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生活越來越好,煩惱一點沒少:為什麼我總感覺不幸福?

生活越來越好,煩惱一點沒少:為什麼我總感覺不幸福?

「你有煩惱嗎?」恐怕很少有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事實上,現代人的生活舒適度和便利度比起從前,已經有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但煩惱這種事兒卻總像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兒,新長一茬兒……

煩煩煩 | giphy

不幸福的源頭,是感知偏差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一種叫做「感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在作怪。

「感知偏差」(perception bias),顧名思義,是由外界環境感應帶來的意識偏差。換句話說,就是本來對某種概念有了明確的認定範圍,當屬於這個概念範圍的事物大幅減少時,人們就會把一些概念範圍之外的東西歸併進來

有點繞?舉個簡單的例子,下圖中,你認為幾號是成熟的香蕉?

7根香蕉選熟的| blogspot

這也許並不難分辨,5-7號都是成熟的香蕉。

那麼,如果將5-7號去掉再進行一次判斷呢?你是不是會隱約覺得,3和4也應該是熟香蕉了呢?

那如果減少到4根?| blogspot

同理,假如這些香蕉代表你的煩惱,之前的煩惱等級是從5開始的,可是當5-7這些「煩惱」被解決之後,原本算不上煩惱的3就會變成新的煩惱闖入你的生活。

為了證實這種 「感知偏差」對人們判斷力的影響作用,來自哈佛大學的David Levari等人專門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

偏差出錯,指著紫色說藍色

他們給志願者們準備了一系列從藍色到紫色排布的卡片,示例如圖:

誰是真正的藍色?| 參考文獻[1]

接下來,志願者們需要做的就是「看圖辯色」,挑出自己眼中的藍點。

第一輪測試了 200次,志願者們都能準確找到藍點。在第二輪試驗里,研究人員偷偷對點圖做了手腳——他們故意減少了藍點的數量。這次,志願者們把很多紫色的點認定成藍色。——當人們習慣了藍色點的存在,當它變少了,人們就會用紫色填補藍色的空缺,保持藍色數量上的平衡。

這項試驗中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即便研究者明確告知志願者藍色點的數量減少了,或者獎勵找藍色數量少的志願者,他們還是會固執地把紫色的點認成藍色。可見「感知偏見」影響之深。

偏差升級,指著無害說危險

研究者又找來了更複雜的圖片來驗證這一觀點——他們給這些志願者又展示了一系列電腦合成的人臉。示例如下圖:

這組面孔威脅等級分別為1, 10, 20, 30, 40 50, 60| 參考文獻[1]

實驗中志願者們會挑出他們眼中有威脅性的面孔。在第一輪測試中(共重複200次),志願者們對於看到的面孔是否有威脅做出了基本判斷。這時研究人員又大量減少了威脅等級高的面孔數量,再次讓志願者們進行判斷。

果然,在新一輪測試中,志願者將之前認定的很多中性面孔判定成了具有威脅性的面孔

這就說明,即便是換上複雜的圖片,「感知偏差」也還是同樣適用。

再升級,道德審判更偏差

然而脫離了視覺的直觀感受,人們對於完全抽象的概念會產生「感知偏差」嗎?於是,研究者又做了關於抽象概念判斷的一個實驗。

他們請志願者扮演審查者的角色,並向他們展示了240份科學研究提案。這些提案依次從非常符合道德過度到非常不道德,志願者需要判斷哪些提案可以採納。

在進行了48次實驗後,研究者「故技重施」,減少了不道德提案的數量讓志願者再進行一輪判斷,這樣一來,志願者們會把之前一些能夠接受的「道德邊緣」提案也划到被拒絕的行列中。

又錯了喲 | giphy

這幾項實驗都說明,即便人們已經意識到周圍條件發生了變化,還是會因為對概念數量的執念而產生「感知偏差」,不能自已。

研究者提出,這種心理現象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社會中「悲觀主義」存在的原因。儘管現代社會在解決貧窮、教育和暴力等社會問題上在取得不斷的進步,不少人還會感到糟糕,因為原本「糟糕」的事情變少了。

|生活的悲觀,也可能是偏差啊 | pixabay

「煩惱」是層出不窮的,因為人們無意識下的「感知偏差」,生活中「糟糕」的事情從來也不會缺席。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許會更容易接受這些煩惱,意識到世界其實很多時候並不像「腦補」的那麼糟糕

作者:李珩

編輯:小柒,Iris

參考來源: David E. Levari. et al., 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 in human judgment. Science, (2018).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IamaScientis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印度發射逃逸系統測試成功,下一步就是動真格的載人飛
親親抱抱舉高高——如何正確地和你的寶寶/女朋友說話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