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了!這些玉林的行市典故,連你爺爺都未必知道!
原標題:漲姿勢了!這些玉林的行市典故,連你爺爺都未必知道!
現玉林市中心城區即原鬱林縣城區,地處一盆地,南流江在南,清灣江在北繞城而過,屬亞熱帶溫暖潮濕氣候,周邊土地肥沃,農作物極易生長。人們崇尚送子弟讀書,因此,城鄉居民文化素質高,講求實際效果,艱苦創業,富於包容性,善接受新事物,模仿力很強,商品意識亦深厚。
清朝期間,粵商認可玉林經濟發展前景,大量到來經商開店,成為座商,帶動了當地挑擔走圩的商販跟進轉型,促進了城區商業的繁榮,帶商會性質的粵東會館也在大北路落成。再者,長江水系的船舶抵達北流後,通過南流江轉道北海、合浦出海,玉林是這條古道的必經之地。這樣,一個桂東南商品集聚地、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在玉林隨之形成。
為了商賈購銷方便,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玉林在歷史上就有商品交易划行歸市的沿襲。抗日戰爭時期,玉林周邊相繼淪陷,玉林城區有幸未遭日軍侵佔,玉林經濟地位越顯重要,划行歸市的傳統就獲充分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前,鬱林縣中心城區商業划行歸市的狀況如下:
商業大店鋪
商業大店鋪主要分布在現解放路、玉州路、大北路、大南路、環城路,市面交易最為繁榮。
解放路與縣前路交界的十字街是城區中心,解放路東段以經營藥材、糖餅、煙絲鋪為最多;西段以經營百貨、布匹、服裝、皮鞋、文具、飲食、銀行、西藥店為多,是玉林最繁華的一段街道。大北路以經營洋紗、土紗、土布、顏料、土特產為多。因為玉林在抗戰前的三十年代,紡織機械的矮機向高機的全面改造完成,織布效率提高達六倍之多,推動了土紗、土布、紡織業的大發展,遠銷省內外,也帶動了相關的手工業、交通業。當時竟有人以木材作材料,仿造出自行車來。抗戰前後時期,是大北路的鼎盛期,隨之形成了洋紗土布行的出現。大南路以土特產、海味干品、雜貨、伙鋪(供商旅食宿的)、客棧、醬園、香燭紙品、玻璃製品為多。由於南流江航運,在古南橋靠南街一側有碼頭,物資轉運興旺。此路清朝末期最為繁榮。縣前路則是藥材、酒店、副食雜貨、五金、金銀首飾和銅件打制、文具、修表業和醫療診所集中的路段。
玉林圩市
清朝起,有東圩、南圩鬧市三日一圩。在城東門外設東圩,在現人民路的金城商廈至電力大廈一段。1949年東圩發展,在現東成小學背後、教育中路南側、煙草大廈西面一帶建成舊大市場。大市場圩亭面積13780平方米,可容攤檔3641個。內設:水果、蒜頭、米粟、飼料、生豬、狗、雞鴨鵝、竹木器、故衣、飲食、鹹魚、鮮魚、豬牛肉、青菜、打鐵等專門圩亭。文革時期的1968年始搬此市場,建豸堂嶺大市場,佔地24167平方米,建圩亭33幢、建築面積共13165平方米。至今,這是農副產品交易最熱鬧的圩市。城南門外,清朝時已設有南圩,在現振林賓館門前一帶,是農副產品、鐵木農具、柴草市交易地。這兩圩是市區綜合大圩場。
專營行市
菜市:清朝時,在城西門外有十甲菜市,在現柴行里中段西面一帶。城內有箭道菜市,地處解放路與和平路交匯路口一帶。1949年春在城壕塘、淳熙里一帶建成大菜市內有兩方形大水池,現為玉州市場。當時建有磚瓦木結構廊廠十列,共約4000平方米,是玉林最大的菜市。此外南門外南圩也設菜市,方便城南居民。上世紀50年代,在現五燈坡南邊,原人民戲院東亦曾建菜市一個。
牛圩:設在現市橡膠廠一帶,原東井園(佛寺)西側。專經營耕牛、菜牛交易。每圩期有百數十頭交易之多。
豬行:舊稱豬行頭,在現市第二自行車廠一帶,即原曾屋巷口和入南門陳家廟路口一帶,專經營豬花(仔)、肉豬、種豬交易。生豬交易歷來是玉林大宗產業項目。
雞鴨行:則集中在各圩市、菜市、行市都有交易。
米行:原形成在古南橋(雲龍橋)橋面兩側和兩岸橋頭門樓下及文昌閣(現南觀小學)前一帶,後遷到大西街尾文丞相祠附近的典牲社成市,形成西街設糙米街,該處有不少大榕樹遮陰,周邊是寬闊的上下禾廣塘,暑天也是很涼爽之地,集市就更易熱鬧。玉林當時街巷路面用厚青石板鋪成,由於運輸普遍用鐵皮包單輪木車輪,車行頻繁,路面、橋面都碾有深達近寸的車槽,西街路面古南橋橋面更是如此。
柴行:自清朝起有柴行巷,即現柴行里和拆掉的水浸社一段。此外,在西街面端尾的典牲社、南圩亦有柴草行集市。
鹽行和鹹淡海味行:鹽從北海、合浦起運,沿南流江達玉林,大部分在城西十里外的船埠集散中轉交易,也有船直達雲龍橋旁碼頭上岸,然後與海味鹹魚集中在大南街店鋪和市場交易。抗日期間,更有大量成隊走廣州灣(湛江)的挑夫,擔鹹淡海味從雲龍橋入大南路,使得大南路伙鋪、旅棧業、雜貨店貿易量大、市面繁榮。
糖行:玉林以前產土製黃糖塊不少,主要在北古社市場一帶銷售。
故衣行:主要在東圩和靠東門一帶的故衣店銷售。
花燈行:玉林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期間有掛花燈習俗,花燈行在南圩現振林賓館前一帶。花燈個體有大有小,製作工藝簡繁不同,上面畫花鳥畫人物,更有立體紙俑,粉面制俑等造物裝飾在燈上,極美麗。燈行還有賣紙蔑貼綁的麒麟、大小獅頭,猴面和大頭鬼面具、各式燈籠銷售,平時則在南街經營。
轎館:玉林古時交通有人挑人扛、獨輪雞公車、後有雙輪木車,還有扛轎,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玉林城區還有轎館。在典牲社周圍、水浸社和現人民中路舊大觀戲院巷口都有轎館聚集經營,有大紅花轎、普通竹轎。
頭菜行:即在現大南路過內環城路的頭菜巷交易,歷史久遠,清朝已存在。
汽車運輸業行:當時主要集中在今汽車總站附近教育路大北路一帶。當年汽車站有鬰陸車站,在現青年廣場和金城商廈一帶;貴興鬰車站,在現玉林汽車總站位置。汽車運輸企業多達十餘家,分布在現汽車總站門前324國道兩側,旅館業、飲食業也隨之在附近發展。
打鐵行:集中在竹篾行(現內環南路)、南圩一帶,有店鋪,也有露天暫時經營攤檔。
木行:木材行當時包括壽材、棺木商鋪,主要集中在現大北路回龍橋往汽車總站到軍分區門前一帶,店鋪有十幾二十餘家之多。
貨棧、土產、香燭紙品、竹篾、紙制大小獅頭、猴面在南街製作並經營。在今內環南路還成了竹木器集散的竹篾行。
玉林市中心城區商貿業發展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專業市場的發展水平,已經遠遠不是過去划行歸市所能比的了,但把過去歷史記錄下,也能夠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生長的城市裡,曾經異常成熟的商業發展脈絡。
采寫:顯久(通訊員)
責編:晏海珊
主編:宋建州
※這個姓氏的始祖曾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忠義信勇成為他們流傳百世的家風
TAG:玉林日報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