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翔:現代書法追求的形式張力是基於精神性傳統之上的

曾翔:現代書法追求的形式張力是基於精神性傳統之上的

[ 本文共計1443字 · 建議閱讀3分鐘 ]

文 / 曾翔

說到當代性,實際上是一個書法筆墨傳統的當代轉換問題。

曾翔

必須承認,我們的一些重要的審美概念的確起源於低層次的感官性。比如說,書法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和」,就是如此。按一些學者的研究,所謂「和」最初是一個烹飪概念,人們將食物投到一個鼎里煮,或者放在火上烤,做成熟食;同時食材也需要通過合理的搭配達到「和」。烹飪上的「和」是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否則就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從人的需求來說,對口感上和諧的追求,要早於與視覺、聽覺有關的藝術形式上的和諧。

曾翔書法

至於在「和」之前加上一個「中」,涵義就複雜多了,它上升到了哲學。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荀子·樂論》),中和既是宇宙論,也是倫理觀,還是藝術觀。在書法領域,中和之美的典範是唐人通過王羲之確立起來的。孫過庭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譜》)大約唐代開始,「中和」成了書法美的根本法則,具有厚重的思想意義。

但詭異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對書法的趣味,似乎又退回到了文明之初口腹之慾的水平。在很多人眼裡,和面對食物一樣,書法欣賞不過是一個「口味」問題。這種感官化的傾向幾乎左右了書法審美。

曾翔書法

箇中原因不難指出: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什麼都是可消費的。當然,對書法家來說,這種倒退恰恰是思考書法,尤其是書法創新的起點。英國美學家鮑桑葵曾說:「一切值得稱為文化的東西,其目的就是使人能夠喜歡得對頭,討厭得對頭。」

自清代碑學中興以來,書法的傳統視域空前擴大了,帖是傳統,碑是傳統,「民間書法」也是傳統。但問題在於,面對博大精深的書法傳統,面對浩如煙海的碑帖,當代人該如何認識傳統呢?

曾翔書法

我認為,對書法傳統的理解,並不在於對碑或者帖現成風格形式的理解,而在於對碑、帖背後創作傳統的理解,即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活的傳統。

前代的書法家和我們一樣,也面對著很多碑帖、很多現成的範本,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筆墨去詮釋傳統的?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換句話說,前代每個書法家的作品都有出處,二王有二王的出處,蘇黃米蔡有蘇黃米蔡的出處。

我向來都主張臨帖不能死臨,要從根子上去理解面前的字帖從何而來,理清它背後的傳統脈絡,否則,臨得再「像」,本質上還是不像。我的理由是,既然書法是一門藝術,就應該進入經典藝術生成的歷史語境中,去領悟書法的創造性價值。

曾翔書法

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在當代,書法藝術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了,視覺環境也不同了,書法不再是或至少不僅僅是一種書齋藝術,書法作品展示的主要場合是展廳。

展廳書法開始走出傳統文人藝術的文化情景,而追求一種獨立的筆墨形式價值。由此,現代書法更追求一種筆墨的形式張力,追求一種體量感。我的現代書法創作即是如此。

曾翔書法

但是,我的一系列追求形式張力和體量感的作品,並非沒有傳統依據,恰恰相反,它們根植於書法那種通過筆墨表達強烈情感的精神性傳統;同時,它們也在形式上符合某種傳統法度,這種法度表現在對傳統所謂拙、大、雄渾的崇高風格相匹配的筆墨形式的理解和真誠實踐。

————

曾翔,號一夫、木木堂、曲堂。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院展覽館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出品人 | 施晗

責編 | 王曉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魏啟後:最完美的書法藝術作品應該是出於高尚而有素養的人
中書協最高層辦作品展,相見不如懷念

TAG:走尋 |