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鄧子敬中國畫長卷展示
鄧子敬·藝術簡介
1943年12月6日出生於海南省海口市。男,漢族。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研究館藝術專家成員、文史研究館中國畫院原院長。廣東畫院專業畫家。中國海洋畫家協會副主席、新加坡南洋畫院副院長、海洋畫研究中心副主任。佛山南海美術家協會終身藝術顧問。廣州美術學院78屆碩士研究生班畢業,獲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海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享受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在中國山水畫傳統領域裡,畫黃山、黃河、長江、長城等山水都是大家所熟識的,而現代山水畫中用墨寫海則是前無古法可循,鄧子敬挑戰了畫海這一前所未見的領域。他早年深受關山月等藝術大師的指導和點撥,形成了自己從版畫到國畫的獨特藝術造詣,其作品有凝重的版畫刀工斧跡,筆墨嚴謹,兼工(工筆)帶寫(寫意),他通過留白表現滿紙飛濺的浪花,全景式傳統的表現形式和手法讓畫作震撼無比。作品以書入畫,運線淋漓酣暢,作品追求具有深邃的內涵,成就其在國內畫壇畫海的獨特表現手法和自我獨一不二的表現形式,其畫作展現了雅俗共賞的品格。
作品被國務院、澳門特區政府、中國美術館、中央電視台、畫院、博物館、國內外人士和收藏家收藏。
《一覽百川向海圖·全圖》180×4284cm
將民族記憶皴染在中國山水畫
——鄧子敬《一覽百川向海圖》賞析
齊一萍
一
中國畫是一種哲學的繪畫。寓意、追問的傳承千古不易。
從普世的視覺層面觀賞,西畫的表象顯得厚重,國畫的意象比較超逸。西畫經典重寫實,強調「目視」,講究形式美和衝擊力;國畫經典重寫意,強調「神遇」,講究內在美和大明鏡像。西方繪畫把有邊空間框在有邊里,光影造型,讓有邊世界走進後場,變形的塊面也能解構
真實人生;中國繪畫把無邊的空間留在無邊里,低迴玩味,讓無邊世界回到前場,回到自己,回到我們的心宇,「籠天地於形內,借萬物於筆端」。
寫意即是寫心象。心象是中國畫的內涵,它充滿詩情畫意。畫家用詩的精神來建構這門中國藝術,畫面深處潛藏國畫重人品、重修養、重節操的畫魂。所以,中國山水畫被賦於「精神家園」的意境,山水一直被視為君子人格的象徵,山水畫也超然地展示中國人的闊大胸襟。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一》
二
鄧子敬的《一覽百川向海圖》是一幅紙本水墨長卷,縱180厘米,橫4284厘米。長卷是中國畫不可替代的獨有樣式,它集中體現中國畫的特點。尤其以大體量作載體的鴻篇巨製,往往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與真實感受,也往往積澱著本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這些畫面所表現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結構,正是中國畫家所傳承的文化價值。
文化是溝通人類的載體。它恰恰是中國畫世代傳承的核心。石溪曰:「小人習其技,君子通其神」。國畫家掌握的繪畫技巧僅僅是學會表達思想的工具,所謂皴、擦、點、染、鉤、描等各種筆墨手段就如詩人和音樂家本身具備的語言與音符,它們散發出獨特的節奏、旋律、精密和力量,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國畫家描繪的意象就是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用筆墨具像化。因此,思想的豐瘠和品格的高下便成衡量一幅畫的尺度。「大道使人震撼,小道使人悅目」,這種藝術標準東西方都是一致的。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指出:「語言只能大致地粗糙地描繪想像的狀態;而在傳達永恆運動著的模式,內在經驗的矛盾心理和錯綜複雜的情感、思想和印象的記憶與再記憶、先驍的幻覺……的相互作用上,則可悲地失敗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唯有藝術能夠取代語言充分表達人類既有感知,並且展現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的過程。中國畫用擅長的「意象」,將思想和印象的記憶與再記憶,凝成純粹的造型、及其視覺的彈性,以中國式的和諧昭示繪畫的永恆。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二》
三
《一覽百川向海圖》的構思始於2003年。當時,痴迷畫海的鄧子敬面對深不可測的茫茫大海,感受歷久不變的原始生態,眼前浮現黃河、長江勢不可擋的滾滾東流水,它們以變化多端的英姿,等待歷史來濃濃渲染。這組定格的生命符號,重重地敲打他的心扉:「給河山立傳」。
立傳須先立意。立意是中國畫詩化語言的重要基石。這個重要基石是思想。雨果說過:「貧瘠的思想大地永遠長不出偉大的藝術之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宣告這片土地的思想從未貧瘠過,歷史上那些思想被禁錮、被替代的特殊時期,黎民眾生蟄伏的思想亦如離離原上草,春風吹又生。當下,百家爭鳴催生百花齊放,中國人處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復興時期,畫家應該如何回應時代的呼喚?鄧子敬將目光投向歷史長河,通過不停的追問和認知,他希望以史詩般的詩性構建長卷,用「游」的審美追求蕩滌自己,在山水和心境的觀照中領悟,從而完成自己的人生再造。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三》
我們放眼中華大地,聳山比高天公,萬泉競相匯海,君不見古往今來神州百川向東流?一條哺育這個民族的母親河,與她攜手千年的姐妹江河齊奔到海不復回。這裡,河流是中華文明的動脈。那末,大海呢?我們再放眼世界,人類文明的圖譜是以有限的幾脈大河藍色為經絡的,海代表的人類智慧是一種整體性的精神方式,海納百川,眾脈俱開,海所象徵的開放是人類最先進的文明。
在河流和大海的意境中,畫家的心靈節奏逐漸跟上大宇宙的秩序定律,詩意演變成有生命的畫面形式,這個形式因為重重大山的阻隔,又被切割成不同節奏的畫面,而與畫家的心靈同為一體:為什麼祟山峻岭飛瀑常掛,恰似漫天彩練當空舞?為什麼河流總是彎彎地走,偏偏沒有直路?為什麼過眼煙雲必然會飄搖於千古峭壁,這種單調的蒼茫蘊藏著歷史奧秘?為什麼人類文明每跨前一步,總有先行者在付出與野蠻對決的犧牲?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四》
山泉是這片大地哺育兒女的乳汁,萬條飛瀑千條澗,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它們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窩淌過;河流在前進中遇阻是常態,人生又何處不遇阻?所以,它舍直取彎,繞開那些無法逾越的障礙,最終能抵達遙遠的大海;煙雲有一種朦朧美,最容易成為謊言的偽裝,愈是驚世的謊言愈飄致離天三尺高,歷史的謊言等待歷史來戳穿;文明與野蠻的對決常發生在歷史的轉折點,思想者往往會變成殉道者,因為他們的聲音是超前的,這是人類歷史的無奈。今天,我們是在享受整個人類文明的成果,感謝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打破封閉,放開雙腳,中國人從末如此走近世界,才有機遇追尋現代文明的中國夢。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畫家站在歷史的維度,用開放的視角和視點觀照當代社會,發現文明的動態像水一樣不斷的變形。為了追尋從傳統社會跨進現代社會的路徑,鄧子敬從大視角、大結構、大氣勢進行全景式的宏大敘事。十四年來,他四易精心繪製的手卷草稿總圖,每一次的調適都和心靈的節奏同步,以他認知的文明與野蠻為座標,把長卷的雄渾和細柔統一在同一色調里,將民族的記憶皴染在宣紙上,達到渾然一體的整體氣韻。就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他在畫面寫下題跋:「中華民族從洪荒遠古走來,歷經艱難險阻,勢如百川匯海,百折不撓,川流不息,與野蠻鏖戰,走向文明」。他向世人坦露這是把自己和客觀高度融合到一起的一個理性世界——大明鏡像。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五》
四
《一覽百川向海圖》簡遠古雅、精緻臻麗。這幅長卷的創作跨越十四年,畫家前期用心「精工儲備」。中國畫是一種「老」的藝術,它需要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需要知識和筆墨語言的厚積薄發。鄧子敬以克艱攻難、無所畏懼的意志力量,日復一日朝著既定目標前行。從畫室走向大山大水,上天山、下太行、跨黃河、渡長江,他曾闖蕩熱帶雨林,也曾面壁黃土高坡,在雲霧頂搜過奇峰,在風浪里乘漁舟、爬礁石、被海水灌頂澆得透心涼。儲備的最大工程是連續創作三幅長卷:《雄關鎮海圖》(2013-2014)、《雨林亘古枕海圖》(2014-2015)、《山海雍和圖》(2015-2016)。他從實踐的檢驗中不斷調適自己的筆墨,有意識地淡化原有的董源筆意,畫里少了一分南派山水的靈秀、清麗、韻味,明顯多出三分北派山水的雄強、渾厚與大氣。同時,他經營位置更加得心應手,善用歷史的長鏡頭把上下千年、縱橫萬里聚焦在現代寬屏,將無限的空間和永恆的時間嵌入咫尺水墨里。這種「心隨筆遠而取象不惑」的「心遠法」,也成為鄧子敬處理空間和時間的獨特視野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六》
「詩性構造」。鄧子敬注重從文化關係入手構建長卷所處的語境及氛圍。「畫是有形詩」:這幅長卷將王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舒展開來,遠山是李白的「連峰去天不盈尺」,近景可見「枯松倒掛倚絕壁」。放眼大河上下,柳宗元「嶺樹重遮千里月,江流曲似九迴腸」躍然紙上;縱觀全圖氣勢,頗具李枕詩意「溪澗豈能擋得住,終歸大海做波濤」。這裡,他用詩性彰顯的文學性,更因史詩般的宏大敘事,結構壯麗無比。在頂天立地的畫幅前,畫家揮斥方遒,雄視千古,澄懷味象,那些彷彿神斧鑿削的峭壁,坦露著歷史沉鬱的年輪;閱盡人間千年春色的江河,一瞬間時隱時現在我們跟前淌流。歷史在「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遠去;歷史又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開創未來。畫家以可視性拓展的史詩是一種文化力量,大氣磅礴,溝通心靈,於無聲處塑造雄偉壯闊的祟高審美形象。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七》
「匠心細節」。鄧子敬將《一覽百川向海圖》截為五段,他先有海闊天空之見存於胸際,再求掠影蹤跡於筆先。清人沈宗騫「凡事物之能生致遠者,必不徒尚華美之觀,而要有切實之體」的警言,一直猶如在耳。這五截大山大水建構有架,蜿蜒絥深,由水勢牽動山勢,煙雲飛泉依勢而動,一股蒼涼、沉鬱之氣橫貫全境,讓畫面有無限的空間感,又很踏實的有質量感。全圖從西向東,北方山水多見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南方山水峰晦巒明,秀潤江南。讀者細看太行山的石壁交錯疊加,乾燥剝蝕的岩面似神工龜裂。瓊南崖州的海邊礁石竟和台灣花蓮的礁石長得很像,滑過岩面的潮水都留下了歷史感。這裡,畫家善於選擇那些既有形象性和富有詩情畫意,又具有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例如「三江源頭」中景的西藏瑪尼堆和色彩斑斕的經幡,雄偉的布達拉宮鑲嵌在大山深處。「大河上下」延河水邊的寶塔山上寶塔屹立,攔江堵水的大壩高峽岀平湖。「海口明珠」上海外灘朦朧飄渺美如仙閣.,畫家的思維又跳躍式與珠江口的香港、澳門遙相呼應。「東海旭日」有萬千海鷗迎著朝陽飛舞,星羅棋布的漁舟蓄勢競發。「夢中石塘」怎畫家盡傾鄉情上筆端,宋代方誌古稱南沙群島為萬里石塘,他生為海南人,南海承載著太多記憶與夢想。這些嚴謹而精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充分點綴全景,據說粗略點算就有156處。畫家工緻精湛的內視力,是構成藝術想像力的基石。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八》
「刀法筆墨」。鄧子敬在廣州美院讀研究生,學的專業是版畫。當毛筆替代了手中刻刀,刀意即化作滿紙篆籀氣。他一直追求筆墨的精神屬性,畫海的筆墨程式獨具個性:「斫染漬水,網線成岩,飛白擠浪,點皴聚沙」。在這幅長卷中,他將「刀法用筆」發揮得酣暢淋漓,那些含有木刻味又閃著光澤感的線益發力道沉穩、凝重、老辣,似石鼓渾圓飽滿,如大篆鎏金充盈,這就是緣自版畫又富有心理信息的「金石線」。鄧子敬還從版畫的黑白空間拓展兩個水墨概念:畫眼。往往是一抹亮色,它能畫龍點睛;氣眼。以曲徑通幽似的留白,它能實處生虛。在筆墨探索的道路上,鄧子敬博採眾家之長,摒棄排它性的單一思維,始終圍繞古意與時尚追尋現代價值的人文精神,「刀法用筆」是鄧子敬從筆墨技巧到筆墨語言的蛻化成果,他將筆墨語言與心靈體驗直接對話,表達他對生命現象的獨特理解和觀察表現。讓版畫刀法融入中國畫的筆墨審美空間,是一種「筆墨當隨時代」的成功嘗試。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九》
五
鄧子敬四十變法,從版畫走進國畫。他的領路人是廣東畫院老院長關山月。1992年2月,他陪關山月往西沙群島寫生,老師在途中諄諄教誨:「我認為其它畫種參與中國畫創作,勢必推動中國畫的創新,這也有不少例子證實了的」。這場談話讓他銘心刻骨,經過深思熟慮,他的版畫路在高處嘎然而止,時值「不惑」之年。二十年後,在紀念關山月誕辰百年的畫展上,鄧子敬以一幅《西沙傾情寫關山》的水墨畫,真實記載改變命運軌跡的往事,深情懷念自己的恩師
鄧子敬是個銳意進取、敢於創新的藝術家,他的成長常讓人驚喜。早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儘管生活在遠離大陸主流文化的海南島五指山區,他就是海南版畫的拓荒人,帶領近三十位漢、黎、苗族青年,自發形成海南島第一個版畫創作群體——山花。鄧子敬的作品《高山放牧》《流水歡歌》《山花》被選送赴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展覽,讓他在廣東版畫界嶄露頭角,留下那個時代的印痕。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十》
1981年,他以優秀成績走出廣州美院校門,就跨入廣東畫院成為專業畫家。當年,一組六幅水印木刻《黎族風情》落地生風,今天已成為介紹黎族文化的公共符號。84年創作的《幽谷飲鹿》被選送93年在日本舉辦的中國版畫展,並且成為該次畫展的廣告頁和請柬封面,最後被中國展覽公司收藏。在鄧子敬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歷程中,他經歷了一程又一程的蛻化,這回跨界蛻化成了海痴,國畫最終擔當了他人生最大蛻化的畫種。《一覽百川向海圖》當屬大器的佳作,鄧子敬也因它臻於大成境界。
畫海是沉思的果實。一個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做夢也會追逐故鄉的那片海。鄧子敬從鄉土中尋找人生的純真,在原始中尋找生命本源。「善取不如善舍」。他根據自己的性格、氣質、素養去選擇風格,畫自已感受到又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尤其是別人從末畫過的內容。「海」這種單純又極為豐富的樣式,讓他找到生命意識和文化共性的諧振點,也是屬於自已表達理性的公共空間。所以,他痴迷畫海,這種專一近似宗教的虔誠,迄今一畫三十五年。「海」也使鄧孒敬的畫風有極高的辨識度,填補了嶺南畫派百年留下的空白,在區域性特徵上與其它地域的畫家拉開了距離,鑄就獨樹一格的藝術品,成為他標識個性的特色符號。
《一覽百川向海圖·局部十一》
海是鄧子敬的精神家園。他與海的對話是通過筆墨觸及自然的深處,又通過與自然對話觸及靈魂的深處。從八十年代始,鄧子敬每年都會盤亘在故鄉海邊數日,用心靈在海的胸臆去感悟生命。他的目光常常落在潮漲潮落的分界線,問自己:海天那麼寬的一道線,為什麼呼嘯奔騰而來的潮水,瞬間就能停下來,全都靜止在同一道線上;然後,瞬間又千軍萬馬般倒退開來,整齊得渾然一體?這個瞬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它可是生命爆發力的源點?鄧子敬相信生命軌跡是有爆發力在支撐的,一個藝術家的蛻化,因產生爆發力才能突破境界。
鄧子敬創作《一覽百川向海圖》曾遭遇過困惑的瓶頸期,長達十多年的四易畫稿,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這幅長卷在最後衝刺階段,被痛風病魔長期困擾的老人,在巨幅宣紙的畫架前力不從心,他不能久站,不能稍遠距離行走,有過因低血糖而突發的暈厥,還數次從台階上不慎摔跤而受傷。這時,海的精神被召喚,潮水般的爆發力支撐著他,每天堅持畫一筆再畫一筆,譬如潮汐,即始即終,永不休止。就這樣,那些傷痛在潮水的沖刷下,竟如光風霽月,含笑而逝。這是發生在不久前的故事。我們明白,為了安頓心靈的家園,鄧子敬需要這片海。
子敬畫海,七五融通不逾矩,正是黃金期。
2018-4-13
《聽濤》124×180cm2013年
《泉出深谷伴濤聲》124×180cm2008年
《長崖秀碧海》124×180cm2005年
TAG:書畫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