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屏的「朗讀者」吳孟超,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7月14日播出的《朗讀者》中,9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火了。
他名字總是和「奇蹟」相連,被無數病人稱為「當代神醫」,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說:「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
他創造了中國醫學界乃至是世界醫學肝膽外科領域的無數個第一;他翻譯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他製作了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他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他也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鏡下直接摘除肝臟腫瘤的手術……
吳孟超,是「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無數的第一和榮譽,使得吳孟超成為了肝臟外科研究上的世界巨人。但對吳老來說,他的眼裡,心裡,只有病人,他總說:「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
96歲高齡的吳孟超,拯救了超過1.5萬位患者的餘生。直到現在,依舊保持著每周門診、每年約200台手術的驚人工作量。
早在2011年,科技日報曾經刊發過一組系列報道,深度解讀吳孟超的人生歷程,回顧這些故事,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對事業無比忠誠,感受到他愛黨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
從割膠的窮小子到「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因為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就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那年,吳孟超跟著媽媽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很快,小孟超就幫著家裡舂米、割橡膠了。
「父母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再窮也要讓我認字、讀書。」吳孟超說。於是,上午割膠、下午上學,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17歲。吳孟超讀書刻苦、用功,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正是那段時間割膠,他把割膠刀玩得飛舞。吳孟超曾詼諧地表示,」這就是最早的「手術訓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初中畢業時,身為班長的他和同學們商量,把畢業聚餐費捐給國內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們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澤東發來的感謝電。那封感謝電像燒紅的烙鐵一樣,深深地印在了吳孟超心裡,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回國到延安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這是他當時最迫切的願望。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好同學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他們一路車船顛簸,經新加坡、過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雲南後,由於戰爭封鎖,一時到不了延安,吳孟超只好在昆明繼續求學讀書。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年輕時的吳孟超
1956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如願參軍入伍。從此,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受到什麼樣的委屈,他對黨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為黨工作的忠心始終不變,並且始終充滿奮鬥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為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兼職教授,吳孟超再次成為他的學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導下,吳孟超手術水平大有長進。但吳孟超覺得光做個普通「開刀匠」還不夠,到底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老師。裘法祖對他說:「肝臟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地區,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
吳孟超茅塞頓開。從此,拉開了向肝膽外科進軍的序幕。
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並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後創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打贏一場又一場手術戰役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院檢查後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院去檢查,醫生說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麼久,於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導致死亡。
吳孟超帶著助手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覆推敲後,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後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為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鬥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常客」都有點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著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複著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複著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著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涌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錶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台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著,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覆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蹟,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1983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著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後,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後,孩子出院。
2004年9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後,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後阻斷4次共103分鐘,才將瘤子切下來。」吳孟超記憶猶新地說,「瘤子有排球那麼大,放在一個臉盆里都快滿了。」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
「讓中國肝膽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
追溯到1958年,吳孟超仍然耿耿於懷,剛踏上肝臟外科之路的他受到當頭一棒——一個外國醫學代表團成員在參觀醫院時傲慢地說:「中國的肝臟外科,要想趕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時間。」
「世界肝臟外科界不能沒有中國的聲音!」一向不服輸的吳孟超連夜寫報告,要向肝臟外科進軍、成立肝臟外科攻關小組。醫院黨委很快批准了吳孟超、張曉華、胡宏楷「三人攻關小組」,由吳孟超任組長。他們把一間臨時搭建的草棚作為實驗室,又買來一些溶液和器皿,開始研究肝臟血管的分布。
反覆失敗,反覆試驗!三個執著的年輕人,一口氣摸索試驗了兩個多月,終於做成了第一個能夠滿足需要的肝臟腐蝕標本。
1960年年初,吳孟超出席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會上,他代表「三人小組」報告了研究成果「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這是肝臟解剖新見解,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是我國肝臟解剖理論一個極為重要的發明。
當時,世界上通行的肝臟手術止血法是「低溫麻醉法」。有沒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吳孟超又在琢磨。
一天早上,吳孟超在水龍頭下洗臉,他下意識地把水龍頭開了又關。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他興奮地喊道:「我找到了止血的好辦法了!在病人的血管上扎一根帶子,進行肝切除時把帶子紮緊,切完之後再把帶子解開,就可解決出血多、出血不易控制的問題!」
連早飯也沒吃,他一口氣跑到科里,拉起張曉華和胡宏楷就往草棚實驗室跑。他們把這種方法稱作「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
經過半個月反覆試驗,他們發現,15分鐘內將切除手術進行完畢,並將所有創面完全結紮,再鬆開止血帶,效果最理想。吳孟超將這種止血方法用在人肝切除手術中。
手術又成功了!病人出血量不到以往手術的三分之一,還免去了複雜的冰水浸泡,減輕了病人痛苦。
中肝葉處於肝臟的「心臟」,被豐富的血管所包繞,是「禁區中的禁區」。1963年春節,吳孟超決定向這個「禁區」進攻。他一頭扎進實驗室,開始了中肝葉切除試驗,一待就是兩個多月。渴了,對著水龍頭喝冰冷的自來水;餓了,就著鹹菜啃涼饅頭;困了,兩張椅子一拼就是床……
初夏的一天,和風吹拂,陽光明媚。一位患者靜靜地躺在手術台上,接受吳孟超的中肝葉切除術。
吳孟超鎮定地穿上手術服,從容地切開病人的腹部……6個小時後,吳孟超縫合完最後一針。他抬頭看了看監護儀,當聽到「一切正常」後,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這例成功的中肝葉切除術表明,中國人僅用7年時間,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是世界外科界的奇蹟!
1979年9月,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來自美、蘇、英、法等6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外科專家,代表著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
吳孟超和中國外科界3位泰斗級人物吳階平、陳中偉、楊東嶽接到大會邀請,吳孟超還被安排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吳孟超代表中國肝臟外科最高水平站在國際外科學術會議的講台上。
「本文分析從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術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181例,手術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吳孟超流利的英語報告像生命交響曲中最美的樂章,與會專家為這組前所未聞的數字驚呆了。
「剛才那兩個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術共18例,這位中國小個子自己做了181例,手術成功率達90%以上,真不可思議!」
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世界尊重知識和科學,更尊重創造知識和科學的人。
吳孟超在大會上引起的轟動,對中國肝臟外科甚至中國外科來說,都具有非凡意義。他不僅讓外國人認識到中國人的智慧、膽魄、意志和能力,更讓中國肝臟外科一舉成為國際肝臟外科的領跑者。吳孟超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世界各國的外科學雜誌和課堂上,他成了國際肝臟外科大師!
眼裡看的是病,心裡想的是人
2009年8月,一個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來看吳孟超的門診。之前,他輾轉多家醫院均被拒收,心理負擔很重。
吳孟超拉著病人的手說:「生病不可怕,關鍵是要保持好心態。不用急,我給你開張住院證先住下來,咱們一起努力,爭取讓你早日康復。」
病人離開後,助手不解地問:「吳老,這個病人不能手術,用藥也沒有太大意義,咱們的病床又緊張,幹嗎還把他收進來?」
「我也知道把他收進來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經被多家醫院拒之門外了,如果我們再不收他,他肯定會絕望,說不定會做出傻事來。」吳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說,「我們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每周二上午,是吳孟超門診的時間。
平時,一到早上8點,他總是精神抖擻,穿著整潔的白大褂,和藹可親地出現在病人面前。
可有一次,他遲到了。8點剛過2分鐘,吳孟超一進門,就沖著病人和家屬鞠躬說:「對不起大家了,臨時有急事我晚到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我向你們道歉。」
隨後,他步入診室。「不要著急,不要著急,慢慢來,先讓病人進來。」一位病人剛躺到檢查床上,自己就把衣服拉了上去。吳孟超忙說「不急」,順手把病人的衣服拉了下來,再搓一搓手,等到自己雙手變暖,才開始醫生的「問、觸、叩、聽」四部曲。
吳孟超的「吳氏刀法」早已享譽中外,但他從來沒有一點架子,每次門診都親切地與病人拉家常,從交流中獲取更多信息,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困境。
江西患者趙國慶找到吳孟超求治時,這個渾身發黃的病人被肝硬化和肝癌折磨得面容槁枯,常人都不願多看一眼。吳孟超親切地拉著他,輕輕地拍著他的肩膀,翻看他的眼皮,還用自己的額頭貼著趙國慶的額頭試體溫。這個被其他醫院放棄治療的中年漢子激動得潸然淚下。後來,吳孟超兩次組織會診,親自主刀,歷時6個小時,手術十分成功。
在吳孟超心中,沒有什麼能取代病人的位置。冬天查房時,他都要囑咐學生,把手在口袋裡捂熱後再做觸診。每次為病人做完檢查後,他都要幫他們把衣服拉好、把腰帶系好,並彎腰把鞋子放到他們最容易穿的地方。「對我們醫生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病人感覺就完全不一樣。」吳孟超說。
學生超過了老師,才是老師的成功
吳孟超深知,就算自己的「吳氏刀法」再高明,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肝膽外科事業要想更上一層樓,當務之急是要培養並造就一批年輕的優秀人才。
吳孟超申報碩士培養點,1979年開始招收。此後,每年都有優秀的年輕人成為他的研究生。1981年,吳孟超又申報了第二軍醫大學第一個博士培養點。
40多年來,吳孟超先後培養出26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他們絕大多數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撐起了中國肝膽外科的半壁江山。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只有帶出更多人,才能為更多的人看病。」吳孟超說。
在醫學界,吳孟超和他的老師、「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師生關係堪稱楷模。一個是「中國外科之父」,一個是「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兩人互敬互愛半世紀,肝膽相照六十載。
有一次,吳孟超和裘法祖相約進京開會。到了首都機場後,吳孟超堅持在出口處等裘法祖。當裘法祖出來時,吳孟超小跑著迎上去,和老師熱烈擁抱,又幫老師理了理領帶,然後攙扶著老師往外走。
手術室是吳孟超的戰場,也是他最好的課堂。
吳孟超深諳因材施教、點石成金的道理。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學生們術業有專攻,許多都已成為我國肝臟研究各領域的中堅力量,推動我國肝臟外科整體水平的提高。
叢文銘研究生畢業時,向吳孟超彙報對將來專業發展方向的想法,吳孟超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國肝癌患者多,病理標本也多,將來肝臟腫瘤病理專業一定會大有前途,你也要爭取成為知名的肝臟病理專家。」叢文銘按照老師的指點,一直致力於肝臟腫瘤病理的研究,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肝臟移植病理協作組長,並發表了統一全國標準的《指南》。
作為一名醫學戰略家,吳孟超擁有超於常人的目光與膽識。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他就派學生赴歐美學習深造。
1987年,他把王紅陽送到德國科學院馬普生化所學習。現在,王紅陽已經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生物信號轉導領域擁有許多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
1989年,他又將郭亞軍派往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在這個世界一流的醫學研究中心深造,並創建了一種全新的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啞鈴模式」,為我國肝膽外科發展儲備了大量高層次優秀人才。
1993年1月,他特意安排楊甲梅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盧斯大學考察學習。
如今,王紅陽、楊甲梅、楊廣順、郭亞軍、沈鋒等,都已成為國內著名專家和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
吳孟超常說:「只有學生超過了自己,才是一個老師的成功。」
生命有盡頭,奮鬥無止境。如鬥士永遠不知疲倦的吳孟超,始終保持著戰士一般的衝鋒姿勢。「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他在朗讀者中告誡年輕的醫療工作者,」孩子們,讓別人去享受「人上人」的榮耀。我只祈求你們善盡「人中人」的天職,某些一聲永遠只能收到醫療費。
我願你們收到的更多——別人的感念。
吳孟超不僅得到許許多多人的感念,更將那堅持奮鬥,救死扶傷的身影留在人們心底的。
國之大醫,當之無愧
來源:本文摘自《科技日報》2011年4月刊發的吳孟超院士系列報道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厲害了張學友,七殺超神!又有逃犯在他演唱會上被抓!
※交水費電費垃圾處理費的注意!它們將有大變化!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