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編者按: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2018年第2季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极參与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2018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車靜,張亞平院士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等國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該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了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
2008年以來,昆明動物所開始了對中國大鯢的研究。經過近10年的考察和走訪,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多個科研單位和林業部門合作,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到70個野生和1034個來自養殖場的中國大鯢樣品,對其野生和養殖種群遺傳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結合線粒體基因等的多項分析結果意外發現,中國大鯢並非單一物種,目前研究數據支持至少5個物種的劃分。這5個物種分布地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水系流域。此外,在養殖場種群中意外發現了另外兩個獨特的支系,加之記錄的分布於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種群,推測中國大鯢有可能包括高達8個物種。
中國大鯢系統發育關係和遺傳結構
支持 & 投票
請點擊
※非球形顆粒的微流動慣性遷移研究取得進展
※黃土高原212萬年前或已有古人類 走出非洲的時間可能更早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