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波揭秘:從「蛟龍」號看到的7000米深海什麼樣?

楊波揭秘:從「蛟龍」號看到的7000米深海什麼樣?

楊波揭秘:「蛟龍」號下潛後看到的7000米深海是怎樣的?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src="//i1.wp.com/i.ce.cn/newwap/sh/sgg/201807/13/W020180713547107998341.jpg" oldsrc="W020180713547107998341.jpg" />

資料圖:6月23日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舉行簡短的歡迎「向陽紅09」號船凱旋儀式。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新華網北京7月13日電(鍾艷平) 「『蛟龍』號7000米的下潛試驗於2012年完成,當到達7000米的海底時,我們三名潛航員內心很火熱、充滿興奮,我們一直趴在觀察窗上觀察很難到達的7000米位置的海底世界。在從事『蛟龍』號研究之前,我甚至都沒有去過海邊,都是通過紀錄片才看到淺海地區漂亮的珊瑚、魚以及各種各樣的奇特生物。但當我真正下潛到很深的海底時,發現這裡和想像中的海又是截然不同的風貌,它蘊含著獨特的、需要你仔細去體會的美。」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楊波是「蛟龍」號潛水器的主任設計師,也是我國第一批參與中國深潛試驗的試航員之一。近日,在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網承辦的「我是科學家」首期演講現場,他分享了自己在7000米以下深海領略到的壯觀奇景,以及海底科學探索帶給他的震撼與奇妙感受。

楊波表示,我國第一台載人潛水器就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它是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可以達到7000米。楊波負責「蛟龍」號的聲學系統,它像人類的眼睛、嘴巴、耳朵,通過發射聲波、接收聲波來進行水下通訊、定位以及地形地貌的測繪、小目標的搜尋等,是「蛟龍」號比較重要的系統。

「蛟龍」號的組成部分非常豐富,有載人球、氧氣瓶、推進器等。當「蛟龍」號從母船上下潛到海里時,下潛之前,一根很粗的纜繩會掛在「蛟龍」號的背上,以便把它從甲板上提起來,然後通過大型A吊板將它放到母船外側,當「蛟龍」號進入大海後,蛙人小組會迅速靠近它,將主吊纜和龍頭纜等幾個纜繩與它完全脫離。之後,「蛟龍」號內部的潛航員會快速檢測各種設備的工作情況,如果設備工作正常,潛航員和水面進行簡短的通信後,就對「蛟龍」號進行注水。「蛟龍」號入水之後,水聲通信「手機」便開始工作,以實現「蛟龍」號和母船的實時高速通信,而母船也因此能監控「蛟龍」號在水下的各種狀態。

「當下潛的深度超過30米後,潛水器的運行相對趨於平穩,之後則進入完全的漆黑狀態。此時打開燈光,你會發現周圍遊走著螢火蟲一樣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流動的星空一般璀璨絢爛,讓人盡享海底之美。」楊波生動地述說海底世界帶給他的驚喜,各種各樣的生物和地質現象壯觀瑰麗,讓人震撼。例如,類似於水母的生物,半圓形地扣在海底;周圍蘊含著黑色的錳結核——它是海底的礦藏,未來可能將是人類在海洋面開採的重要礦產資源;還有長得像白菜一樣的海葵、長著五個非常長的白色爪子且能爬行的海蛇尾,以及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海參等。

「『蛟龍』號從出生到慢慢地學習成長,以至後來在我國深海探索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整個過程都非常不容易。」楊波介紹,1992年起,科學家用了十年時間對「蛟龍」號(當時叫「7000米載人潛水器」 )進行論證。直到2002年,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才有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的研製計劃。又經過七年時間,科學家們完成了整個載人潛水器從設計研製、加工建造和水質試驗的過程,有了這台實物的潛水器。2009年,「蛟龍」號開始進行海試,當時我國實現的最大下潛深度只有600米。2012年,「蛟龍」號完成從600米到7000米的巨大跨越。為了實現這個跨越,「蛟龍」號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最終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萬科稱將維持城中村房租穩定 未來或引入教育養老等新業務
特朗普慫了:骨肉不用分離了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