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無人貨架果然「無人」
自從2016年開始「創新」性的出現「無人貨架」這一新型業態以來,受到資本的極力追捧,在去年下半年達到高潮,業內不時傳出大筆投融資信息,各路資本一路小跑湧進這個領域,果小美、猩便利等創業玩家大有一舉成為獨角獸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今年3月份,無人貨架賽道湧入了超40名選手,整個行業獲得了超過20家以上資本的25億元投資。
彼時,益孚就曾發文表達過看法,無人貨架只是一群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自嗨,這個「行業」根本就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
那麼,資本瘋狂追逐無人貨架的邏輯在哪裡呢?
1.流量價值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的城鎮企業數量為千萬級,企業內就業人口超過3億人,無人貨架基於辦公室消費場景,獲取線下流量並引導至線上,價值不可限量。
2.低成本擴張,快速形成終端規模
無人貨架「行業」的規模以「點位」作為衡量規模的重要數字,而獲得「點位」的成本似乎並不大,「行業「初期,無人貨架入住目標企業辦公區基本是零成本,目標企業將無人貨架作為員工福利或者對員工提供的一項服務,樂得坐享其成;而單點的貨架成本和商品成本看起來也不大,在資本的扶持下,以果小美為例,目前」點位「約10萬各,進駐的企業超過8萬家,已經覆蓋了58座一二線城市;在這些無人貨架頭部玩家中,猩便利被認為是擴張速度最快的玩家之一,在2017年9月底,猩便利的無人貨架點位規模就已突破一萬個,整個過程只用了三個月,到2018年1月,猩便利的點位突破了三萬個。
經過一年多的瘋狂擴張之後,無人貨架的運營數據形成了一定規模,無人貨架的種種致命軟肋開始顯現。
1.布點成本急劇上升
「行業」初期,布點的成本只有貨架、商品和地推員工的人工成本,隨著進入賽道的選手越來越多,對於「點位」的爭奪戰進入白熱化,據一個行業內的認識透露,目前進駐一家企業,需要給入駐企業對接人員提供1000元以上的「紅包」,地推銷售人員有不同金額的獎勵,金額一般在300或500元,而如果進駐一家100人以上的公司的獎金高達1500元,再加上貨架成本、商品損耗、電費、運維費用等,每個「點位」的成本籠統算下來要6千元以上;
2.運維成本高昂,運維服務低下
無人貨架硬體簡單,無需過多維護工作,更多更重要的是貨架上的商品維護,需要高頻次的整理陳列、補貨、監控保質期等,由於貨架分布分散,維護人員在工作日內能夠維護的貨架數量有限,不能及時補貨的現象最為普遍;
3.商品不能滿足需求
目前大多數無人貨架商品提供的多是預包裝食品和飲料,並且為了追求收入規模和毛利,大多數商品是進口零食,而對於主要的消費人群,辦公室的年輕人來講,這些產品未必是鋼需,同時對於價格的承受能力有限;
4.高損耗率吞噬利潤
無人貨架平均的商品損耗率為5%,這一數字也成為了業內衡量運營水平的數據之一,而在實體超市中,商品損耗率的及格線為0.3%以下。
一味追求擴張速度,忽視已有點位的後續經營鞏固,隨著無人貨架發展規模擴大,負面新聞的出現也暴露出部分公司前期擴張過快,難以鞏固已有市場份額,這都說明各企業還未探索出成熟的運營、盈利模式。
無論是什麼最新的商業理念商業模式,其核心必須符合商業的本質,其最終也必將經受市場的考驗。
TAG:奇域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