推動太空作戰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集中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備戰太空的新動向。
6月18日,特朗普下令美國防部立即啟動組建「天軍」的進程,使之成為美國一個新的與其他軍種「獨立、平等」的第六大軍種。
他明確表示,美國對地外空間的探索事關國家安全,美國在太空中僅有「存在感」是不夠的,還要具有「統治力」。
美軍聯合太空作戰中心
有軍事專家認為,特朗普此時組建天軍的動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認為競爭對手太空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美國太空優勢不斷減少;
二是美國現有軍事航天力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軍事需求。
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具體來說,不乏以下考慮。
首先,與中俄相比,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優勢正在下降。
*由於信息技術的擴散,美國在精確打擊、隱形、網路化的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等技術方面的優勢被逐漸瓦解;
*中國構建了日益成熟「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常規戰爭美軍確實沒有多少優勢;
*中、俄雖然沒有正式命名的「太空部隊」,但是指揮體制已經具有了「太空軍」的雛形,美國貌似沒打算在太空領域落在俄羅斯和中國後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極力推崇「第三次抵消戰略」——發展顛覆性技術,即我們所說的「黑科技」,企圖在看不見的領域實現美軍未來戰爭的勝利。
第二,中國在「AI+衛星」領域進展迅速。
2017年底,銀河航天自主研製的全球首顆AI衛星正式命名為「中衛一號」,計劃2018年6月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星上搭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AI晶元。
「中衛一號」是全球首顆人工智慧衛星
3月18日,美軍聯合參謀部聯合概念分部的首席專家傑夫貝克在發表文章稱,必須要藉助AI和機器人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擊敗俄羅斯和中國。
6月20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刊文《量子計算與新太空競賽——大國需要更認真地思考最終邊界將帶來的挑戰》(作者為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榮譽院士納耶夫·阿爾羅德漢),文章提出:
中國的太空任務包括發展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AI)和航空技術,並且,中國可能已經擁有了太空監視、偵察、導航等方面的智能操作。
華為新一代麒麟 970 AI晶元
第三,2017年8月,屬於美軍戰略司令部的網路司令部升級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打破了既有結構,剩下的太空聯合智能司令部處境很尷尬,無法反映太空作戰的重要戰略地位。
正如特朗普所說,美國在太空中僅有「存在感」是不夠的,還要具有「統治力」,加強太空戰略計劃的重要地位及組件太空軍,軍事保障這種「統治力」的必要手段。
不過,很顯然,特朗普對所謂「統治力」的擔憂,並非完全來自外界所傳,是對調整指揮體制和結構的擔憂。或許,在更大程度上,他的擔憂來自人工智慧(AI)技術、太空戰略這二者所構成的龐大體系對未來世界權力格局帶來的影響。
只有將二者進行優化整合、繼續鞏固和加強美國在該領域的優勢,美國才有可能真的在未來世界裡保持「世界第一」,這與特朗普上台以來高舉的「美國第一」旗號並行不悖。
因此,特朗普在大搞「貿易戰」同時,為美國佔領先機的太空領域再「加一把火」,可以說是順利成章的。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對於中國而言:
一方面,不能忘記「星球大戰」起點的前車之鑒——美國「戰略忽悠」的功夫不容小覷,要合理髮展,避免陷入軍事競賽的被動局面;
另一方面,美國在太空和AI領域的取得的成績無需質疑,既要看清中美之間的差距,學習、借鑒以及做好應對措施;同時,也沒必要妄自菲薄,畢竟後來者居上是需要時間和契機的。
來源:瞭望智庫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香奈兒百年來首次披露財報「秀肌肉」,投資奢侈品行業有什麼門道?
※電影節,用儀式感體驗好電影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