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新生活,您還適應嗎
開欄的話
老來抱上孫子孫女,許多老人視為福分。小小生命給老人帶來的喜悅難以替代。然而,甜蜜之中,也有一些小煩惱。比如,老來換環境,生活有些不適應;育子理念上,兩代人未必能合拍;醫保在老家,異地不便看醫生……很多煩惱,比如異地報銷問題,隨著保障體系的建設,已經逐步得到了解決;還有一些,比如代際相處問題,恐怕還需要繼續磨合。如何讓帶娃老人安度晚年、減少煩惱?本版即日起推出「關注帶娃老人」系列報道。
時代的發展加速了人群的流動。曾經是兒女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求學生活,當他們紮下根後,不少老年人為照顧幼小,同樣也隨之來到了新城市,過上了新生活。
老人們雙腳邁進城市,將面臨怎樣的境況?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進城老人在含飴弄孫之餘,或多或少面臨著一些煩惱,值得社會各界予以關注。
人生地生不自在
心裡有點空落落
「媽,我工作忙,來幫著帶帶孩子吧!」接到召喚,57歲的李秀芬趕緊從東北農村趕到了緊鄰北京的河北香河縣,住進了這裡的高檔社區。
64歲的王建國和老伴也收到了兒子發來的「求救信號」,從唐山的鄉鎮來到秦皇島市中心,住了下來,正式加入「育孫大軍」。
同樣的,來自湖南一個小縣城的張春芳,在女兒畢業成家、自己退休之後,也來到了女兒居住的廣州,幫忙帶孩子。
跟兒女一塊住,三代同堂的喜悅勁兒過去之後,老人們感到還是有些不適應。
在老家,李秀芬的農家小院里生機勃勃:黃瓜、豆角長得壯實,雞鴨活蹦亂跳,自給自足。5間敞亮房,大炕隨便躺,「想幹啥幹啥。」而來到城裡,李秀芬住進了小屋,還必須自己外出買菜。菜價高不說,有時候還得刷二維碼。頭一回,李秀芬還納悶:「啊?刷什麼『馬』?」
快節奏的生活,也讓王建國老兩口有些跟不上。原本退休在家,每天只需要搖搖扇子、遛遛彎兒,可現在卻從早忙到晚:做飯,給孩子穿衣裳,接送孩子,買菜做飯,給孩子洗澡……「總之,是到什麼點兒,就得做什麼事兒。」王建國說。
表面上是忙起來了,心裡卻空落落的。李秀芬說:「原來在村裡,哪家哪戶不認識?打個招呼,就進屋了。誰有難事,大夥都來幫忙。現在,小區人也不少,但都不認識,想搭句話都難,心裡還真有點憋屈。」
孤獨感同樣伴隨著王建國夫婦。「和原來的親戚朋友沒法走動了。有時候實在想念,只能打打電話。但也不能總打,怕人家煩。」
至於張春芳,則要忍耐與老伴的兩地相隔:老伴覺得大城市住不習慣,不如縣城裡自在,所以每年只到廣州一兩次。女兒女婿上班、外孫去了幼兒園後,孤獨感難免油然而生。「這裡和老家實在不一樣。小區很大,去超市買菜都要坐車,去農貿市場就更遠了。」張春芳說,再加上語言不通,她的活動範圍很少出小區的大門。
據廣州市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在廣州的60歲以上流動人口有13萬左右,約佔廣州60歲以上總人口的一成。多數老人來穗,都與照顧子女或孫輩有關。
生活習慣不一樣
育兒觀念有碰撞
除了生活不適應,進城老人們還要面臨一個小障礙——與兒女共處時的各種「碰撞」。
王建國退休前是一名醫生,老兩口平日里飲食偏素,注重養生。但兒子卻對這些「養生之道」滿不在乎。「他們平時凈喜歡吃炸雞腿啊、小龍蝦啊。讓他戒煙,也戒不掉。一說他,他就反駁說『誰誰抽煙也活到將近100歲』。真是沒辦法。」王建國說。
老人們過慣了節儉的日子,與孩子們一塊生活時,常常陷入「扔還是不扔」的煩惱中。
李秀芬的兒媳常覺得一些東西沒啥用了,佔地兒,想給扔掉,但每每被李秀芬給攔住。有時候,兒媳趁婆婆不注意或是不在家,抱起那堆「破爛兒」,趕緊往樓下垃圾桶里送。可是前腳剛一走,婆婆就發現東西沒了,便往樓下跑,把扔掉的東西又給撿回來了。「就說那大缸吧,不養魚,還可以裝點米面啊啥的,咋能直接扔了呢!」李秀芬埋怨道。
最容易產生分歧的,還得數育兒理念。李秀芬對孫子百般疼愛,孫子要是不小心碰到了桌子角,李秀芬必然是對著桌子又打又罵,「這破桌子,讓你絆我孫子!」對於這種教育方式,兒媳深感無奈:「感覺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但李秀芬也不甘示弱:「你老公當年就是這麼帶大的!」
當然,老人們有時也得選擇忍氣吞聲。「畢竟人家是讓咱來幫忙的,不是來找事兒的。不過,總被說做得不對,咱心裡也沒那麼痛快。」李秀芬說。
對廣州的張春芳來說,兩代摩擦則相對較少。「女兒女婿上班走得早、下班回得晚,一天見面時間也不長。沒我這個外婆在,這小外孫還真不知道該咋辦。」張春芳說,現在小兩口還有了要二寶的想法,她聽了非常開心,「得繼續當他們的堅強後盾。」
融入社區心歡暢
異地報銷幫大忙
一口外地腔的李秀芬,找社區里的人搭話時,總有些放不開。「但一直憋著,也不是事兒啊。」
在東北老家,李秀芬平日里喜歡看二人轉。在社區幹部的介紹下,李秀芬加入了小區的秧歌隊,每天兒子媳婦下班回家後,她就有了自己的時間。點兒一到,拿著舞蹈扇子就下樓。「還真別說,穿上這秧歌衣裳,馬上就有融入大夥的感覺了。」李秀芬說。
王建國和老伴也在為融入社區一點點地探索。這段時間以來,他總結出了兩條自己認為很適用的規律。
「一個就是以孩子為橋樑。」王建國說,大人們帶著小朋友坐到一塊,就能打開話匣子,「還一個就是以社區事務為平台,去發揮餘熱。當自己被需要了,心裡就有滿足感了。」
王建國主動聯繫社區,參與了黨日活動和民主生活會,還參加了社區的「三方聯席會」(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為社區建設獻計支招。「大家對於老同志的意見,還是很尊重的,會讓你感覺自己就是社區的一分子。大夥一條心,非親勝似親嘛。」王建國說。
在保障上,也有一些煩惱。
異地領取養老金,讓張春芳感到麻煩。老家規定,向異地居住人員發放養老金時,為避免冒領、錯發,需要進行認證。在異地養老的退休人員,每年至少要認證一次,由養老關係地發出認證表,當事人接到表格後,去居住地街道社區社保中心審核認定。完成認定後,將其中一聯交給辦事部門存檔備案,另外一份寄給當地養老關係管理部門,之後養老關係部門憑此發放養老金。如果這中間出了紕漏,還需要回老家辦理。挺麻煩的。
幸好,廣州市開展各種形式的「敬老」活動,以各種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協助帶娃老人融入社區;與此同時,廣州與各地進一步簡化異地養老的退休人員認證,不讓繁瑣的認證擾民,讓帶娃老人能夠更好地享受溫馨的晚年生活。
看病報銷,是老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醫保在東北,在河北咋報?病了就得來回跑,太麻煩。」李秀芬說。聽說政策已經支持醫保異地結算的消息,她準備去打聽打聽,看看怎麼辦理。
王建國的情況比李秀芬簡單一些:他沒出省,而且知道政策早。異地結算政策的推廣是先省內後省外,河北省內已經沒問題了,身在秦皇島,得病直接看,報銷早不用回唐山了。
至於廣州的張春芳,同李秀芬一樣,面臨醫保報銷方面的困擾。早些年,女兒女婿也曾經託人打聽,能不能把老人的醫保關係轉到廣州來,當然沒有轉成。現在有了異地結算政策,一家人準備趕緊「趕上這班車」。
目前,廣州市與各地攜手深度推進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帶娃老人在老家辦理異地就醫備案後,住院就不需要自己墊付醫藥費回家鄉醫保部門報銷,持社保卡就醫就可以跨省異地直接結算。廣州市醫保部門表示,包括在廣州生活的退休異地安置人員在內的符合參保地規定的異地就醫人員,只要他們能夠在當地完成備案、當地醫保部門能將他們的名單上傳系統,他們在廣州居住期間的住院費用即可實現跨省直接結算,結算時執行廣州基本醫療保險的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標準,待遇則執行參保地起付線、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目前該系統還只能實現住院費用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廣州所有接入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的醫院都能便捷辦理,無需像過去一樣選三家定點醫院。下一步廣州將在國家統一的改革要求下,穩步推進門診類異地就醫跨省異地結算。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7日 15 版)
※美國人口趨勢呈老齡化 非西裔白人人口減少
※內地與港澳學者熱議大灣區建設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