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縣域金融風險的新表現及防範措施

縣域金融風險的新表現及防範措施

行E通ID:et-bank

行E通,國內首個同業綜合金融資產交易平台,為同業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和營銷服務!

當前,縣域金融風險是金融風險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具有突發性、擴張性、社會性等特點。除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外,企業信貸違約暴露風險和類金融機構滋生風險並存,加大了縣域金融風險。

不僅如此,近幾年縣域金融風險還有新的表現,需要引起重視。

企業信貸違約集聚風險。擔保鏈風險,企業之間通過互保、聯保提高信用等級,形成行業性或區域性擔保鏈,且逐漸向跨行業、跨區域延伸,一旦資金鏈斷裂,違約風險將通過擔保鏈向縱深擴散,易對縣域金融體系造成衝擊;過度負債風險,企業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從銀行套取資金或向社會高息融資,財務成本居高不下,在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其潛在風險也不斷積累;惡意逃債風險,縣域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緩慢,依法收貸執行不到位的現象較多,部分企業信用意識薄弱,意圖通過惡意租賃、棄企出逃、消極應付、轉移或隱匿資產、轉嫁償債責任等途徑惡意違約,侵佔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可能引發縣域金融風險。

類金融機構快速發展滋生風險。近年來,縣域商業銀行出於資產質量的考慮,對信貸業務有所收緊,中小企業轉而向類金融機構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縣域類金融機構的快速擴張和發展。這類金融機構業務種類繁多,營銷方式多樣,但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審批和監管,風控防範能力薄弱。其中,以高收益、高讓利、低門檻、快回報為誘餌的非法集資較多出現。另外,縣域網貸平台線下門店數量逐年增多,目前處於監管真空,存在超範圍經營,潛在的金融風險值得關注。

對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防範縣域金融風險。

完善金融法律體系,構建協調監管機制。通過制定並執行完善嚴謹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金融監管法律的權威,明確縣域各金融監管機構的權責劃分,強化縣域金融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金融犯罪行為,規範治理民間借貸市場,維護縣域金融穩定。通過設立「黑名單」,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形成「政、銀、法」聯動體系,對於惡意逃廢債的企業主,運用社會輿論監督失信行為,運用法律武器形成高壓態勢,強勢遏制逃廢債行為的發生。同時,充分發揮金融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形成監管合力,協調好監督與發展的關係,共同應對金融風險。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信息共享平台。縣域各金融機構大力普及徵信常識,提高居民和企業的信用意識,並針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或個人,優先安排信貸投放或提供優惠利率。進一步完善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將證券、保險信息納入徵信平台,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及線上融資平台等徵信記錄全面納入徵信系統的覆蓋範圍。探索將民間借貸信息納入徵信系統,使金融機構在更大範圍內掌握企業和個人的負債信息。形成「政、銀、企」徵信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風險,保障信貸資金安全。

強化政府引導作用,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一方面,縣域政府應根據當地發展規劃,制定傾斜政策,支持特定行業發展,通過政府資本引導、建立專項擔保資金等方式降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搭建高效的融資平台,逐漸形成風險分擔、風險補償機制;另一方面,針對縣域金融風險現狀,研究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對縣域金融運行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排查,密切關注風險預警信號,推動突發金融風險事件的處置模式走上程序化、制度化方向。

完善平台內部運營,強化網貸外部監管。加強網貸平台內部的運營管理,引入銀行作為資金存管機構,構建針對平台業務類型的風控體系。同時,建立健全網貸平台監管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明確針對線上平台及線下門店的監管主體、監管範圍和監管職責。破除不同網貸平台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享。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應積極促成網貸行業自律性組織的建立,並協同監管部門共同防範網貸平台滋生的金融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E通 的精彩文章:

金融公司的概念?

TAG:行E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